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

第一百五十四章傳檄可定藏地

正如李世民所言,唐軍勝利的秘訣,無非是兵堅甲利而已。此刻實實在在的顯露出來的。

在裝備上的壓倒性優勢,不僅僅在於僅僅能在開戰之時,打上一發的手銃,雖然這手銃,的確是先聲奪人,在接戰一瞬間,將和碩特部數百人給掀翻在地,但還不能達到鎖定戰局的地步。

首先在甲冑之上。

明軍是人人着甲,日光一照,簡直有光芒曜日之感。

但是和碩特部,他能有多少鐵甲。

且不說,他們有沒有這種輕重合適,適合騎兵所用的甲冑,單單和碩特部的重甲數量,就不足夠裝備全軍。

要知道,當瓦刺佔據西域與漠北漠南,甚至將兵馬伸到遼東,那個時候,瓦刺的鐵甲數量也不超過十萬。

甚至更少。

而今燕然之戰後,瓦刺損兵折將之餘,更是丟失了大量的甲冑。

阿次帖木兒雖然一邊征戰,一邊致力於恢復,打造鐵甲也是其中一項。西域也不是不產鐵,只是西域打造鐵甲的速度,與大明少府大分工合作的,近乎於現代工廠制度的生產方式相比,簡直是一個笑話。

真要說,大明少府一個月的鐵甲產量,就是瓦刺一年的產量甚至更多。

雖然大明而今不敢說所有的將士都配甲,當然了,這也是不需要的。但是鐵甲決計不是什麼緊缺的東西。

但是而今瓦刺鐵甲總量,大概也只有五萬六萬這麼多。

瓦刺尚且如此,和碩特部就可想而知了。

別的不說,如果和碩特部有三萬鐵甲,他根本就敢與瓦刺在西域掰掰手腕,怎麼會老老實實的聽話。

和碩特部所有的鐵甲,不足萬副。與明軍數量相當。

但是數量上相當了,質量上就不好說了。

就好像瓦刺一般,各種各樣花樣百出的鎧甲,有元朝的,有明朝的,甚至有大食的,有他們的自己打造的。

在草原之上,每一副鐵甲都是一個家族的傳承。

寶貴的很。

只是可惜,這樣的鐵甲即便保養的在好,在大明看來,也不過是破爛貨而已。而且大部分都很重。縱然和碩特部騎兵的馬匹要好一點。

但也扛不住如此高頻率的戰鬥。

與和碩特部其他騎兵有前後脫節之感。

至於那些不着甲冑的騎兵,在明軍看來,簡直就是武裝牧民。與這些騎兵相遇,根本不用管對方怎麼做,仗着甲冑,砍他就行了。

在戰場之上,有甲冑與沒有甲冑,完全是兩個狀態。

所以幾十合廝殺下來。

範廣雖然有些撐不下去了。

但是更撐不起去是和碩特部。

昆圖看着眼前遍地屍體,大部分屍體都是身穿各種甲冑或者各種破破爛爛袍子的和碩特部士卒,明軍的屍體不是沒有。

卻少太多了。

已經有好幾個將領惶恐的來說,明軍用了魔法,他們刀槍不入。

昆圖萬萬沒有想到,他在西域與察合臺汗國征戰時候,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來去藏地,也是一戰而定。

卻不想面對大明的軍隊,卻是打成這個樣子。

昆圖才知道,能將全盛時期的瓦刺,硬生生從漠北給趕到西域的明軍精銳是怎麼樣的成色。

他更知道,這一戰贏不了了。

他苦笑吩咐下去,讓各部撤退。他們回去之後,就聽命於清和特穆爾。

“臺吉,您怎麼辦?”

昆圖說道:“總要有人爲大軍斷後。”

騎兵交戰,可不比步卒。

步卒的追擊距離有限,如果沒有人在這裡擋一擋。明軍能追着和碩特部一直到大昭寺,甚至更向西南地帶。

追殺到死。

昆圖留下三千士卒斷後,讓各部撤退。

如此一來戰場形勢,就很是明顯了。也讓範廣送了一口氣。將昆圖包圍起來,一時間並沒有進攻,他立即詢問下面的情況。

卻發現他的狀況,其實一個相當普遍的狀況。

最少有千餘名士卒有這種狀況,至於陣亡的兩千士卒之中,有多少是因爲這個原因被敵人殺死了就不好說了。

範廣帶着些人下去休息,令和勇圍剿昆圖。

另外就地紮營。不敢輕易追擊。

在日暮時分,昆圖授首,再加上打掃戰場的收穫。明軍的補給一時間並不缺乏。但是從更長久來想,卻足夠範廣憂慮了。

不過很快,範廣就放下心了。

幾乎在收兵不久,大批和尚就到了。拜見範廣,更是帶來一些禮物,這些禮物都是糧食輜重。

可算是解了範廣燃眉之急了。

範廣立即向這些僧人發佈了大明對藏地的政治宣言,那就是各部安堵如初,之前大明所封八大法王,除卻闡化王一脈絕嗣之外,其餘按着各自繼承,與大明的關係也如之前一樣。

不過,大明遠來,爲捍衛衛藏而來。在藏地期間,竹帕與大昭寺附近這些土地,都歸大明所屬,供應大明糧草。

在驅除和碩特部之前,各部需要供應大軍糧草,不過朝廷不會強徵,全部用現銀結算。

當然了,軍中所帶的現銀不足,可以用軍中開具收據,各部可以派人去西寧領取銀兩。

藏地各部自然是紛紛統一,爲了表示對大明的臣服。願意免費供應一部分糧草,其中以格魯派最爲賣力。

在這一點上,範廣也投桃報李。

畢竟多吉在外人看來,都是格魯派的人。格魯派也算是爲大明出了死力了。

範廣就請格魯派的人收葬大明士卒的屍體,在附近的山中建立寺廟,爲這個士卒供奉香火。

這看似苦差事,其實就是這吉曲河谷的一部分土地劃給格魯派,畢竟在藏地每一個寺廟幾乎都可以看做一個行政單位,每一個寺廟都擁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隸。

除此之外,各部也紛紛願意出僧兵若干,以助王師。

至於這些藏地士卒戰鬥力就不用說了。範廣根本不指望。

只是而今軍中戰鬥非戰鬥減員。足足有數千人,精銳可戰的士卒,不過五千人上下。數量也太少了一點。

多一些人,也好壯壯聲勢。

第二日,範廣向西南行軍,再也沒有遇見和碩特部的抵抗,進入大昭寺之前,就知道大昭寺人去樓空了。

只留下滿地狼藉,甚至連一些金佛也帶走了。

讓藏地僧人痛心疾首不已,卻讓範廣鬆了一口氣。

無他,在範廣看來,和碩特部這樣做,就是自絕於藏地。畢竟藏地篤信佛法,而大昭寺更是佛教聖地。

其中還有金城公主藏佛像的傳說。更顯得這些金佛的寶貴之處,幾乎可以列爲聖物了。

藏地看似反抗不強,但是和碩特部做了這樣的事情,佛教任何一派都不會與他合作了。沒有藏傳佛教的合作,根本不可能在藏地站穩腳跟。

範廣派去打聽消息的人,傳來的消息也是如此。

剩餘和碩特部只有數萬人,包括老弱婦孺,他們一路南下,所過一處一片白地,洗劫了好多地方,卻是翻過大雪山,向南而去了。

範廣一邊安撫這些藏地僧人,婉拒了出兵追擊爲他們報仇的事情。甚至這樣的情況,範廣還是樂見其成的。

對任何一個外來統治者來說,消弱本地勢力都是他們想做的事情,無非是能不能做成而已。

而且範廣的兵力已經用到了極限,只能暫且按兵不動,並向北京報捷,請求指示。

藏地當如何安堵,留不留士卒駐守。

只有確定了,朝廷如何處置藏地,範廣才能決定在藏地到底用什麼樣的政策。而今僅僅是一個暫時的政策而已。

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章 太后二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
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章 太后二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