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

第一百二十五章于謙的隱患

楊士奇說道:“于謙譽太過,行太高,德太深,爲人白壁無暇。故此,卻不是首輔的人選,甚至不能進內閣。”

朱祁鎮更是摸不着頭腦。

怎麼回事?爲什麼一切都好話,卻得到一個壞結果。

楊士奇說道:“陛下,以爲楊溥對河北治水之策態度如何?”

朱祁鎮說道:“次輔是很支持的。幾乎毫無阻礙。”

楊士奇淡淡一笑,說道:“這是捧殺之策,如果於謙在治水之事上出一些差錯,還好。如果他一點差錯都沒有,反而更危險了。”

“別的不說,老臣只說一件事情,河北百姓已經有人在說:‘生我者,父母也,活我者,於公也。’”

朱祁鎮心中聽了,有些不是滋味。

畢竟他爲治水花費了多少精力,搞定多少事情,而今百姓卻稱讚于謙。

不過,要說多生氣,倒也不是。

畢竟朱祁鎮也是很清楚,于謙行事能力,甚至說如果沒有于謙,這河北治水工程,恐怕要換一個辦法來辦了。

但凡辦事,都是先得人,而後做事。

甚至朱祁鎮心中,還有一點淡淡的自豪。畢竟於謙是他選出來的。

楊士奇說道:“臣聽聞有十萬班軍在於謙麾下。”

朱祁鎮說道:“是。應該有一十四萬。”

楊士奇說道:“于謙在河南,山西,都任過職。所過之處,處處留芳,百姓不只是一次挽留,而且於謙也擔任過順天知府。順天府內外皆感其德。而今直隸諸府百姓,望之如見父母,京營軍中,又有士卒感其恩德,陛下又想讓他坐鎮內閣首輔。”

“陛下以爲于謙會有什麼下場?”

朱祁鎮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一下子撲面而來。

從一開始,朱祁鎮都非常非常信任於謙。一方面的確是于謙在歷史上留下的好名聲,力挽狂瀾,大明中興之臣,而且對皇室忠心耿耿,不管是對歷史上的英宗,還是景宗,于謙都可以無愧於心。

這種能力上極強,人格上堪稱完美的大臣。朱祁鎮豈能不留心。

更不要說,在河南賑災的時候,朱祁鎮也派了錦衣衛監視,結果連監視於謙的錦衣衛,也爲于謙所折服。

更是讓朱祁鎮確定了一點,于謙才堪大用。

早早就有想讓于謙做內閣首輔的想法。

他從來沒有想過於謙會造反。

但是此刻,他猛然想起這個可能,忽然發現,這並非沒有可能的。

不要看京城有幾十萬大軍,如果發動一場政變,只需要幾千人就足夠了。

于謙如果完成治水大業,估計在河北的威望不做第二人想,就好是李冰一般,一條都江堰,足夠李冰被蜀人兩千年祭祀。

于謙在軍中與軍中也有了聯繫。再加上于謙本身的威望與才能。如果他當上了內閣首輔,的確是這種能力。

固然,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復誰知?

于謙在歷史上已經證明了自己。

但是歷史已經改變了,人心唯危。誰知道一瞬間心中有多少個念頭,很多事情都是一念之差而已。

用歷史上于謙的作爲來衡量現在的于謙,簡直是刻舟求劍,緣木求魚。

而且作爲一個皇帝,他要做的並不是去分辨周公與王莽,誰忠誰奸,而是絕對不能讓下面的臣子之中,出現如同周公王莽一樣大臣。

“是我的錯。”朱祁鎮痛苦的閉上了眼睛,心中暗道:“是我害了于謙。”

其實朱祁鎮聽到楊士奇如此說,他已經知道了,誰都可以當內閣首輔,而於謙不能,最少在河北治水大功告成之後不能。

必須等這一件事情過去數年,乃是十年之後,讓時間消散了于謙的影響力,于謙才能入閣。

但是于謙而今已經四十歲了。而河北水利距離完工,還不知道有多長時間,也就是說十幾年之內,于謙是不可能入內閣的。

于謙而今四十出頭,十幾年後,恐怕就年近六十了。很多事情都物是人非了。到時候會有什麼變化,朱祁鎮也說不清楚了。

而且入閣的機會,難道真有很多嗎?

就朱祁鎮本身來說,其實也不大想頻繁的調整內閣人選。每一次調整內閣,爭奪這個位置的人,都會很多很多。

更讓朱祁鎮感到絕望的是,是他自己一步步將於謙放到這個決計不能入閣的位置上的。

朱祁鎮一時間連怪誰都不知道。

楊士奇其實還有什麼很多話沒有說。他不想讓于謙入閣的原因有很多,大明管理,非翰林不得入閣。

他即便知道朱祁鎮對這個潛規則,不大在意,但是朱祁鎮不在意,有人在意。

而今進入內閣的人,都是翰林官出身。

而於謙不是。

這就很讓于謙遭到非議了,這也是歷史上于謙有力挽狂瀾之功,最後還是一個兵部尚書。

其次,聖眷這東西,楊士奇在朝中起伏几十年,早就看透了,那是靠不住的。

解縉得聖眷吧,結果被凍死在雪中,紀綱得聖眷吧,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而且得聖眷越多,越被小人嫉妒,一旦聖眷不在了。

就是滅頂之災。

所謂伴君如伴虎,如果於謙的性子有周忱半點圓滑世故,楊士奇也就放心了。但是于謙的性子,實在是太過君子了。

以上所有問題,如果楊士奇是于謙,都有辦法解決的,無非是自污明志而已,貪一點錢,做一點壞事,總有辦法,會打消皇帝猜忌之心的。

但是于謙會嗎?

ωωω ☢Tтkā n ☢c ○

甚至於謙一輩子,願意當皇帝的應聲蟲,當三旨相公,未必不能保全自己。

但是于謙會嗎?

不會的,會就不是于謙了。

在皇帝權威越來越盛的將來,一旦于謙因爲某些事情與皇帝有了衝突,于謙很可能就被皇帝親手除去。

所以蘭芝當門,不得不除也。

聖眷這東西,來得快,去的也快。

楊士奇對於謙這個學生,內心之中也是很矛盾的。喜歡于謙的辦事能力,也欣賞他的人品,但又恨他不夠圓滑,不夠世故,不夠不擇手段。

但是如果於謙正如曹鼐一般,具備一個政客的素質,楊士奇欣慰之餘,難道就沒有一點傷心嗎?

這也是楊士奇臨走的時候,爲于謙做最後一件事情了。讓朱祁鎮心中有這準備,總不會讓事情發展到最壞的一步。

朱祁鎮沉默了好一陣子,才說道:“娘娘在等先生,先生去一趟吧。”

楊士奇答應下來,緩緩的退出乾清宮,去了慈寧宮。

太皇太后見了楊士奇談起了很多仁宗當初在南京的舊事,又多加賞賜,封楊士奇一家誥命云云。

楊士奇感激之餘,也不好在後宮多待。

雖然兩人都已經是老朽了,但是有些話傳出去,總歸是不好聽的。

也就是稍坐片刻,就出了宮。

這一次,楊士奇並沒有叫步攆,而是安步當車,一步步走出的東華門。不知道怎麼的想起了多年之前一首舊詩。輕吟道:“翠微清旦逐攀緣,攜手翩翩記昔年。巖際穿花經宛轉,閣

中御酒坐留連。悠悠逝日隨流水,杳杳高情各遠天。俱在茲晨興暮雨,東門歸處不悽然。”

楊士奇心中到底悽然不悽然,卻沒有人知道,但是在政治上楊士奇這個人算是已經死了。

下一次關於楊士奇的消息傳到朝廷之上,卻是在數年之後,楊士奇病死之時。

只是那個時候,楊士奇之死已經無關朝廷大局了。

洪宣輔臣集團終於走進了歷史。

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百章 馬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
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百章 馬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