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

第三十七章何以養民

太陽微微向西。

陽光依舊很是毒辣。似乎沒有一點點的變化。

在辟雍殿之中,外面的流水在光潔的地板之下無聲的流淌。帶去一一絲酷熱。

而所有人都聚精會神的,聽丘濬朗聲說道:“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朱子雲:‘夫農,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業,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畝,養生送死,與夫出賦稅,給公上者,皆取具焉。’可見,陛下欲求大同之世,必求王道之治。欲求王道之治,必求耕者有其田,賦稅均之。而今可乎?”

丘濬微微一頓,似乎等着有人反駁。

但是沒有人反駁。

所謂儒家的終極理想,井田制。其本身就是一種沒有土地兼併的理想狀態。與後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是一脈相承。

甚至可以說,如果有大儒復生於地下,見到這種制度,恐怕會擊節叫好,這就是理想的社會制度的體現。

但是而今,誰也不會說井田制度。也不會說均田思想。

其實在這個方面真正實踐的就是太祖皇帝,太祖皇帝當年那麼多大案,將在元末的時候坐大大家族,一一掃平,那種有幾千畝土地的大家族,好遷移他鄉,或分崩離析,甚至到了現代,很多家族,也不過是數百畝土地而已。

唯有北京,南京,浙江,江西,一帶因爲達官貴人比較多。故而兼併程度較高。

而在做的各位都是一些什麼人?

大儒,百官,勳貴,士大夫。

他們是大明的統治階級,也是土地兼併的主力軍,特別是勳貴們,行伍出身,在吃相上要比一些士大夫難看多了。

這個時候,誰說要均田,實現耕者有其田,就是將在場的人都得罪了。

更何況,當今這位皇帝可不是尋常皇帝。

如果他真將這個政策納入國策之中,將這些高調給當真了,卻不知道弄出什麼樣的亂子來。

所以,誰也沒有反駁,默認了。

丘濬這才說道:“不可爲有三者。”

“太祖見百姓疾苦,起義兵掃清天下,魚鱗黃冊,均賦稅,定糧稅,而今不過數十年。數十年之間,天下局面崩潰,興陛下,力主清丈,方能挽回一二,縱然而今再均田畝,不出數十年,兼併之事,將回再生。此一也。”

“太祖是時,天下大亂,人心思定。有曠野無人,可以開墾土地。太祖大興屯墾,開墾閒地。方有今日之盛,而今除卻東北,西北,湖廣,雲貴一帶之外,已經沒有什麼閒地了。無田可放墾,此其二也。”

“人口滋生,人多地少,很多地方,即便是力主均田,其地也未必能養其人。福建就是其中之一,此其三也。”

這就是爲什麼古代除卻開國的時候,可能用行政暴力重新分配土地,而之後,根本不可能從田制上動刀。

即便是清丈土地,清理稅基這樣的事情,都可以說是大手筆了。

丘濬說道:“如此一來,人口滋生,百姓無田,只能成爲流民,鄖陽之間,有流民數十萬,爲朝廷所平,這才數年,又有數萬彙集。”

“鄖陽是何地?”

“漢江上游,羣山環抱之處,此間山多地少,唯有山間瘠地,可供耕種,收不過數鬥,果腹尚有不足。更不要說,山中豺狼虎豹出沒期間,這就是苛政猛於虎也。”

“朝廷如果再不思變,數十年後,就有張角黃巢之輩,起於草莽之間,所謂太平盛世,不過一場劫灰。”

這也是朱祁鎮所擔心的。

朱祁鎮一些作爲,看似將大明推向了最強盛,但是並沒有更改大明經濟運行最根本的邏輯。

歷史上,土木堡前後,大明一片混亂不用說了。但是經過成化弘治兩帝之後,在正德年間,有劉六劉七起義,幾乎遍佈了整個北方。到了嘉靖時期又有南有倭寇,北有韃虜。

這些看上去都是政治上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卻是大明經濟運行規律所致的。

土地兼併,貧富差距等一系列問題,由經濟層面波及到其他層面了。

朱祁鎮大有作爲,或許他而今的作爲,能讓大明的強盛維持在百年左右,但是如果不做根本性的調整,大概百年之後,國內大亂小亂,軍力疲憊,到時候,縱然西域南洋在手,也未必能保得住。

朱祁鎮說道:“這是朕日夜憂嘆之所在,還請丘卿爲朕解惑。”

丘濬行禮說道:“臣不敢,只是承陛下之餘思,敢言之於一二。”

“臣是瓊州人,在大明之南,與南洋最近,素知南洋之地,氣候溼潤,一年三熟,雖然蟲蛇之害,瘟障之地,但其地足以養人,夷州府之地,十幾年前,尚是野人出沒之地,而今不過十數年間,一府三縣。足以養三十萬百姓。”

“南洋之地,大夷州島不知道多少,以南洋之地,可養民億萬之數。中原沒有閒地,北地引之去東北西域,南方引之於南洋之地。廣其地可以養人,以足以彌患。”

“然此事非一時所能成之,必廣產業以容百姓。立生計以活百姓。”

“太祖以養民爲念,此誠天下之一等大事,百姓生死之所繫,朝廷不敢有一刻或忘。歷代子孫,應該奉行不疑。”

“至於,周大人所有憂心之事,可謂杞人憂天。孟子云:‘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撫而養之,生而聚之,雖然父母無過如此,百姓豈能不思忠孝,謀報答,反而有異心,起亂事,莫非有人慾上欺天子,下壓百姓,致使天子之恩,不能施之百姓?”

朱祁鎮說道:“丘卿之言,誠金玉之良言,諸位卿家以爲如何?”

朱祁鎮都這樣說了,其他大臣還能說什麼?

這其中的傾向性,再明白不過了。

朱祁鎮其實也明白這一點,他已經迫不及待要表明立場了。畢竟丘濬這一論題通過,就解決了兩個難題。

一個就是糾結於土地上的難題,看之前,幾乎所有財政上的變革都是基於農業的。不要說宋朝工商稅收入超過了一半,單單看宋朝所爲,幾乎一切盈利的都是被官府所掌控,宋朝的經濟活力其實遠不如明朝。

只是從這個觀點出發,今後大明發展出來的,絕對不是重商主義,而是重工主義。並不是看中工業的效率,而是爲了養活更多的人口。

換一句現代的話,就是爲了就業率。

沒有生計的百姓,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不管是明代還是後世,在這一點上都是通用的,更不要說,如此一來攻略南洋,就已經成爲國策了。

“陛下英明,臣等不及也。”楊洪等人立即行禮說道。

對於勳貴們來說,很多事情有些人是聽懂了,有些人是沒有聽懂,跟聽天書一般。但是有一點卻是聽懂了,那就對南洋用兵。

這一點,立即得到了勳貴的集體支持。

無他,在西域之戰後,文官們都在營造太平盛世的風潮,就有了千秋萬壽宴,這種國家慶典。

寧可將幾十萬兩銀子砸進水了,也要渲染太平氣氛。其中有一點就是想從樞密院手中,將兵權給奪過來。

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
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