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

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

成國公固然是考慮道路通行能力。

其實在邊牆之外,是沒有人工修建的道路。大軍挺進的道路,都是天然的山脈缺口,或者說平坦的地勢。

大多是約定成俗,比較好走的天然通道。通行能力也是相當有限的。

與其大軍都堵在一條路上,還不如分兵數路,而且成國公還有一個想法,他聽前面說,貓兒莊既然打成一片,就說明這戰事,一時半會兒是結束不了了。

大軍一出,自然能勝利。

但是成國公怕這些人逃之夭夭,根本抓不住尾巴。

所以,成國公先派出兩支騎兵,迂迴到後面,斷他們歸路。

只是很不巧,也先也是這樣想的。

於是在貓兒莊這邊還沒有打起來,在貓兒莊偏東。偏西兩個地方又開闢了一面戰場。

總計二十幾萬大軍,都分佈在方圓幾十裡三個戰場之上。

隨着瓦刺本部大軍,與成國公大軍慢慢臨近。

貓兒莊的廝殺也告一段落了。

卻是吳可忠勝了。

在交戰的時候,吳克忠抽空子,搶了貓兒莊。此刻貓兒莊,已經貓兒莊附近的輜重都歸大明所有了。

所以成國公到了,直接將本部駐守在貓兒莊之中,在殘破的城堡上升起了成國公的帥旗。

剩下數萬騎兵,列成五陣,以貓兒莊爲中心展開。

而瓦刺也先,也帶着本部數萬鐵騎,已經兩側輕騎,已經到了。

雙方相距十幾裡,紛紛下馬修整。

大軍相距在咫尺之間,卻好像是暴風雨之前的平靜。

一時候半會兒是打不起來的。

畢竟這種大戰,對雙方來說,都是幾十年的國運下注,怎麼能不謹慎啊?

也先與成國公都是宿將。

越是大戰,此刻就越是謹慎。

貓兒莊之中。

成國公帶着人,視察奪回來的物資。

什麼鐵鍋,破爛衣服什麼的,成國公看都不看一眼,卻對幾萬石糧食,卻讚不絕口。說道:“好,今日之戰,恭順伯乃是首功之臣。”

爲了提高速度,成國公所部帶的糧食不多。大隊輜重此刻纔剛剛到了大同,讓後勤從大同到這裡,最少需要小十日。

而此刻俘獲這麼多糧食,足夠大軍用上一陣子了。

如此一來,成國公在戰術戰略的選擇之上,就有更多的自由度了。

至於蒙古人搶劫金銀珠寶之類,也可以用來賞賜全軍,激發士氣。

什麼?有人說這是大明百姓的?

很抱歉,大明官軍可沒有那麼高尚的情操,且不說,這苦主大多都已經不在了,即便這些苦主在,被大明官軍搶過來的東西,也會按照軍中戰利品分配。決計不會還給百姓的。

吳克忠說道:“末將謝過國公。”

成國公伸手抓了一把麥子,說道:“你與瓦刺交手一陣,你感覺怎麼樣?”

吳克忠說道:“秉國公,瓦刺軍隊特別堅韌,如果是兀良哈的軍隊,決計不可能與末將堅持十合。”

所謂十合,是指騎兵列陣對衝十次。

“末將與瓦刺騎兵對衝,都記不清楚幾十合了,但是對面依舊能挺得住。”

蒙古騎兵之間的交戰,大體上就是雙方列陣對衝一次,然後拉回馬,再次對衝一次,就如此反覆,一旦誰撐不住了。

就會演變成一場追殺。

吳克忠自詡也是一個人物,但是此刻想起瓦刺騎兵的堅韌,不管落馬多少人,不敢死多少,有一種死磕到底的狠勁。

與兀良哈等部,是決計不一樣的。

成國公眉目之間有一絲陰沉,瞬間被遮掩下來,他雖然來的遲了一點,但也看見雙方交戰的末尾。

對這戰況也是非常吃驚的。

三千營,五軍營乃是大明騎兵精銳之中的精銳。瓦刺能與三千營對衝這麼多次,而不崩潰,已經超出他對瓦刺騎兵戰鬥力的預料。

不過,成國公而今是方面大將,一軍之主,很多表情都不能外漏。

“還有?”吳克忠說道:“末將有一件事情,想不明白。”

成國公說道:“你說。”

吳克忠說道:“貓兒莊的物資太多了一點,末將受命偷襲瓦刺後軍,但是末將看了貓兒莊的物資,單單是這數萬石糧食,就是瓦刺人不能放棄的。”

“他們爲什麼將這些物資放在大軍最後面?”

這一個疑問,吳克忠很早就有了。

一般糧食即便是撤退,也不會將重要物資都丟在後面,這不是拱手讓人嗎?

成國公微微一笑,說道:“吳將軍過慮了。不過是也先轉運不及而已。如此一來,卻幫了我軍大忙了。”

“而今我軍糧草充足,可以堅壁待戰,我看看也先能不能嚥下去這一口氣,願不願意就這樣兩手空空的回大漠。”

成國公立即下道:“傳令各部,下馬休息,依靠貓兒莊佈防。”

成國公一聲令下,外面的陣勢就慢慢變化起來。

在明軍陣前,多了不少車輛,多是太平車與獨輪車。他們都堵塞了瓦刺鐵騎衝鋒的道路,而又有不少,漢人騎兵下馬,挖起了壕溝矮牆,一副要堅守的意思。

也先遠遠的看見了這一幕,說道:“朱勇這是逼我進攻貓兒莊。”

也先猜得不錯,成國公正是逼迫瓦刺先行進攻。此刻的成國公甚至後悔沒有將幾營步卒來。

讓他們在陣前列陣,想來瓦刺也不能撼動。

此刻更多是擺擺架子,迫使瓦刺下定決心與大明決戰。

否則不要看雙方主力相距不過十幾裡,瓦刺人一心想逃的話,成國公是死活追不上的。倒不是瓦刺退兵速度多快,而是不敢追得太猛。

蒙古人這種誘敵深入,然後伏擊的手法,誰不知道啊?

也先說道:“也好,就如朱勇所願吧。”

也先立即召集所有將領,說道:“我們這一次南下,搶了不少好東西,此刻都在貓兒莊之中,不奪回來,我們就這樣回灰溜溜的回到草原之上,我們如何面對各部首領,已經諸位的妻兒老小。”

“而今敵人就在這裡,我們打贏了就擁有一切,打輸了,就等着明人如當初一樣,一遍遍邊燒邊,一遍遍橫掃草原,讓你們的妻兒父母在倉皇之中,凍餓而死。”

“不想再過這樣生活的人,跟我殺。”

雖然太宗皇帝后三次北伐,大多是無功而返,但是蒙古人並非沒有損失的。

不僅僅是農業需要看天時,即便是畜牧業也是需要看的。爲了逃避明朝大軍,該讓羊羣養膘的時候,一遍遍的折騰,他們的收穫能好纔怪。

於是當草原上極端天氣到來的時候,自然是大量的減員,很多人沒有死在大明的刀兵之下,卻死在大自然的威能之中。

對於一些強盜來說,有什麼比沒有搶到東西更加讓人沮喪的事情?

有,那就是搶到手的東西,又被人搶回去,特別是很多小部落,瓦刺各部底子厚,即便是沒有這些物資,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是很多小部落則不然,這些一點點物資,在明軍看來,大多是破爛,但是在他們看來,就是救命的東西。

即便是再破爛的衣服,那怕死人的衣服,多包裹幾層,也能讓人在冬天活下來。

所以,這些人聽了也先的話,自然是嗷嗷直叫,一心要奪回貓兒莊。

也先見狀,心中暗道:“很好,這樣也不枉我將這些東西都送到明軍手中。”

不錯,正如吳克忠想不通的地方,貓兒莊的守備有些鬆懈,而這種鬆懈正是也先暗中放水的結果。

因爲也先要以這裡爲眼,下一盤大棋。

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五章 太后二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九章 蹇公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
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五章 太后二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九章 蹇公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