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

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

朱祁鎮淡淡的說道:“成國公,你家的免死鐵牌就送到宮中吧,免得行事沒有畏懼,令東平王絕後了。”

朱祁鎮語氣雖然淡淡的。

但是成國公朱勇聽得,卻覺得冷汗直流。說道:“臣明白。”

朱祁鎮說道:“你們下去吧。”

朱祁鎮心中暗暗念道:“這是第二次了。”

出征兀良哈是一次,這一件事情是第二次。朱祁鎮看似寬宏,但都一筆筆的記在賬上,總有要要回來的那一天。

這一日之後,看似朝廷又恢復了正常運轉了。

說實話,這一段時間還真積攢了不少公務。

朱祁鎮破例在早朝之上,處理了好幾件事情。

比如周忱提出的重開銀礦事,還有蘇州修運河的題本,廣西的亂子,兵部增加九邊人馬錢糧,還有北方收麥事宜,等等。

朱祁鎮都是當庭決斷,還將有關大臣,拉出來當殿詢問。

倒是有兩三個大臣搭不上來了。

朱祁鎮更是大手一揮,免了他們的官職。

讓滿朝文武爲之一震。

一時間讓滿朝文武從政治運動的激情之中,冷靜下來。看着自己每一個部分的公務,一個個都將心思放在處理公務上面。

所以,這早朝一開,就開了一個多時辰,讓滿朝文武都有一點不大習慣。

畢竟從宣德十年開始,早朝就已經形式化了。大家來這裡站上半個鐘頭,聽皇帝處理五六件事情,就下朝了。

而這事情都是內閣事先準備好的。朱祁鎮還是說準與不準就行了。

之前上朝時間長的時候,大臣都準備了一些點心藏在袖子裡面,等餓得不行了,拿出來墊墊肚子,畢竟早朝時間太早了。

早朝儀式化之後,大家都沒有準備了。

這一下大家都又累又餓,幾乎是被罰站近三個小時。很多老臣走的時候,都彼此攙扶。

朱祁鎮回到乾清宮之後,範弘來送昨日的摺子了。

範弘說道:“陛下,各地沒有什麼大事,只是錦衣衛密報,也先準備從西域回漠北。老奴以爲,他恐怕會回到遼東。兀良哈恐怕又生事端。”

朱祁鎮打開範弘親手抄寫的目錄,打開一看,第一個感覺是:“好一筆字。”

朱祁鎮似乎受到的前世的影響,這一輩子毛筆字,也就停留在能看階段。但是不管怎麼說,在毛筆字審美上,倒是入門了。

看了範弘的字,再看範弘。

範弘雖然一身太監服色,但是一身氣質更像是文人。

朱祁鎮說道:“你覺得,今日什麼事情最重要?”

範弘想了想,從下面抽出一封奏疏,說道:“只有這一封奏疏。”

朱祁鎮打開一看,卻是楊溥請辭。

按照朱祁鎮定下的規矩,這種請辭的文書都放在下面,上面的都是關於軍情與災情。只是朱祁鎮一看楊溥請辭,心中咯噔一下。一時間無數想法涌上心頭。

他看了一眼,恭恭敬敬的站在哪裡的範弘,說道:“下次,將你覺得重要的奏摺放在上面。”

範弘說道:“老奴明白。”

朱祁鎮暗道:“希望範弘暫時能用吧。”

朱祁鎮對權力的掌控欲,容不下第二個王振了。

司禮監權力大盛,那是在皇帝不想處理繁雜的政務的時候。而朱祁鎮並不是這樣的人君王,今後朱祁鎮對司禮監的定位,就是一個文件的分發處理分發機構。

雖然必不可少,但是權力也不會有多少的。

朱祁鎮打發走範弘之後,看着楊溥的奏摺,立即叫人去一趟內閣,請楊溥過來一敘。

朱祁鎮即便心中有想將楊溥拿下的心思,但是並不是現在。最少宮內有一番動盪之後,軍方也有動盪,這個時候,整個文官體系還是保持穩定比較好。

所以,楊溥這一下,朱祁鎮反而也好拼命穩定住楊溥。而今有了今日這一出,朱祁鎮將來再想以老朽之名罷免楊溥就不容易了。

這一條路先被堵死了。

朱祁鎮心中暗歎,薑還是老得辣。

在楊溥來到乾清宮之前,朱祁鎮已經調整好心態了,不等楊溥進門,就幾步搶出去,伸手攙扶楊溥,說道:“先生,身體欠安,朕還讓先生操勞政務,實在不應該之極,朕早已賜先生宮中乘步攆,先生不要客氣。”

楊溥連連行禮,說道:“老臣愧不敢當。”

君臣兩人客氣來客氣去,就好像是一對祖孫一般。

朱祁鎮請楊溥坐定,先開口說道:“先生何故棄朕而去?朕年少,正是需要先生輔佐的時候,先生萬萬不可起山林之念。”

楊溥說道:“老臣受列代先帝之隆恩,豈有此念,只是賤軀已朽,不堪驅使,而今小人已除,社稷無憂,老臣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只求能終老全泉下,向東裡公學學。”

東里公楊士奇,就在今年傳來了死訊。

雖然在政治上,楊士奇早就已經死了,但是朱祁鎮聽到楊士奇的死訊,心中也不勝唏噓。

只是楊溥的話中,卻不是這個意思。

朱祁鎮聽明白楊溥話裡話外,說得都是王振。

似乎,楊溥是覺得他逼死皇帝殺了王振。已經得罪了皇帝,要早早抽身,以求善終。

朱祁鎮還能說什麼?只是說道:“先生,何出此言?王振之事,乃咎由自取,朕絕無他念。而朝中一日不可無先生。朕還有很多事情,還要請先生賜教。”

“先生就看在列代先帝的面子上,再幫朕一把吧。”

楊溥似乎是萬般無奈,說道:“陛下如此說,老臣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祁鎮對這個結果,早有預判。但也無可奈何。他心中忽然生出一個念頭,暗道:“既然你想死而後已,朕就成全你。”

朱祁鎮說道:“先生不走就好。朕這裡正好有一件事情,請教先生。”隨即朱祁鎮打發人從一旁的書架之上,將於謙一封題本找過來。

朱祁鎮轉手給了楊溥。

楊溥一看,就是于謙請立直隸都水司總管直隸水利的奏摺。

畢竟,各地文臣上奏,都是繞不開內閣的。楊溥是看過副本的。但楊溥依舊一點一點看了一遍,似乎從來沒有見過一般。

朱祁鎮說道:“先生以爲如何?”

楊溥說道:“臣以爲于謙所言極是?河北水利工程,費銀近三千萬兩,國庫爲之一空。自當派人好好經營纔是。”

朱祁鎮說道:“河北水利費了大力氣修整之後,總算是像一個樣子,今後不敢說百姓,安居樂業,但是總算不用顛沛流離了。”

楊溥說道:“這是陛下仁心所致。”

這一句話,楊溥說的是真心的。

他這位陛下,或許這樣那樣的不安分,但是對百姓一片仁心堪比太祖皇帝。純出自然。

就如河北治水之事,朱祁鎮前前後後費了多少周折,頗有百折不撓之態。

楊溥也是佩服的。

朱祁鎮說道:“先生謬讚了,只是朝廷治理河北一地,已經力竭了,但是天下連年天災的地方,卻不僅僅是河北,河南去年水旱免糧食六十萬石,陝西大旱免糧三十萬石,各地或旱或澇,百姓水深火熱,皆朕之過也。朕在想,河北能修建水利,以均旱澇,那麼各地爲什麼不行,之前各地雖有水利工程,但都不是地方官的主要責任,朕想是不是可以將直隸的經驗,推廣到各省?”

楊溥說道:“陛下的意思是?在各省都建立都水司,負責水利修建與維護?”

朱祁鎮說道:“正是如此。先生以爲這個辦法如何?”

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章 災年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五章 新內閣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
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章 災年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五章 新內閣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