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

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

對葉留宗來說,這半年的經歷,比他前半輩子都精彩。

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更是刺激葉留宗有更大的渴望。

如果剛剛起兵的事情,還是不甘心的話,此刻的葉留宗,已經想對九五之尊,發動一波衝擊了。

但是怎麼衝擊?

葉留宗在一場一場勝利之中,也養出了信心。

雖然郭登所部的到來,給了葉留宗很大的壓力,但是葉留宗本身並不覺得,他一定會輸,勝負要問過刀槍再說。

但是後勤問題,卻讓葉留宗爲難死了。

他軍中從來沒有超過三個月的糧草,一來是帶不上,二來也是因爲這些縣也都不什麼富縣,畢竟大部隊都是在山溝裡面,能富裕了纔怪。

所以,戰場之上的事情,要放一放,他首先要解決,也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後勤問題。

他思來想去這個問題,如何解決,也是有腹稿了。

他召集葉希八與陳善恭。三兄弟在鉛山縣衙大堂之中密議。

葉留宗說道:“軍中物資可以支撐多長時間?”

陳善恭說道:“我們在鉛山待了小半個月, 我已經將官府庫存,與各地糧長大戶給掃了一個遍,足夠大軍食用三月有餘,還送了一批糧食上山。”

葉留宗說道:“今後不用再往山上送糧食了。”

葉希八頓時有些奇怪,問道:“大哥,大嫂與侄子們,都在山上,不送糧食他們吃什麼喝什麼?”

葉留宗說道:“我自然不是不管他們死活,而是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這幾個月以來,我們將官軍耍得團團轉,但是我們只有兩萬多人,而今官軍有多少,三個省加起來,再加上邊軍,已經有六七萬之多,至於各地徵召的民夫,弓手,更是數不勝數。我們只有兩萬人。只有兩萬人。”

“如此以來,我們逃不過項上一刀。”

這是葉留宗感到無奈的地方,什麼叫大明氣數未絕,這就是大明氣數未絕。

雖然大明整個體制有各種可以詬病的地方,比如竈戶的待遇,比如礦丁的際遇,但是整體來說,大明整個體制,還是可以讓大多數百姓活下去的。

即便有一些天災,也有朝廷的賑濟。

所以葉留宗在攻佔一下礦區的時候,倒是拉攏了一些人馬,只是除此之外,很少有百姓加入義軍之中。

他們見了就遠遠逃走了。

或者以村落爲單位,結寨自保。

如此一下去,他只會越打越少,這也是葉留宗另外一個擔憂。

陳善恭說道:“大哥,你準備怎麼辦?我們都聽你的。”

葉留宗說道:“我們既然已經造反了,就是沒有其他路了,要麼一路殺盡北京城,坐上金鑾殿,要麼身首異處爲他人笑談。”

“所以,我準備再入福建,全取福建,封鎖福建各關,八閩自成一天地,如此才能與朝廷長久抗衡下去。”

“否則我們這樣到處轉戰,決計是沒有好下場的。”

葉希八聽了渾身激動,說道:“大哥 我聽你的,保你一個皇帝噹噹。”

葉希八如此,但是陳恭善卻不會如此了,他說道:“大哥,而今我們一路牽制官軍的鼻子走,纔有這一路大勝,如果咱們轉入福建之後,與官軍爭奪各地,恐怕勝算------”

葉留宗說道:“我知道,這樣做很險,但是不這樣做的話,我們就有活路嗎 ,這一條路雖然陷。但是卻是唯一的活路。我們只能搏一搏了。”

“不過,也不會如官軍硬碰硬的,總要先找一處易守難攻的地方,先立下跟腳再論其他。”

“而這種地方,只有福建纔會有。”

這個想法,葉留宗思忖過多少遍了。

各種想法都考慮過了。

福建山多,特別是閩西,更是如此。浙江與江西不能說沒有山,但是比起福建的山,卻差了不少。

葉留宗並不認爲他能在平原交戰之中,對優勢官軍戰而勝之。

只能進入閩西山區,藉助山勢纔能有割據一方的可能。

陳善恭說道:“大哥,既然這麼說了,生生死死,小弟配大哥走一遭便是了。”

葉留宗說道:“好。我們兄弟三人做一番大事業。”

葉留宗內心深處,其實一直準備這一條海外逃亡之路,只是在這個時候,卻不能說出來,畢竟氣可鼓而不可泄。

如此一來,葉留宗商議起來,具體如何轉戰福建的構想。

葉留宗能不能做八閩之王,尚且不知道,但是雙方決戰卻在雨水之中,慢慢的醞釀着,似乎雨神給他們的戰鬥按下暫停鍵。

北京,紫禁城中。

朱祁鎮看得外面的雨有一些煩悶了。

今年雨水太足了。

于謙已經上報了,漳河,衛河流域今年的水情很不同尋常,也正是因爲剛剛建立起的水利工程,就遇見了一場考驗。

還好算是通過了。

甚至直隸的水利工程,也影響到河南彰德府,衛輝府的水情。

蓋因這兩府乃是漳河,衛河的上游,如果按照河道治理方便,其實于謙資歷衛河與漳河的時候,就應該將這兩府納入統一規劃之中。

但是這樣的省界劃分是有原因的,不能因爲一時方便就重新劃分,即便是到了現在,河南還擁有黃河以北一片土地,就可以看出,很多政治家的看法是一致的。

但是于謙並不是沒有辦法的。

于謙是做過河南巡撫的。地方上也念于謙的好,所以于謙就通過私人關係,讓地方士紳想辦法藉此于謙大規模整合水利的時候,也修修自己家的河道。

民間財力,再加府縣支出一點,自然比不上國家海量的投入,還是發揮出一點作用。最少今年彰德府,衛輝府,兩府是有驚無限。

不是,關於衛河,漳河是有驚無限,但是衛輝府對於黃河卻不一樣了。

咆哮的黃河,帶着巨大的破壞力,以幾乎摧毀一切的姿態,狠狠的衝擊着黃河兩岸堤壩,每一個站在黃河堤壩上的人,都有一種感覺。

感覺自己不是站在地面之上,而是站在船上,腳下的堤壩,會隨着黃河的波濤上下起伏。

似乎下一秒都可能被摧毀。

朱祁鎮對黃河水情的關注,已經是比軍情更高一級了。畢竟奴兒干的戰事,即便是敗了折兵兩三萬而已。

但是黃河一旦決堤,那就不是幾十萬人的事情了,最少要上百萬了。

所以,朱祁鎮看着一直下不完的雨,豈能放心。

朱祁鎮對三道關之戰的封賞都沒有興趣,只是將石亨官負原職,擔任海西鎮的副將,這也是武將的特點,大部分武將都是這種升得快,降的也快,只要能打勝仗,那是刷刷向上提拔,一旦有事了,貶官的時候也很厲害

石亨雖然成爲海西鎮的副將,但是他這個副將與大同鎮的副將還是不能比,大明九邊獨重宣大,明初大同幾乎是九邊第一重鎮了。所以大同鎮兵額有多少,而海西鎮纔有多少兵馬。

對下面具體的封賞,就讓兵部五五軍都督府商量着辦。他的心思就放在一個人名上了,那就是趙新。

趙新就是新任的河南巡撫了。

他其實從江西巡撫任上遷到了河南巡撫任上。

前文說過,這一次巡撫大調整其實將巡撫正規化,從一個臨時差遣,變成了各省最高行政長官了,在此之前有些省也是有巡撫的。

而趙新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官員。朱祁鎮想起當初召見趙新的印象,心中就放心了幾分。

無他,趙新在朱祁鎮心中就是一個循吏的形象。

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二百章 馬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
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二百章 馬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