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

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首先奉天門也就是天安-門前的廣場,雖然也有,但是與後世的沒有的比,後世的天安-門廣場,是將從紫禁城到南城門之間,好幾個坊的建築物都推平了纔有的。

而今卻沒有。空間有限。

而且百姓觀看的話,組織能力也成問題。

所以百姓們只能在長安街兩頭看閱兵各部進出而已。

這種閱兵禮,也算是朱祁鎮在這個時代的創制。但即便是朱祁鎮的創制,也要與這個時代相符合,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不過,朱祁鎮要在城樓上觀禮,這一點卻保留下來了。

而且城樓之上能觀禮的,不僅僅是朱祁鎮。朱祁鎮圈定的文官是大學士,或者說曾任大學士,武將是國公。

所以也是密密麻麻幾十個人的。

有開國的黔國公,魏國公,靖難勳貴的定國公,英國公。成國公算是除名了,也不只能能不能爬上來。

孟瑛的兒子,也就是大明滕國公。已經昌國公楊洪,營國公郭登。還有幾個藩王與皇子。

朱祁鎮自然是一一問候,特別是一些久不見面的老臣比如曹鼐。

當年青壯派的曹鼐而今也六十開外了。朱祁鎮與曹鼐把手言歡,似乎當年在金殿之上,劍拔弩張,都化爲無形之中。

吉時一到。

隨即靜鞭聲響起。

幾十個彪形大漢,頭纏紅布,甩開膀子,開始奮力擊鼓。隆隆的鼓聲化爲天地爲之震動的節拍。

隨即第一個方陣出來了。

不是別的,卻是皇宮之中大漢將軍。

這些人每一個都是從軍中優中選優的,身披重甲,手持金瓜。

所謂的金瓜,其實是金瓜錘,錘形就好像是一瓜。自然是金甲金錘,看上去威風非常,正巧上午的日光一照。耀人眼球

不要看,這些大漢將軍只是宮廷儀仗隊而已。

但是朱祁鎮進行軍制改革之後,豈能不對深宮大內動手。

只是這一件事情,敏感之極,自然不能大刀闊斧的來弄。

而今總體上來說,皇宮的宿衛人員,還是來自皇室的幾個親軍衛,但是這幾個衛所已經有了徹頭徹尾的改變。

如果說之前的親軍衛,也是靠田地產出。而今的親軍衛幾乎每一個家庭都在少府體系之中有人做工。

如果說之前的工匠,還被看做苦役的話。而今少府裡做工,已經是一個體面的差事了。

不管怎麼說,也是吃皇糧的。

而且朱祁鎮將附近的幾個黃莊全部授田給親軍衛。

而且對侵佔親軍衛的土地軍官都重重處置。

或許對外面朱祁鎮管不了那麼遠,後世說天高皇帝遠更是一種形容詞,但是在這個時代更是一個事實。

但是在北京這一畝三分地,朱祁鎮想要知道什麼,還真得很難不知道。

所以,經過朱祁鎮一番整頓之後,親兵衛的士卒與大明皇室可以說緊接相連。一榮具榮一損具損。

在戰鬥力上,也經過訓練不少訓練,還將一些能打仗的將領,分插在各個位置上。甚至對外出徵的時候,也少量派出一些。

當然了,這些軍隊畢竟沒有經過實戰,或許比不上南北兩軍的野戰軍。

但是在這樣關鍵位置上,自然是可靠是第一位的。

除卻這些親軍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侍衛來源,就是大大小小的勳貴子弟,在宮中值勤。還有就是河北良家子弟,有父祖蒙難的。畢竟朱祁鎮從來是將河北良家子當成基本盤的。

這三個勢力構成了大明皇宮守衛體系。還保持一定的內外調動。

而今大漢將軍也並非不能打,他們是真正的重甲步卒,手中的金瓜錘,看似是玩物,但是破甲能力驚人。

不要小看禮儀用器,要知道陌刀還在大明皇帝儀仗之中,後面還有一隊陌刀隊接受檢閱。

唯一的問題是,這些重甲步卒去跟誰打?

瓦刺會傻到與大明步卒重甲列陣廝殺?

這些殺人武器,也僅僅變成儀仗了。

在這些禮儀式的軍隊過去之後,纔是大明真正的作戰主力,首先,身穿鴛鴦陣手拿刀盾的方陣,已經身披甲冑手持長槍的部隊。再後面就是火銃部隊。

其實真正打仗的時候,這些軍隊很多是混裝的。只是爲了閱兵好看,自然分來列陣。

如果說,在前面儀仗軍隊多用金色,而此刻大明主力軍隊,卻多用紅色,卻見紅旗,紅纓,紅色的鴛鴦戰襖,一時間看上去,就是跳動的火焰。

每一個方陣,在奉天城樓面前都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這一聲高呼之中,郭登在朱祁鎮身邊指點,各部都是誰帶領的。

整個閱兵,也不過是有二十多個方陣,其中步騎火炮幾乎平分,每一個能在下面帶隊走一個過場的將領,都是各地的後起之秀。

朱祁鎮一一個聽着,只是聽一個耳熟而已。

畢竟對朱祁鎮來說,他而今不需要之前對軍隊那麼緊張了。這些後起之秀不需要他特別關注,如果有本事的話,自然能憑藉自己的能力再次傳到他的耳朵之中。如果沒有能力,即便是後起之秀,又如何?

不管軍中,還是官場栽下來的後起之秀還少嗎?

不過,即便如此一個名字還是引起朱祁鎮一點注意,他問道:“這個孫珍可是會昌伯家的孫珍?”

郭登說道:“正是。”

朱祁鎮目光掃過太子,心中微微一嘆。

卻有一些無可奈何,他與太子父子兩人,似乎都親近奶奶。倒不是疏遠母親,但是朱祁鎮對孫家的確沒有什麼好感。

只是他將孫家子弟全部發到了安南軍中,如果沒有太子的招撫,這個孫珍怎麼可能出現在這個場合之上。

不過,朱祁鎮也沒有真個追究。

畢竟是太后的血親,說起來也算是他的表弟。太子的表叔,太子想要栽培就栽培吧。

隨即步陣過後,就是騎兵。

騎兵也分爲重騎兵。就是那種人馬具披重甲,看上去就好像是鋼鐵怪物一般。甚至這些重甲騎兵比之前大明的重甲都要多了。

原因很簡單,其實大明已經很少裝備重甲騎兵了,無他,火器大量使用,讓這種古老的兵種慢慢的淡出時代了。

而今的重甲,是爲了閱兵專門打造的。與之前大漢將軍一般,已經越來越趨於禮儀性了。

而且大明而今馬匹一點也不缺,特別是西域能夠負重的高頭大馬,再加上少府打造精良重甲,看上去震懾力十足。

在重甲騎兵就是各部騎兵,這些騎兵的出現更是讓很多人興奮非常。這些騎兵方陣,都是百戰精兵,很多將領都是與瓦刺大軍廝殺過多次的。

身邊的羣臣大概覺得,這是大明軍隊的戰鬥核心,也是最具有震懾力的存在,特別是在正統二十八年,二十五萬騎,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將西域的瓦刺給驅趕出去。

但是朱祁鎮並不覺得,這是最具有震懾力的存在。

最具有震懾力的,卻重炮。

六匹馬才能拉着的千斤重炮,也是朱祁鎮特別看重炮營,一下子就拉過來三十餘門。重炮的鐵輪在廣場之上的青磚之上滾過,傳出來咕咕嚕嚕的聲音,對朱祁鎮來說,卻是最動聽的聲音。

誠然。

大明軍隊而今還有很多缺陷。

最少與朱祁鎮設想的純火器化,完全拋棄冷兵器,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但是到了而今這個地步。已經足以鎮守大明二十省,六大都司,已經海內外各個宣慰司了。

而且朱祁鎮對火器推動,也不會停止。

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七章 議政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章 外戚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二章 外戚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
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七章 議政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章 外戚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二章 外戚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