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

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

很多山是能爬出去的。大隊人馬自然不可能走這裡,但是一兩個人卻是沒有問題的。

就這樣,各部彼此沒有組織,各部內部也開始潰散。

這個時候的亂軍,十幾萬人,還真不如十幾頭豬。

無他,人比豬聰明。

豬不會想,不需要跑過敵人,只需要跑過自己的隊友就行了。

所以彼此之間各種明裡安裡的爭鬥,就好像是放在罈子裡的螃蟹一般,一羣螃蟹彼此抓住對方的腿,是誰也跑不出來。

總體上來看,細川家各部之間還有稍稍的配合,但是其他各部之間,連最起碼的信賴都欠奉。

王英在西軍崩潰之後,並沒有立即追擊了。而是立即將各軍整頓一番。

一場鏖戰一個時辰多。

各部戰鬥減員並不少,戰死數量不多,但是負傷的並不少。

令各部微微整頓的同時。

王英分配任務,令足利義政帶着山名家,斯波家,畠山家的人馬,追擊各路雜牌軍,而王英帶着明軍本部人馬,追殺細川本部人馬。

一聲令下,兵分兩路,一北一南,追了過去。

王英追着細川家很有節奏,一緊一鬆,一緊一鬆,就好像遛狗一般,明軍各營與騎兵相繼出擊。

反正這個時候,細川家的軍隊連回首一看的心態都沒有。更不要反身作戰。

但是足利義政這邊卻是另外一個畫風了。

說實話,讓足利義政追擊,足利義政也不敢追得太狠了,他們畢竟沒有明軍那種自信。一旦追得狠了,逼得各家聯手反擊,也足夠足利義政本部與下面三家吃上一壺了。

但是足利義政也有自己的辦法。

他畢竟也坐了好些年幕府將軍,並非沒有一點權威的。這一點權威與細川勝元的積威相比,是差了不少。

但是而今細川勝元已經是一個死人了。

自然不能與他爭影響力了。

所以足利義政將自己旗本武士一批一批放了出去。

與這些大名討價還價。

卻不想首先投降的乃是畠山政長。

畠山政長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無他。首先畠山政長之前與足利義政是有交情的,如果不是足利義政跳反,放棄了他。

畠山政長也不會投奔細川勝元。

而今局面如此,畠山政長自然是忘記了足利義政之前的種種。迅速投奔足利義政門下,爲的就是在戰後免除被清算。

要知道,畠山政長與畠山義就之間就畠山家的繼承權已經打了好幾年了,早就打出了狗腦了。

畠山政長不找好退路,落到畠山義就手中,畠山政長自然是生不如死。

畠山政長選擇很對,足利義政爲了樹立榜樣,似乎忘記了畠山政長一把火燒了京都城一角的事情。

許諾畠山義就繼承畠山家的領地,但是畠山政長也會從細川家的領地之中獲得一分領地。

也算是化解了雙方的矛盾。

於是乎畠山政長倒戈。更是引起了鏈鎖反應,京極家,武田家都足利義政寬大的條件之下,紛紛投降。

於是乎,足利義政這邊越追擊人馬就越多。

就好像滾雪球一般增多。

一路廝殺,直殺到傍晚時分。

王英這才收兵。

打掃戰場之上,西軍戰死三萬餘,可以說橫屍遍野,逃跑的更是不知道有多少,足利義政收降了數萬降軍。

聲勢更勝當初了。

王英在關原修整了兩日,就得到了兩個好消息。

第一批援軍已經到了。

不是從北京的援軍,而是郕王當機立斷,抽調郕王衛隊,一共三個衛一萬五千多人。再加上從佐渡島上抽調了數千駐軍,構成了兩萬人的軍隊,先行從長崎乘船北上,而今已經快到了。

這是第一個好消息。

第二個好消息,就是退回京都城之中。

細川勝元之子,細川政元年幼,家中因爲細川勝元之死,陷入分裂之中,各家爭相向足利義政獻上忠誠。

京都城附近的大軍一轟而散。

也就是這一戰之後,就不用打了。

可以直接騎馬入京都了。

足利義政大喜過望,這一段時間他忙得腳不點地,接見各地大名,又是安撫又是制衡,又是調配土地等等。

就是爲了樹立足利義政的權威。

有意爲今後佈局。

對於他來說,這樣的結局再完美不過了。

只是而今王英卻苦惱萬分。

無他,王英萬萬沒有想到而今的這個局面。

在開戰之前,王英與足利義政之間的條件並不沒有談好。或者說,當時誰都覺得要打敗細川勝元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最少在明軍的援軍來到之後才行。

哪裡想到,一戰而定。

這個情況就讓王英陷入被動。

之前是足利義政求着王英,而現在主動權卻在足利義政的手中了。

讓王英如何不苦惱?

不過足利義政倒也是明白人。

他明白,而今他能震懾日本,並不是靠着他的旗本武士,而是明軍的實力,是萬萬不能得罪明軍的。

故而在整頓的差不多了,立即來見王英,立即答應了大明開採石見銀礦了。甚至還很大方的的允許大明在日本任何一地開採金銀礦,不過要與足利家分潤一二。

所得利益,足利家要三成,大明可以有七成。

王英也明白,足利義政治所以這麼大方,並不是他沒有心眼,而是心眼太多了。

足利義政根本是慷他人之慨。

足利家族在此之前,連最近的日本京畿地區,也不能完全控制,對更遠的地方,不過一些影響力而已。

在這一場大戰之後,日本最繁華最富饒的京畿地區,已經近乎一片白地了。

足利家的實力大損。

雖然各家已經退出了京畿地區。但是足利家依舊是兩手空空,不過是一個空頭的幕府將軍而已。

當然了。這對足利家並非沒有好處。

在關東地區沒有開發之前,京畿平原是日本最適合耕種的平原地區。只要足利義政完整掌控這一帶,他就是足利家主的中興之主。

但是京畿地區有銀礦嗎?

足利義政是沒有什麼印象的,但是想來即便是有也不多,日本產金銀的地方,大多數都在各大名的土地之上。

如果足利義政用自己足利家族的影響力與大明的武力。壓服了這些大名,即便是所有收益之中,僅僅有三成,就足夠足利家壓制日本各地了。

對足利義政來說,最重要的是足利家族對日本的統治,至於日本的未來什麼的?那是什麼東西?

足利義政敢大方,王英豈有不敢拿下之意。

在這一點達成妥協之後,雙方聯軍大概有十萬,沿着琵琶湖南下,直奔京都城而去。

一路之上,再也沒有遇見任何抵抗。

各部紛紛投降。

連擁護足利義視的人馬,也將足利義視給賣了。

不過保持對足利家族最基本的尊重,只是將足利義視軟禁在京都之中。不敢對足利義視做些什麼。

畢竟足利義視身上還流着足利家族的血。

很快,王英就見到日本京都。

見到日本京都之後,王英心中頓時生起一股親切之感,因爲這一切都讓他的很熟悉。因爲在明代這種唐代建築物在大明並少見。

在很多地方,縣衙城池都還有唐代修建的。甚至明代專門論述過唐代家族與明代建築的不同之處。

所以,王英對這些建築風格,並不是太陌生的。

只是在異國他鄉忽然見了,卻是有些吃驚。幾乎在一瞬間,王英心中生出了一絲思鄉之情。不過很快,王英將心中這一絲悸動給壓了下來,因爲接下來他要做來日本最後一件事情了。

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章 困境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
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章 困境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