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

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

“陛下,楊洪的奏疏之中,臣看得出來,這一次楊洪雖然陣斬三十餘人,其實是兩軍對峙的局面,瓦刺扣邊人數,最少有萬騎之多。”英國公張輔說道。

“萬騎。”朱祁鎮說道:“瓦刺想做什麼?”

此刻的朱祁鎮心中憤怒之極。

瓦刺使團再次出現,這本就是很平常的事情,瓦刺使團來往北京的頻率本來就很多,朱祁鎮也不是太在意的。

只是這一次瓦刺使團所來,卻大不一樣。

之前瓦刺使團二千多人,已經頂天了。

朱祁鎮畢竟已經下達了命令,限制瓦刺使團人數,人數太多,是不給入關的。

但是這一次,瓦刺派出過萬騎兵,號稱使團。想從大同入關。

但是楊洪怎麼可能同意,故而他帶了大同鎮所有騎兵,與瓦刺對峙。

雙方聚集大軍,自然也產生了摩擦,簡簡單單摩擦,就死了三十多人,大多是死在斥候交鋒之中。

雙方死亡人數大差不差。

最後,在楊洪的嚴陣以待之下,瓦刺使團終於遣散了護送軍隊。對,瓦刺使團說,草原上馬賊太多。需要派兵護送。

朱祁鎮聽了就想笑,這就分明是連撒謊都很敷衍。

什麼樣的馬匪需要萬餘騎兵護送,想來這馬匪最少要有數千騎吧。

草原上很多部落壯丁都達不到這個標準。

甚至說如果真有數千騎的馬匪,朱祁鎮就會下令招降了,只要投降朝廷,最少不給一個指揮使噹噹。

憑空多了數千騎兵的助力,一點口頭上的實惠,朱祁鎮也就不在乎了。

如果草原之上,有數千體量的馬匪,只能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這是哪個部落出來撈外快的。

瓦刺纔是草原上最大的馬匪。

誰敢打瓦刺的主意。

朱祁鎮說道:“瓦刺是要與朝廷開戰嗎?”

張輔說道:“臣以爲恰恰相反,瓦刺是示朝廷以強,讓朝廷不敢輕舉妄動。”

朱祁鎮只覺得瓦刺咄咄逼人,他有意讓成國公出塞,就在漠南左近,距離邊牆一二百里的地方,與瓦刺大軍打上一仗。

這個距離之內,大明騎兵未必真怕了瓦刺騎兵。

特別是遼東鎮曹義的表現,也讓朱祁鎮明白,瓦刺或許強,但他總就有太多內部問題,並非無懈可擊,而朝廷大軍戰鬥力一直在衰弱,但是當年北征老將大多還在,很多精銳軍隊的戰鬥力,還是可以保證的。

去年,今年,黃河與長江紛紛大水。爛攤子現在還沒有收拾乾淨的。

朱祁鎮心中有了猶豫,才問張輔。

只是張輔所言,朱祁鎮有些不大明白。畢竟對軍法之上的虛虛實實的,朱祁鎮本身就是不大懂。

“國公,如此說了,瓦刺而今怕了朝廷。”朱祁鎮說道:“朝廷可不可以出塞,先破瓦刺一路。”

張輔說道:“陛下,虛實強弱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用兵之道,就在其間,而今瓦刺這一次試探,有多層含義。”

“只是臣還是之前所言,可戰不可戰,在我不在敵。”

“陛下準備好了嗎?”

朱祁鎮嘆息一聲,思慮重重,一時間不能下決定。

忽然有一個小太監匆匆忙忙的過來,跪在地上,將一個白布裹着的摺子,雙手遞給朱祁鎮。

朱祁鎮一看,渾身一顫,說道:“這是那爲愛卿沒了。”

“兵部徐尚書。”這個太監不敢擡頭說道。

這種特殊標記的,都是遺折。

朱祁鎮嘆息一聲,想起了他當初第一次見徐晞的時候,那個時候徐晞行程數萬裡,將九邊情形一一彙報給朱祁鎮聽。

這一切都歷歷在目,彷彿還在眼前。

朱祁鎮委託徐晞修整邊牆之後,宣府,大同,還有北京附近的關卡都得到了極大的修繕, 不敢說固若金湯。

當時想來,讓瓦刺長驅直入,直抵北京城下的事情,卻未必會發生了。

似乎什麼樣的薦主,就有什麼樣的官員。

楊溥推薦的徐晞,就和楊溥一般無二都是這般不愛惜自己的身子,做起事情來,簡直好像是拼命三郎。

上了年紀的人了,還事必躬親,凡是都要過目。有這個下場,是情理之中,預料之外。

朱祁鎮嘆息一聲,心中暗道:“兵部尚書之位,又要懸空了。”這又是一個麻煩,他隨即打開徐晞的遺折。

從徐晞的遺折的內容來看,根本稱不上是遺折,只是一句帶過自己不久人世的話,也沒有要朝廷安排子女之類。主要說的是一件事情。

那就是兵部與戶部之間,關於馳道所有權的管轄問題。

在修建邊牆的過程之中,徐晞敏銳的感受到了馳道的好處,戶部用來轉運糧草。徐晞也用來轉運其他各種物資。

雖然僅僅完工了一條北京到宣府的路線,而且因爲用的頻繁,很多地段的木製軌道,要頻頻更換,增加了成本。

但是不管怎麼算,都比之前的運輸方式節省太多了。

當時徐晞就上奏想要將馳道的管轄建造維護的權力,從戶部調到兵部。

因爲兵部有一項職能,是管理驛道的。大明遍佈天下的驛道驛站網絡,名義上是歸屬兵部管理了。

有這先例,將馳道歸屬於兵部管轄,合到兵部下屬駕部之中。也算是合情合理方便管理。

兵部再去爭太僕寺的馬,就簡單多了。

這個議題,朝廷之中爭論了很久了。

徐晞連遺折都在說這件事情。

讓朱祁鎮深刻的感覺到,這一件事情不理順了,恐怕影響朝廷運轉了。徐晞的遺折,或許是理清這一件事情的一個契機。

不過,這一件事情還要放一放。

而今兵部尚書空缺,朱祁鎮對瓦刺的一切軍事行動,都必須暫停一段時間,或許一個月,或許兩個月。

朱祁鎮想打仗,是想打勝仗,決計不會想打敗仗。故而這個時候,還是想放一放瓦刺的事情吧。

朱祁鎮說道:“傳令給楊洪,讓嚴守邊牆,不許瓦刺騎兵南下,至於瓦刺使團,只要向朝廷報備的,就放了吧。”

“重申朝廷禁令,決計不能超過二千五百人。”

“陛下英明。”張輔說道。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好飯不怕晚,只是徐晞卻是可惜了。來人,派人去徐尚書家中祭奠,並賞賜家屬,一切從儀。”

對一個尚書該怎麼祭奠,宮中都是有規矩的。

朱祁鎮不用多說話了。只要交代下去就行了。

朱祁鎮想了想,還是覺得不夠重視,說道:“英國公可願意陪朕走一趟?”

英國公張輔自然答應下來。

朱祁鎮帶着英國公張輔還有乾清宮侍衛,大漢將軍,共千餘人的儀仗就出了宮,一出宮,就靜道封街。百姓全部跪地,只要等皇帝車架過去,才能起身,繼續走路。、

還沒有到徐尚書府,就已經聽到了哀樂之聲了。

卻有一個班子,在門口拉着哀樂,聲音哀怨之極。只是聲音並不大,與後世的喇叭卻是沒有得比。

朱祁鎮人還沒有過來,這一帶已經被大內侍衛接管了,整個院子裡面,三步一哨,五步一崗,密密麻麻的,一時間所有人都不敢說話。

等朱祁鎮到了的時候,卻發現楊溥已經在了。

“老臣楊溥拜見陛下。”大小官員以楊溥爲首向朱祁鎮行禮。

朱祁鎮一揮手說道:“免禮。”他在徐晞的靈前,上了一柱香,唏噓一陣子,就出來了。

畢竟雖然人死爲大,但不能以君拜臣,朱祁鎮所能做的,不過是上一柱香而已。

不過,這是對徐晞最大寬慰了。

有這一柱香在,徐晞雖然去了,十幾年間,徐晞的子孫還不會被人壓制。但是時間長了,就不好說了。

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九章 毛裡孩
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九章 毛裡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