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

第五十章英國公餘威

大自然的雨水從來是說來就來。

南安的雨季與旱季之分,也不是太絕對的,並不是說雨季就沒有晴天,旱季就絕對不會下雨。

鬼知道老天爺是怎麼想的。

老天爺只是按照自己的性子來,自然阮廷美絕對是天亡我也,但是對毛銳來說,也是一個重大的災難。

天上雨線如織。

地面用來堵路的火場,一點點被雨水給澆滅了。

同樣澆滅的還有毛銳等人的心頭熱血。

此刻在火場那邊,安南人聚集了數千人增援鎮南關,如果不是通行能力有限,安南人聚集的人馬決計不止這麼多。

但是對明軍來說,都是一樣的。

該怎麼辦?

毛銳沉吟片刻,猛地起身,說道:“各位準備吧。”他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將一跟白布一層層的纏在手掌之中,就是爲了防止脫手的。

“毛將軍,我願意爲先鋒。”張懋忽然說道。

毛銳皺眉說道:“英國公,等一下我派人護送你走。”

對於毛銳來說,軍中有這樣一個英國公,就是一個不小的麻煩。

張懋說道:“毛將軍,你用我做先鋒,我有辦法破敵,至於什麼辦法,你就不用知道了。只問你肯不肯賭一把。”

毛銳沉吟片刻,他很清楚,而今最大的問題,就是他本部人馬太少了一點。

千餘人卡死這一條道路,遲早在安南軍隊一波又一波的進攻之中,全軍覆滅。

而今最關鍵的問題是,明軍先滅了鎮南關的安南軍隊,還是安南軍先滅了他們。所以,他最大任務,就是爭取時間。

毛銳想了片刻,說道:“好,就以你爲先鋒。”

他想明白了,反正這一次是這位少國公自己找死的,與他無關,如果這一場大勝,別的不敢說,他父親也會有一個爵位,到時候未必怕了英國公府。

畢竟英國公雖然顯赫,但是張輔畢竟不在了。

如果敗了,同樣的是死,拉一個國公一起死,有什麼區別嗎?

張懋也不在乎毛銳怎麼想,而是帶着百餘名乾清宮侍衛走在隊列最前面,他尋來一根長棍,將懷中一面旗幟掏了出來,套在上面,高高舉起。所有人看過去,卻是一面英國公的旗幟。

只是這一面旗幟很舊了。

乃是張輔滅了安南之後,受封英國公之後,在安南用過的旗幟中的一面。即便是保存的很好,也有一絲絲的泛黃了。

張懋心中暗道:“父親,你英靈在上,請讓孩兒借名聲一用。”

此刻,大雨轉緩,而幾十米的火場更是被剿滅了,一時間冒出陣陣白煙,還有一絲絲暗紅之色,在雨水之中而在完全的眨着眼。

張懋一身板甲,一手持刀,一手舉着旗幟,大喝一聲,帶着人踏着還沒有完全熄滅的火炭,衝了出去。

此刻安南士卒的火器也統統不能用了,他們也個個奮勇,頭帶斗笠手持刀槍衝了上來。

雙方一交鋒,張懋百餘人就勢如破竹一般,將安南士卒給打懵了。

這也是非常正常的,畢竟張懋這百餘人,近乎是大明單兵最高水平,很多人調入乾清宮侍衛之前,早已做到了百戶一職,一般調出去就是中層軍官了。

曹操的虎豹騎,以百人將爲卒,也不過如此。

更不要說,他們盔甲武器,都是遠遠的超過了對方。

戰場又很狹小,不過數丈寬的道路,縱然有大軍也擺不開來。雙方交鋒也就最前方的那幾個人。

這就是爲什麼要狹路相逢勇者勝。

但是安南士卒衆多,縱然前面戰死不少,但是後面士卒依然死戰不止,畢竟他們有太多的援兵了。

後面更是層層督戰,怎麼可能退。

張懋一邊先前殺,一邊高喊:“英國公張輔在此。”分別用漢語與喃語高聲大喊。

喃語就是越南語的前身,雖然之前安南都有使用,但真正成爲主體文字,還是在黎思誠在位期間。

面對明軍勢如破竹,以少勝多的攻勢,再聽見英國公張輔名字,仰頭看見英國公張輔的旗幟,一瞬間,安南士卒的士氣劇烈的波動起來。

無他,英國公張輔的名聲在安南更是響徹寰宇的存在,甚至普通安南百姓或許不知道大明皇帝是誰,但決計不會不知道英國公張輔是誰?

甚至後黎太祖黎利自己都說,如果張輔一直在安南,他是一點機會都沒有。

張輔其實並不殘暴,甚至對安南有些人過度寬容了。

但是口口相傳之下,早已失真。

張懋也是從錦衣衛口中才知道,他父親張輔的名聲與形象在安南境內,就是類似於殺人盈野的大魔王,甚至每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乖的話,父母都說,讓張輔將他帶走了。

這種戰戰兢兢的感覺,滲透到安南上上下下,甚至英國公張輔去世的時候,很多安南高官面子上表示哀悼,但是內心之中卻是鬆了一口氣。

很多政治家,即便什麼也不做,單單是帶上氧氣罩能夠呼吸,都某些人都是一個很大震懾。

而張輔在大明很長一段時間,就是扮演着這個角色。

當然了,張輔死了,安南上層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對於安南士卒來說,卻是未必了。

一聽說明軍居然派了張輔領兵。

很多安南士卒即便是強制鎮定,士氣也跌了一大波,再加上張懋一股做氣,衝殺過來,帶着幾分拼命的意味,所有人都不是對手。

頓時安南軍中自己就開始亂了。

紛紛後退。

一口氣退出十幾裡外。

退出了狹長的山道,才能重新整隊。

而此刻,張懋都已經虛脫了。

毛銳見狀,根本不敢相信,好一陣子才感嘆道:“爲人能達到英國公的地步,這一輩子也值了。”

他所說的英國公自然不是張懋,而是張輔。

張輔已經死了好幾年了。算算也有小十年了,但人死後十年,名聲還可以震懾敵國,一面旗幟足以撼動對方的士氣。

做爲一個將軍,到了這個地步,還有什麼可求的?

此刻主持援軍乃是阮德忠,也是阮家的人,他怒不可遏,一連殺了十幾員將領,說道:“英國公張輔早就死了,僅僅一句話,就將你們嚇成這樣?”

其實如果不是他們知道英國公張輔已經死了,聽說到英國公張輔的旗幟出現在戰場之上,阮德言不搞清楚也不會擅自出兵的。

但是而今他更明白了這一支明軍的心虛。

如果心中有敵,何必借一個死人的名聲。

只是他下令立即反攻,卻不可能辦到的。

敗兵必須整頓之後,才能再次上陣。否則不過是給對方送人頭而已。

阮德言雖然心中擔心阮廷美,但阮氏在安南是大家族,雖然看起來是一阮,但是血脈早就疏遠了。

當然了,雖然血脈有些遠了,但是阮德言也沒有見死不救的意思,他用了半日時間重整兵馬,再次發動了進攻。

阮德言二話不說,轉身就撤。但是既然來了,哪裡那麼容易走,明軍出鎮南關,追着安南軍,好一陣子廝殺,又一次追殺十里,讓安南軍損失慘重之極。

甚至從鎮南關到諒山之間所有關卡都被明軍所奪。明軍兵鋒直指諒山。

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七章 議政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十一章 孫氏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十九章 瓦刺
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七章 議政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十一章 孫氏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十九章 瓦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