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

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

朱祁鎮聽了張忠如此說,說道:“願聞其詳。”

Www●тт kān●C〇

張忠說道:“陛下襄王金冊一事,太皇太后還沒有忘記。也不會忘記的。”

朱祁鎮恍然如夢。

襄王金冊一事,似乎已經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時間長了,朱祁鎮也將這一件事情放下來了。畢竟數年下來,朱祁鎮的地位已經非常的穩固了,襄王已經沒有機會了。

朱祁鎮正準備說,這一件事情已經過去了。他忽然一動,他從來沒有從太皇太后的角度看這樣一個問題。

對太皇太后來說,朱祁鎮是長孫,襄王是幼子。手心手背都是肉。

那個都不願意傷害。

這其實也是太皇太后否定了襄王攝政的原因所在。

同樣太皇太后也不想襄王將來沒有什麼好下場。

太皇太后將朱祁鎮養大,人與人相處,日久見人心。即便是再精明的騙子,也很難騙過身邊的人。

所以,朱祁鎮的心思太皇太后知道的。

正因爲太皇太后知道,朱祁鎮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她會不會擔心襄王處境。

特別是她的身體漸漸虛弱的時候。她對朱祁鎮的限制也越來越少,牽制也越來越弱了。一旦她大限到了。她會不會擔心,朱祁鎮對襄王不利。

特別是襄王與朱祁鎮之間的間隙,還是她親手造成的。

張忠見朱祁鎮似乎明白這一點了,咳嗽兩聲說道:“父母之愛子,爲之計長遠。太皇太后年歲已高,對子孫長久之事,最爲在意。”

“只要陛下對太皇太后明說,襄王去麓川,從此永鎮天南,抵抗緬甸,如果襄王有能力,奪取緬甸基業。從此爲一國之主未必不成。”

“雖然苦了一些,但是對有些人來說,卻未必不是建功立業之地。”

“陛下也知道襄王乃是宗室賢王,而今不過三旬,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真的想做一個富貴閒人嗎?”

“此事正可按太皇太后之心,爲大明萬世開先例。”

朱祁鎮也明白。

或許大明藩王之中,有不少混吃等死的人。但是周王一系,蜀王一系,與而今的襄王,都不是這樣的人。

特別是襄王。

襄王是接觸過權力的,在仁宗皇帝駕崩的時候,當時宣宗皇帝在南京。所以,就以襄王監國。

而且這樣的監國不是一次兩次。

凡是宣德年間,凡是宣宗出巡,都是太后與襄王監國。

在襄王之國之後,這種情況才結束。

朱祁鎮纔不相信,他這位王叔,乃是一個清心寡慾的人。

因爲皇室,不管那一朝皇室,都是天然培養權力動物的。特別是接觸過權力的。否則襄王一心一意維持一個賢王的名聲做什麼?

還不是心中還有一絲期望?

歷史上他這位王叔三次,與皇位擦肩而過。

分別是仁宗登基,宣宗不在身邊。再有就是宣宗駕崩之事,太皇太后到底是什麼意思,而今也只能她姑妄說之,朱祁鎮姑且聽之了。再有一次,就是土木堡之變,羣臣想要國立長君,也推舉過襄王。

這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了。

每一次都有他。很值得玩味。

朱祁鎮一審視這位王叔,心中無數懷疑都涌現出來了。

知子莫若母,朱祁鎮覺得太皇太后豈能不瞭解自己的兒子嗎?那麼他如果真的這樣做,能不能安太皇太后之心。

朱祁鎮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但是還是嘆息一聲,說道:“此事暫且放下。你且回去休息吧。”

主意是好,但是朱祁鎮不先說服太皇太后是不可能辦的。

但是能不能說服太皇太后,朱祁鎮心中也沒底。

眼前卻是先打贏麓川之戰,如何安置麓川戰後事宜,卻是之後的事情了。

不過,朱祁鎮也要做些準備。

朱祁鎮派人送走張忠之後,立即將王振找過來。問道:“襄王在宮中有眼線嗎?”

王振說道:“有。多在慈寧宮中。”

朱祁鎮在宮中很多事情都瞞不過太皇太后,在慈寧宮之中,更是如此。說道:“避開慈寧宮,你將這一封奏疏,抄錄一分,送給襄王。”

王振聽了心中頓時明白,說道:“皇爺高明。”

朱祁鎮說道:“少拍馬屁,去做事。”

朱祁鎮對他自己的靈機一動,還是相當滿意的。

朱祁鎮本想自己如何,去說服太皇太后,但是心中一動,與其說服太皇太后,不如說服襄王。

而且對太皇太后,朱祁鎮是沒有其他的辦法,只能好言相勸。但是對襄王卻有很多辦法了。

雖然內閣之中,在宮中都有眼線。襄王之前也是住在皇宮之中,在宮中有關係,也很是正常。

但是這一件事情,也是可大可小的。

小的說,不過是兒子關心母親。

大的說,就是窺視大內,圖謀不軌。

朱祁鎮自然有渠道將這一封奏疏送給襄王,但是通過這個渠道,本身就是對襄王的敲打。

只要襄王不是蠢貨,自然知道,朱祁鎮想要他做什麼?

皇帝既然想讓你做這一件事情,如果不做會有什麼下場?特別是在太皇太后漸漸不管事的時候。

何去何從,襄王是懂。

到時候,由襄王上書勸說太皇太后。他在一邊敲敲邊鼓,豈不是大妙。

不過,在此之前,朱祁鎮也要先給太皇太后打一個預防針。見天色已晚,就將這事情放下了,等明日大朝會之後,再去細細與太皇太后商議。

而此刻,不僅僅朱祁鎮在準備明日的會議。連楊榮也在準備這一件事情。

幾盞油燈,將書房照亮。

楊榮坐在太師椅上,輕輕的敲着扶手,說道:“孟瑛,萬萬沒有想到是他?”

王驥說道:“是啊,下官也沒有想到,卻是保定侯。”

王驥心中輕輕一嘆,卻覺得棘手之極。

保定侯孟瑛,與平西伯蔣貴雖然都是勳貴,但是資歷卻是不一樣的,保定侯孟瑛是苗根正紅的靖難勳貴。父親孟善,被追封滕國公,戰功赫赫。可謂苗根正紅,是從永樂年間就身居高位的。

而永樂年間是什麼生態?

武將高於文官,同品級的文官見武將都要行禮,甚至有文官沒有行禮,卻被武官打了一頓的情況。

雖然而今保定侯孟瑛沉寂多年,誰知道他的脾氣是不是還如之前一般。

但是平西伯卻不一樣了。

蔣貴大器晚成,而今雖然爵位在保定侯之下,但是年紀卻在保定侯之上。再加上蔣貴在西北之戰中,就是王驥的麾下。

王驥能壓得住他。

但是王驥卻不敢說,他能壓的住孟瑛。

楊榮一件王驥的樣子,就知道王驥再想什麼?說道:“你放心吧,是宣德年間十年磨礪,早將孟瑛的性子磨掉了不少。你此去,不可將他當成蔣貴之流,將作戰之事,都交給他來辦。你只需負責後勤,與雲南衛所清理。”

“陛下有些話,說得不錯,朝廷大舉用兵,大敗麓川,是決計沒有問題的。但是如何長治久安,纔是你我所想。”

王驥說道:“只是南方衛所都成什麼樣子了?根本不能用了。難不成用西南土司兵?即便有名臣良將,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王驥說的不錯。

在明朝後期,廣西狼兵,四川白桿兵,這些土司兵都是赫赫有名的。但是而今雖然衛所衰敗不少。但是整體上來說,都看不起各土司兵馬的素質。

楊榮想了想說道:“南方也並非沒有兵可用的。廣西,松潘等地,前幾年就打過仗,細細挑選一下總是有的。反而云南暫時也不會有事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三章 災年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十四章 遺詔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
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三章 災年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十四章 遺詔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