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

第九十二章畜牧業革命

大寧城中乃是大明駐軍的地方,方瑾就駐守在這裡。大寧駐軍有一萬五千人。

其中有五千馬軍。

而兀良哈各部落,而已已經重新編組,按照衛所的制度編組起來,兀良哈三衛,已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大明衛所軍了。

當然了,各級衛所軍官還是各部落的大小頭目,唯獨是他們高級貴族都到了北京城中,他們歸大寧城中方瑾節制。

只是節制歸節制。

方瑾一半的心思,都防這些蒙古人。

萬一他們搞出什麼事情該怎麼辦?

所以,方瑾不允許蒙古進入大寧城,只允許他們在大寧城附近建造營地,一座座營地都在外面擺開。

端木瑞在夏天都來到了這裡,這些營地大多是他督造的,同時督造的自然也要青貯坑了。這一片不知道多少個青貯坑。

其實,這個技術真要說了,也沒什麼技術含量,無非將青草澆水埋起來隔絕氧氣。當然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小細節。

但是大體上不差多少。

剩下的不過是力氣活而已。

這個時代,不管是大明還是蒙古,人力都是最值錢的,也都是最不值錢的。

最值錢的,自然是人多力量大,這是無可置疑的真理,至於最不值錢,因爲百姓的兩膀力氣根本沒有人願意付錢。

所以,當端木瑞以皇帝名義,指使蒙古這樣做的時候,蒙古人雖然滿腹牢騷。但是面對強勢的大明軍隊,也不敢說什麼。

再加上他們也要從明軍那邊得到很多東西。

只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東西在冬天之中,還真發揮出了大作用。

大雪之中。

端木瑞帶着蒙古部落大小頭目,連方瑾也來看了。

方瑾之所以來,卻是因爲這是皇帝親自交代下來的,雖然朱祁鎮覺得自己每天要交代不知道多少事情下去。

但是實際上,朱祁鎮每天親自交代的事情也不多,更多是批准內閣的意見。而今就算是朱祁鎮批准了很多事情,放在大明兩京十三,不十五省,再加上遼東,與朝鮮。

分佈在每一個地方的事情,也不多。

自然被當地重視之極。

端木瑞親自動手,將一個青貯窖給挖掘開來了。裡面就出現了綠油油的來帶着汁水的青貯料。

立即有人將這些青貯料,放在馬圈之中。

馬兒們沒有見過這些東西,上前輕輕嗅嗅。似乎發現了什麼,立即將這些青貯料給吃得乾乾淨淨的。

因爲入冬以來,大雪紛飛,牧民積攢的草料也都被吃乾淨了。這些牲口餓了不少時間了。

甚至還有人開始宰殺牲口了。

或許有人覺得,宰殺牲口很正常,畢竟這些牧民不殺牲口吃什麼?、

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覺,覺得遊牧民族在古代也是天天吃肉的,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在古代底層牧民更多的是以奶製品生活。

不管,馬,羊,牛,駝,都是他們非常重要的財產。

即便有宰殺也是非常有限的。

這些牲口更多是生產資料。

賣入關內,換取糧食或者其他生產必須的物資。而不是頓頓吃肉。

這也是爲什麼說,瓦刺對朝貢貿易依賴這麼深,這就是原因。雙方的經濟結構的造成的。

看着這匹馬大口大口吃着青貯料,牧民們都變得激動起來。

動物似乎有一種本能,他們本能的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能吃,什麼對他們來說不能吃。以避免他們吃到有毒的食物。

當然,這也不是百分百正確。

在面對大自然產物時候,也是有相當高的準確率的。

既然馬肯吃青貯料,那麼就說這青貯料,在大概率上說是沒有問題的。

其實,青貯料在京城不知道實驗了多少次了。決計沒有什麼風險,當然了,或許在大概率上,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是這也是小問題。

只是當地牧民都不大相信。

畢竟對蒙古人來說,在如何養牲口上面。

他們纔是專業的,他們纔不是那麼相信漢人的技術。這些牲口更是他們的命脈,根本,故而,他們寧肯頂着端木瑞,也要再看看。

端木瑞也由他們。

於是乎一羣位高權重的人,圍在馬圈邊,看着一匹單純隔離出來的馬,將青貯料吃過之後,再哪裡悠哉悠哉的反芻。

“行了。”一個老者越看越驚喜,說道:“沒有問題。”

“撲通”一聲,不知道那一個蒙古人先跪在地面之上,向南邊磕頭,說道:“大皇帝萬歲。”

一時間無數蒙古人都向北京的方向磕頭,說什麼的都有的,顯示着有些語無倫次。

讓端木瑞,方瑾也不得不跪下行禮。

等他們激情消退之後,端木瑞才下令將各處青貯窖打開,開始喂牲口,不過,其中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

首先青貯料並不夠。

雖然端木瑞儲備下來不少青貯窖,但是用牧場將這些青貯窖給裝滿,也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到不能說蒙古牧民偷懶了。

但是他們對這事情畢竟不是太相信的。這股將信將疑的情緒,影響了儲備工作。

還有,一些青貯窖也出了問題。

青貯窖雖然就是地面上挖一個土坑,再將溼潤的草料埋進去,並埋上密封。最重要的是隔絕空氣。

但是這畢竟是第一次做,端木瑞雖然從京城帶來了不少技術員,但是比起北京的飼養戰馬的規模,大寧這裡的規模大太多了。

技術員也不夠用。

於是出現相當一批青貯窖直接從青貯料變成了肥料。扒開都什麼都變成了農家肥。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即便如此,這些青貯料也足夠相當大一批牲口活下去了,縱然有人死,但是已經讓牧民過了一個最好過的年關。

不過,單單是青貯料,還不能解決牧民的所有問題。

牲口的保暖也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

蒙古遊牧部落,他們沒有固定的圈舍,即便有,也是非常簡陋,僅僅限制住牲口亂跑,也不具備保暖功能。

一般來說,這些牲口都會僅僅的靠攏在一起,擠在一起保暖。

但是還是有外圍的牲口被凍死。

端木瑞此刻也領悟了皇帝爲什麼看重青貯法了。

之前牧民之所以不想辦法建立好的保暖的牲口窖,那是因爲連冬季的草料都不能保證,冬季牲口必然餓死,掉膘。

這也是爲什麼,遊牧部落南下都在秋季,因爲用整個春夏來養膘。

而青貯料的存在打破了這一點。

在草料問題解決之後,牧民纔有精力尋求下一步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弄一個保暖的牲口圈。

與青貯料做配套。

而一個保暖的牲口圈修建好之後,那就是定居的開始。

大明邊境以北一部分地方,是宜耕宜牧的。

雖然糧食收成並不好,但是隻要能種出來一點,就能彌補牧民在食物上的缺口。

再加端木瑞也知道,少府規劃從宣府到大寧,從大同到開平,從偏頭關沿着黃河到東勝衛。

這三條馳道。

未來的漠南草原,很可能就是定居點在馳道兩側修建,小塊的耕地在定居點附近,遠離定居點的地方,就是大片大片分割好的草場。

幾個大城市,更多是起到貿易的作用。

如此一來,漠北是什麼樣子,還不明白,但是漠南蒙古就能納入大明的版圖之中,甚至能如內地行郡縣制了。

端木瑞或許不知道,什麼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結構。但是他清楚的感受到了這一點,更感受到了自己的前程。

如果漠南郡縣,誰比他適合當地方官啊?

一時間他心中滿懷激情的投入的青貯推廣之中。

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章 太后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九章 回師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七章 議政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章 災年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
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章 太后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九章 回師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七章 議政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章 災年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