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

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

這一次會議,很多人都很迷茫。

這麼多天,除卻太子剛剛來的那幾天之後,這些人緊張了一段時間,後來就發現了太子似乎是一個牌坊。

幾乎不發表自己的意見。

從來是冷漠的旁觀。

卻不知道這一次,到底是什麼事情。

很快他們就知道了。

朱見濬並沒有讓他們耽擱多久,等人到齊之後,點點頭就開始說話了,說道:“孤出京之前,陛下持孤之手,說道:‘此去各地,必以愛民爲第一要務。’孤不敢有一時或忘,大藤峽中瑤民,桀驁不馴,多生事端,但依舊是朝廷子民,之前不過是各渠首爲亂而已,而今正是撥亂反正的時候。”

朱見濬又看向葉盛,說道:“葉巡撫,你來說說吧。”

朱見濬一舉一動都儘量模仿自己的父親。開口說話,先聲奪人,定下基調,剩下就讓下面的人來完成。

葉盛心中有一絲絲興奮。

他的興奮並不是朱見濬採納了他的意見,而是他攀上了太子。

從此之後,他即便不說,也被貼上了太子的標籤。

作爲太子的潛邸中人,其中好處自然言說不盡。

他立即起身,將之前的計劃完完全全說了出來。

只是在場並非葉盛一個聰明人。以毛勝爲首的將領,一個個都比猴還精。特別是毛勝,多少年的老油條了。

他固然對這個局面不大滿意。

畢竟如此一來,就消弱了他們的戰功。

但是比起一個小小大藤峽的戰功,與太子,也就是未來的皇帝打好關係,那個重要,就不用說了。

毛勝是年紀大了,等太子登基那一天,估計他都不在了,但是他的幾個兒子還在。

所以,他幾乎在葉盛說完之後,就拍雙手贊成。

有毛勝支持,下面的將領都不敢違背自己頂頭上司,一時間這一次會議就是一個團結大會,勝利的大會。

朱見濬也第一次感受的權力美妙的滋味。

在這裡列坐的人,每一個在外面都是一方大人物,但是讓這些人全部服從自己的意志,這種感覺,實在是無法言說的感受。

這種支配感與征服感,比女人更令男人迷醉。

少年才貪戀美色,中年人與老年人他們貪戀的是權力。

當然了,朱見濬並沒有忘記,在此之後,向朱祁鎮發去一封奏疏,將前因後果全部說明。

這也是朱見濬權衡過的。

用這一件事情,試探一下父皇對他的放任程度。他不可能不上奏,即便他不上奏,錦衣衛,乃至各級將領都是會上奏的。

畢竟,太子僅僅是太子。而今掌管天下還是北京的正統天子。

在皇帝的批覆沒有回來之前。朱見濬再次召見了侯大苟。

這數日以來,侯大苟老了十幾歲。

侯大苟本來才四十多歲而已,但是老得好像六十歲而已,在這一段時間之內,又老了十幾歲。

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個八十歲的老翁,頭髮根根如雪。

之所以如此,並非下面人虐待他。畢竟有朱見濬發話了。下面的人也不敢怎麼對付他。而是侯大苟內心之中的煎熬。

侯大苟被俘虜的時候,是自期必死的,而且也準備過自己了結了自己。

但是此刻,那一日見了朱見濬之後,他就在生死之間不住的掙扎。

之所以想死,是對於朝廷與漢人的恨,這種恨讓他不想讓漢人拿他來做文章,自然想死。死了自然一了百了。

但是不想死的原因,卻是他看到了讓族人活下來的可能。

畢竟,仇恨再多,那麼是血海深仇又怎麼樣啊?活人總是以活着爲第一要務。

即便是他父兄在天之靈,也是希望寨子裡面的娃子,能夠安全的如同漢人孩子一般的活下去,而不是在深山老林之中與野獸爭奪事務。

之前,他是沒有看見這一種可能。

但是而今他看見了。

因爲這個所謂的太子。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皇帝乃至太子都是有一種神聖性的。

對於侯大苟也是一樣。

他一會兒想,這個太子是會不會是假的,是騙我的。又一會兒想,我是什麼人,至於編出一個太子來騙我?

這個太子如果是真的,似乎不會騙我。

又一會兒想,這好幾天是不是太子改變的主意?

如果紛紛擾擾,不知道多少思緒涌入心頭,患得患失之間,本來就很老相的侯大苟,就變得更老了。

總之他個人來說,他並不怕死,但是他想讓更多瑤民活下去。

此刻太子召見他,他心中反而安定下來了。對他來說,是生是死,就是這一遭了。

朱見濬見了侯大苟,立即讓于冕拿了一封文書遞給了侯大苟。

侯大苟接過一看,卻是一封冊封文書,上面有一個空白的位置,似乎讓他填寫自己的姓名。他細細看過去,卻是武靖州土司。

還有下面各種條款。

侯大苟擡起頭說道:“這武靖州在什麼地方?”

于冕說道:“就在碧溪,你只要答應了,今後你就是武靖州土司,大藤峽之中瑤民,都爲你所管轄,世襲罔顧,榮華富貴享用不盡。”

侯大苟冷笑一聲,說道:“碧溪本來就是我瑤人世世代代的土地,而今被你們佔了,還用你們來封給我?”

“豈不可笑。”

于冕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張懋見狀冷笑說道:“不可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什麼你的我的,朝廷說是你的,纔是你的,朝廷說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

“碧溪就是我大明廣西布政使下轄,如果你覺得他是你的,讓人來取呀。”

張懋在朱祁鎮與朱見濬身邊,一直是表現出謙謙君子的樣子,卻不要忘記,他是河間王張玉的孫子,英國公張輔的兒子。乃是將門出身,從小也是接受過最正統的將門教育。看起來是謙謙君子,真給他一把刀,在朱見濬身邊諸多親衛,未必是他的對手。

更不要說,他家學淵源,同意招撫大藤峽瑤民是一回事,但是卻不容這些人不知道自己幾分幾兩了。

一句話,就將侯大苟憋的滿臉通紅,好一陣子才說道:“你們漢人就是如此霸道。”

張懋說道:“非也,只是你們這些山野小民,不識王道,只能給些霸道了。不妨給你明說了,朝廷不在乎你們這些彈丸之地,不過是你嫌你們麻煩而已,所以才封幾個土司管着。只要瑤民不下山,你們在山中做什麼,朝廷都不管。”

“甚至打通黔江水道之後,各路商品都從這裡過,朝廷默許你設卡收稅,但是這個價錢不能超過朝廷正稅,也就是三十分之一。”

“這錢就算是朝廷補貼給你的,你今後只要好生辦差,今後你們侯家,就能世世代代在碧溪了,否則,我也讓你們侯家世世代代都在碧溪地下了。”

“彼此這東西,即可算是優厚之極了,你不答應,有人會答應,你說答應的人,會留你侯家嗎?”

這一句話說,讓侯大苟悚然一驚。

的確在朝廷的壓力之下,瑤民聚集在一起,抱團取暖,但並不代表瑤民這種聯盟是牢不可破的。

侯大苟的侯家之所以能成爲大藤峽之中勢力最大的一家,未必沒有他在盟主位置上的一些作爲。

不管是誰代替侯家上位之後,即便是爲了朝廷表現忠誠,都會剿滅侯家,表示與之前一刀兩斷。

Wшw¸тTk án¸¢ o

那時候侯家會是一個什麼下場?更是不可想象的。

侯大苟痛苦的閉上了眼睛,說道:“我答應。”

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八十章 經筵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
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八十章 經筵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