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

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

大明之勢,看似蒸蒸日上,烈火烹油。但實際上卻是太祖太宗朝的積累。而到了而今積累消耗的差不多的時候。

開國七十年。

各種問題,陳陳相因。

楊士奇在這個位置上近十年了,從中樞到地方,自然知道有不知道多少事情,已經不能在拖延下去了。

江西有賊寇做亂,聲勢之大,已經有三萬之多。即便朝廷派人鎮壓,也不是幾月就能平定的。

江南賦稅不平,南方安南窺視。

大明與安南這麼長時間的征伐,真以爲隨着大明退兵,就相安無事了。北方瓦刺做大,雲南麓川更是蠢蠢欲動。

似乎大明在安南的退縮,鼓舞了一些人。

朝中府中各種方面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別人不清楚,楊士奇卻是很清楚的。他更清楚,有些事情,卻是他做不了的。

“要是宣宗皇帝尚在就好了。”楊士奇心中悠悠一嘆。

他老了,又能堅持幾年?即便能堅持十年。十年後恐怕皇帝親政的時候,也不會用他的。幼主臨朝,太皇太后罷一切不急之務。

用穩定壓倒一切。決計不容楊士奇大動干戈。

楊士奇只能在自己的職權範圍之內做一些事情。但明朝的大學士畢竟不是宰相。即便有太皇太后的支持。

楊士奇所能做的,也不過刷新政治,縫縫補補。

真正要做的事情,只能留給後人了。楊士奇不知道眼前的于謙,能否承擔起這個重任的。但是于謙既然入了皇帝的青眼。楊士奇也就願意給於謙一些機會。

“廷益,雖然太皇太后讓你身兼兩職,但是何者爲重?你也是清楚的,你來的正好,而今距離過年還有一段時間,你先去順天府熟悉一下,安排一下人手,到了明年開春之後,先參與春闈,當一下房師。然後爲陛下講官。順天府的事情,就讓同知擔當起來吧。”楊士奇說道。

于謙一聽楊士奇所言,立即說道:“老師栽培之恩,學生沒齒難忘。”

別的不說,明年恩科,于謙已經聽說了。

主考官不是別人,就是王直。

以于謙的科名,參與進去是有一些勉強的。但是有楊士奇開口,自然一切沒有問題。

明代科舉之中,各種座師房師都是培養人脈的好去處。

別的不說,如果於謙不是楊士奇的學生。楊士奇也不會如此栽培于謙。

這就是文官政治的運行規則。

好也罷,壞也罷,大家都是這樣玩的。

于謙也不能倖免,有一批學生之後,身後也就有一些羽翼。

當然了,這些羽翼在而今還弱小,但是放在數年後,十幾年後,就在官場之上,拉起一批人了。

楊士奇坦然受之。

楊士奇爲于謙做的,不僅僅給於謙機會。還給於謙遮擋了很多風雨。

比如這一次,宮中催得很急。

但是楊士奇還堅持,于謙先去順天府視事一段時間,再入宮做講官。

原因很簡單,太皇太后一心要讓于謙擔當這個不合時宜的順天知府,定然是用意的,如果於謙對順天府不瞭解。

就貿然進宮,被太皇太后或者皇帝問起來,一問三不知,豈不是大禍臨頭。

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要鎮定,寧可緩一點,也不能着急。

着急會出錯的。

楊士奇說道:“我兩個兒子不成器,將來我去了,還指望你這個師兄,照顧一二,能讓他們安度餘生便是了。”

于謙說道:“請老師放心,于謙定然護着兩位世兄周全。”

楊士奇親自將於謙送出了書房。

于謙出了楊士奇,有驢車來接,于謙一擺手,讓驢車自己回去。于謙大步走在風雪之中,一雙官靴踩在雪地之上,發出咯咯吱吱的聲音。不一會兒,似乎有雪水透入靴子裡面。

但是于謙渾然不覺。

楊士奇的一番話,于謙此刻正在反覆思量。

于謙固然是一個好官,清官。但並不是說,他沒有政治智慧,恰恰相反。于謙能以三甲進士出身,永樂十九年到而今,不過十四年,就做到了三品官。

而於謙發跡的開始是什麼?就是宣宗皇帝平漢庶人,令于謙宣讀漢庶人的罪狀,于謙義正言辭,聲情並茂,撓到了宣宗皇帝的癢處。

這纔在十幾年之間,升到這個位置上。

再歷練幾年,當任尚書的資歷都有了。

但是大明這麼多進士,卻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于謙的際遇。

于謙很明白,楊士奇對他所說的話,其中有兩個意思,其一,就是他已經簡在帝心。

這一點于謙其實有一些察覺的。

錦衣衛在河南的活動,于謙是有所察覺的,只是覺得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沒有什麼不可見人的。

再加上錦衣衛又沒有表明身份。于謙自然是裝作不知道的。

第二,就是楊士奇將於謙當做未來接班人之一。繼承楊士奇的政治資源。這兩樣加在一起,于謙很清楚,只要今後數年沒有過錯,而且再立新功。

待新皇親政,楊士奇告老之後。內閣的位置之中,有他一把交椅。

如此一來,即便此刻有風雪入懷,于謙心中也是一團火熱。

讀書人不就是爲了有一日,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刻於謙有了這樣的機會,他不是不激動,不是不高興。

只是當時極力剋制而已。

似乎風雪也讓于謙心中火熱降溫了。

于謙猛地停下了腳步,心中暗道:“宮中不知道有多少明槍暗箭,想在陛下身邊待上幾年,卻不是易事。而且慈寧宮與乾清宮之間,也需要臣子盡心彌補。”

“現在卻不是高興的時候。”

于謙雖然這樣想,但是不知不覺之間,于謙生出了當仁不讓之心。

于謙這一擡頭,卻發現,他不知道不覺之間,已經到了英國公府外。他轉身離開,尋找道路,回到客棧,準備明日去順天府。

將順天府的事務清理出眉目出來。

于謙久爲地方官。

這些事情,從來是輕車熟路,並不覺得有什麼難爲自己的地方。

英國公府之中。

鶯歌燕舞不虛席,招待的不是別人,正是成國公朱勇。

成國公朱勇,見這些鶯鶯燕燕,並不是太在乎的,起身向英國公張輔行禮說道:“張兄,兄弟我來,也沒有想看歌舞?不說兄弟我說你,你的歌姬實在太差了,今日就是有一件事情,想與張兄商議。這些人就讓他們下去吧。”

英國公張輔聽了,心中暗暗苦笑,卻也知道推託不得,一揮手讓這些伺候的人都下去了。說道:“你素來知道我的,我其實不大喜歡這些東西。不過是湊數而已。”

張輔成名的安南之戰,就是因爲前任成國公朱能病逝軍中,才讓他接任大帥的。兩家關係素來很好。

當初太宗皇帝打下南京之後,封賞靖難功臣,問還欠些什麼?

也是前任成國公朱能說道,我們什麼都好,就是張玉功勞在我們之上,對張輔的封賞太薄了。

所以張輔與朱勇關係很好。

他當然知道,朱勇想來問什麼的。

他實在不想參與這一攤子渾水。這纔想找藉口拖延。只是看來而今是拖延不了了。

果然,在左右都退下之後,朱勇徑直問道:“大侄子,與我兒子都在宮中當差,陛下想征討瓦刺之心,想來你也聽說了?”

朱勇的兒子朱儀,也在朱祁鎮的侍衛之中。

只是放在這一羣侍衛之中,並不是很冒尖而已。不過朱勇也不在意,他只是想讓兒子在皇帝面前混一個臉熟就夠了。

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
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