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

第一百七十二章良藥苦口

因爲在文華殿之中做演示。

故而文華殿之中一片狼藉。

畢竟這泥了水了。要很多人收拾,但是朱祁鎮也知道,他與楊士奇所談,不管是什麼內容,都不好讓下面人聽到。

朱祁鎮就帶着楊士奇來到一處偏殿之中。

似乎是書就是一種裝飾品。

朱祁鎮處理政務的幾個大殿,不管是乾清宮,文華殿,武英殿,乃至文淵閣,都有不少藏書。

文淵閣本身就是藏書所在,大名鼎鼎的永樂大典,文淵閣之中就有一套。

即便是文華殿的偏殿之中處,也到底有不少書籍堆疊。

陽光透過窗戶紙打在偏殿之中,似乎陽光之中,有無數細小的微塵在上下起舞,與這滿室書香混雜在一起,有一種奇特的味道。

兩人坐定之後,朱祁鎮說道:“先生,卻不知道有什麼事情,要給朕說說。”

楊士奇說道:“讓老臣臣猜猜,陛下找臣,定然說是讓于謙治理過盧溝河之後,總領河北治水,陛下想將宋以來的河北水患,在今日解決了。”

朱祁鎮說道:“此事瞞不過先生。不過先生猜對大半,卻有一點沒有猜中。朕想做的不僅僅是治水。”

“於先生要總領河北水利,想要做成此事,自然是千難萬難。所以事權必須統一,以朕看來,南北直隸大可不必設立,就借今日之事,河北設省,省治就在天津。今後戶部就不要管北直隸了,即便是南直隸,朕也有意一分爲二。”

朱祁鎮這樣想法,不是一日兩日了。

首先,他看不管,所謂六部直轄府縣的模式。在他看來決計不可取。

想想就知道,六部直轄府縣,說明這些府縣,誰都能管,只會誰也不會管。所謂九龍治水。

所以,將河北省建立起來,有利於河北的治理。

而將南直隸分拆,更是有一點其他考量。

畢竟南直隸都歸南京管轄,也讓南京成爲長江中下游事實上的統治中心。朝廷不得不派重臣鎮守。

這種兩京並重的姿態。

在朱祁鎮看來,很不是味道。

可以有兩個京師,但是卻一定要有主從。南京的權力也太大了。

南京可以是大明廣義上的南京,而絕對不能是長江下游事實上的統治中心,拆分這那南直隸,是非常必然的行爲。

加強北京權威。

沒有了南直隸的南京,雖然重要,但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楊士奇說道:“陛下的心意,臣瞭解。如果真能治理好北直隸水患,單單北直隸就能多開墾出數十萬頃良田。”

“北直隸的富饒,朝廷就不用依靠運河了。”

朱祁鎮聽了,說道:“固然是先生知朕心思。此事雖然艱難,但是卻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堪稱是我大明的鄭國渠。”

“一旦河北錢糧大增,那麼就可以就近支援大寧,開平,恢復漠南重鎮。”

“瓦刺,何足畏懼!”

楊士奇說道:“臣今日想給陛下說的,就是這一件事情。”

朱祁鎮聽楊士奇這麼一說,心中暗道:“來了。”朱祁鎮心已經暗暗提上來,嚴陣以待,各種說法,在心中過一遍又一遍,時刻準備着應對楊士奇的攻勢。

楊士奇說道:“陛下,年少登基,想要建功立業,臣是知道的。但是臣想知道,陛下到底先做什麼事情?”

“因舊港宣慰司來使,陛下籌謀開海,以至於南京鎮守太監王景弘最近一直想辦法運輸軍械往舊港。”

“舊港宣慰使施長安,在正統元年奪位之後,廣納海盜,與爪哇從來不和睦,這三四年以來,雙方大小交戰數次。”

“最多的時候,雙方兵力超過三萬之衆。”

“也是因爲朝廷在新安開港,舊港才能支撐得住。”

“陛下又因爲大水之故,起意治理河北水患,如果讓臣來說,中國水患之最,非河北,乃是兩淮。”

“兩淮年年洪水。早已不堪重負了!”

“今日陛下想治河北水患,他日不會想治兩淮水患,長江也時有水患?陛下又當如何?”

“麓川之戰,陛下決以討伐,應對瓦刺,陛下決計一戰,對奴兒干都司,陛下也常常令亦失哈宣慰,以至於爲了女真部落,遼東與朝鮮鬧得很不愉快。”

“陛下又因爲京師治理問題,起意將小吏納入朝廷體制之中,改變陛下所言之,官無封建,吏有封建之格局。”

“今日又有分省之意。”

“臣不敢說陛下不對,然天下千頭萬緒,有如亂麻,陛下欲以快刀斬之,臣恐天下烽煙四起,陛下求治太急,用事太繁。”

“老臣受太宗,仁宗,宣宗三代重用,今日不得不請陛下說清楚,陛下,你到底想要什麼?”

朱祁鎮被楊士奇這麼一說,頓時啞口無言。

朱祁鎮對朝廷很多事情,都看不過眼。

不用別的,任何一個人在朱祁鎮這個位置上,都覺得不舒服。

因爲習慣了,後世的行政體系。即便什麼也不懂的人,也能看出來,這樣那樣的毛病,而坐在皇帝位置上,似乎也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再加上外面有瓦刺蠢蠢欲動。

四方看似太平,但是各種隱患都在。

從大明開國以來,幾十年的國力上升,或者說經濟恢復性增長,掩蓋了一切問題,但是而今,朱祁鎮直覺的感受到,或許大明的經濟還在增長之中,但是朝廷財力增長已經到了頂峰。

但是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激化。

大明用於各方開支越來越多。

如果他不想辦法解決,不想辦法改變,即便他當一輩子太平天子。活六十年。他也不過是大明朝的乾隆而已。

看得越明白,想做就越多。

但是被楊士奇這麼一說,朱祁鎮也明白,他做事太沒有規劃,幾乎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朱祁鎮說道:“朕自然是想爲大明開創盛世。”

“陛下有此心,自然是再好不過了。”楊士奇說道:“只是,朝廷大事,牽一髮而動全身,陛下這樣做太亂了。”

朱祁鎮謙虛的向楊士奇請教,說道:“那麼以先生之言,朕應該怎麼做?”

楊士奇說道:“臣不知道。這個問題,陛下只能自己問自己。”

楊士奇才不會回到這個問題。

楊士奇已經看明白了,這位小皇帝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皇帝。如果年輕幾十歲,定然想辦法說服皇帝,按他的想法行事。

但是而今,他老了。

七十高齡能在內閣待上幾年?

切不說,他的想法皇帝認不認,即便他能提出來一個綱領,他有能力實行下去嗎?

歲月不饒人。他在內閣的位置上,很多時候,都是憑藉他老辣政治嗅覺,來平衡朝廷內外,維持大船運行。

真要做什麼大的改變,他實在是力不從心了。

朱祁鎮見楊士奇白髮蒼蒼,走路都有幾分顫顫巍巍的樣子。心中也知道,這個老人,能爲他站最後一班崗,就已經不錯了。

想要更多,卻是不能了。

正如太皇太后早就說過的,楊士奇不是他的敵人。不是楊士奇的權威不夠重,不是楊士奇能力不夠強,不是楊士奇沒有政治野心。

而是楊士奇老了。

能打敗天下所有英雄的,只有時間,也唯有時間。

朱祁鎮躬身向楊士奇,行了一禮,說道:“學生受教。”

楊士奇不敢當朱祁鎮之禮,說道:“臣不敢當。”

朱祁鎮說道:“不,先生一言驚醒夢中人。學生知道錯了。”

楊士奇說道:“陛下切不可在外人面前如此說,這乃是老臣之錯。”

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
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