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

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

朱祁鎮對這一件事情,也是非常關注的。

很快,朱祁鎮也發現報紙的確有好處,那就是將一切都擺在檯面上了。說實話,文官很多小心思,朱祁鎮也未必能全部清楚。

很多的時候,朱祁鎮都是根據直覺揣測。

他從利益所得的角度去分析他們的心思,其實表現出來,就是越發嚴重的猜忌之心。

而徐有貞弄出來這一場論戰,徐有貞近乎也舌戰羣儒的姿態,將他們的心思點破,很快陳綱的罪行就確定了。

縱然陳綱自稱沒有受到錢,但是依舊是坐“貪污已着,聽許財物。”

但是怎麼判,卻分歧重大。

想判最輕的,就是革職。甚至還冠帶閒居。

也就是說他的功名沒有革除,還有罷官官員的待遇。什麼差役卻不用承擔。

徐有貞很快將這個觀點,給駁倒了。此不足爲大明官員戒。

如此情形之下,只能將塵封大明律給搬出來了,在大明律之中,官員受贓,有十一條之多,但是陳綱貪污金額也太少了一點,即便在大明律之中也不夠成死刑。

大家或許有些奇怪了。

爲什麼洪武年間有很多貪污一點就被殺了,但是同樣修在洪武年間的大明律,卻不判陳綱死刑。

首先大明律在洪武年間修過三次,總體上來說,是由嚴到寬,天下方定,自然要從嚴治國,但是越到後來,就越是寬鬆。

洪武三十年的大明律,比之前的大明律已經減少了很多懲罰。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太祖他老人家喜歡法外加刑,就好像是剝皮充草一刑,大明律裡面可是沒有的。

最後確定的是,陳綱奪回一切功名,杖責九十,徒刑兩年半。

其實如果將洪宣以來的官員貪贓枉法案相比,陳綱的案子判得很重,無他,就是因爲在衆目睽睽之下,很多潛規則都沒有辦法了。

這一切都沒有異議,唯一有異議的一點,是否准許官員贖刑。

這個問題說起來就長了。

贖刑可以理解爲繳納罰金來代替某些刑罰。

一般都是比較輕的刑罰,至於能不能適用於官員貪污,就是各執一辭。相持不下。

最後這個問題就交到了朱祁鎮的手中。

朱祁鎮的傾向性很明顯。

因爲朱祁鎮知道,在正常的歷史演變之中,肯定是准許的贖刑的,原因很簡單,因爲清代的贖罪銀製度。

清承明制,或許有所變更,但是大體不差多少的。清代大規模推行贖罪銀,定然是明代的制度之中就有苗頭。

朱祁鎮在大明律之中,這種官員坐贓罪。只有輕罪,才能贖刑。但是在之後的案例之中,或者說司法事件之中,這種贖刑的適應範圍,似乎在擴大之中。

當然了。議罪的時候,用得是大明律,至於執行之中,大明律所不準的東西,也都被允許了。

如此一想,朱祁鎮的決斷再清晰不過了。

如果可以贖刑的話,那麼懲罰貪贓枉法,就會成爲一門生意。

只要貪到的錢,比贖刑所罰的錢多,就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想想就知道,以這個時代的刑偵水平,這是絕對可能的事情。

即便是後世,很多貪污犯查到的貪污金額,也不是他們貪污金額的全部。

在明代更不要說了。

甚至可以說,有太多的東西是查不出來的。

朱祁鎮決斷自然是很簡單了。

朱祁鎮批准了徐有貞的意見。

徐有貞代表刑部發表的意見,就是決計不允許官員贖刑,重申祖宗從嚴治吏之法。

朱祁鎮更是規定官員犯罪一律不適應贖刑。並將這一條歸入《大明會典》之中。

也算是剛剛開始修的《大明會典》之中,所修的第一條。

既然確定這個原則。剩下的幾十個官員,有一個算一個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有幾個處死,秋後問斬,大部分都是流放東北。

雖然大明局面上,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是大體還在朱祁鎮的掌控之中,但是很快就有一件不在朱祁鎮掌控之中。

韓雍之母,總就沒有熬過幾個月,已經病逝了。

朱祁鎮雖然留心此事,但是總就不能讓韓雍見她最後一面,從廣西到北京實在太遠了。

如果是這一件事情,還在朱祁鎮的預料之中。

另外一件事情,就出乎朱祁鎮預料之外了。

這一件事情,乃是安南內亂。

安南黎家內亂,對朱祁鎮來說乃是天賜之機,朱祁鎮很想複製滅朝鮮之計。只是廣西卻內亂紛紛,廣西不定,朝廷不可能進攻安南。

安南後黎朝開國之主。就是黎利。

黎利就是將大明驅逐出安南的安南國君。

黎利死的時候,兒子黎元龍才十歲,黎察輔政,上演一處幼君與權臣之間權力鬥爭。自然是黎元龍將黎察給除掉了,然後也順便將自己原來的皇后以及太子給廢掉了。

但是黎元龍也沒有想到,自己也活不長。死去的時候,也不過二十多歲。

說起來,黎元老雖然比朱祁鎮大上幾歲,但也算得上是同輩人了。

他死後,兒子黎邦基才兩歲,由他的母親阮氏英與權臣鄭可。

安南太后阮氏英也是一個人物。他在位期間,總體上保持安南國力強盛,甚至對占城侵佔。甚至也將權臣鄭可給撤下來了。

對內對外,都保持了安南蒸蒸日上的趨勢。

只是這卻給了廢太子黎宜山政變,殺死黎邦基。而阮氏英更是爲了避免落在黎宜山的手中,令身邊的侍女殺死了自己。以保全名節。

這就是朱祁鎮現在要面對的局面。

朱祁鎮很早就在安南安插了暗探,更是探明一件事情,那就是阮氏母子秉政十幾年,深得人望。

黎宜山突然發動政變,固然一朝得了先手,但是實際上,安南內部並不是太和諧的,中樞與地方對黎宜山都是破有微辭。

也就是說,黎宜山的政變,是安南之亂的開始,而不是終結。

如此一來,就給了朱祁鎮更多的機會。

讓朱祁鎮忍不住蠢蠢欲動起來。

雖然朱祁鎮有些感嘆,如果安南內亂晚來兩年就好了,但是即便如此,朱祁鎮也必須改變對廣西的政策。

之前對廣西問題,是以長治久安爲要,不求勝於一時,謀求長治久安,也就是因爲這個原因,韓雍在廣西下的功夫,更多是笨功夫,比如分化瑤民內部,比如安置俘虜的瑤民在大藤峽山外屯耕,從山民變成大明編戶齊民。

比如在大藤峽西側,建立直屬於朝廷的府縣,而不是全部委託給土司。

甚至有修建深入大藤峽的道路,只要這樣基礎工程的建設,才能一步步讓大藤峽之中的山民成爲大明的子民,也讓從洪武年間就延續到而今的亂事,終於有終結的時候。

只是這些措施,本來就慢。更不要說,在大藤峽中侯大苟的騷擾。乃至出擊周圍各府縣,進展更是緩慢。但是一旦達成,就是萬世不易之根基。大藤峽之亂,就不定而定了。

釜底抽薪,總是要比揚湯止沸要慢。

但是而今不一樣了。

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七章 議政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七十章 父子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
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七章 議政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七十章 父子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