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

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

大軍休息了一日,繼續跟隨瓦刺的蹤跡向西而去。

在陽和衛東,與瓦刺主力相遇。

此刻的瓦刺大軍正在圍攻陽和衛。

陽和衛與天成衛,都是大同東北方向的衛所。將這兩個衛所拔了,其他一些小堡,就不足爲懼了。

除卻大同西南方向的雲川衛之外,大同附近的藩籬盡喪。

瓦刺未必一定會強攻大同,但擺出強攻的姿態,一點都不難。

而且比起天成衛城,陽和衛城這些城池之外,大同城卻是朝廷必須保全的。也是孟瑛心中的底線。

無他,以瓦刺能力,不攻破大同,他們是在宣大站不住腳的,但是一旦攻破大同城,說不得,瓦刺大軍今年冬天就不走了。

所以瓦刺大軍對大同的進攻,是可虛可實的,如果真沒有人來管大同,說不得也先真要碰一碰大同的城防。

但是而今孟瑛來了,也先自然有別的心思。

而孟瑛開始一路逼近也先大軍,但是卻是以攻爲守,名爲進攻,實際上卻是防守。

當然了,雙方的佈置都會根據對方的變化而變化。

就好像此刻,也先派人送了一封書信,與一身女人衣服,給孟瑛。

書信之中寫了什麼,孟瑛根本就沒有看,徑直撕了,至於女人衣服,直接扔進火盆之中,瓦刺的使者,見都沒有見一面,依舊按着自己的節奏來。

大軍將外圍瓦刺大軍,看做無物,一步步的向陽和城而去。

但是雙方外圍交鋒卻一日比一日密集。

大量瓦刺騎兵毫不猶豫壓上,而明軍騎兵也蝟集在一羣,夾雜在大隊步隊之中,不敢再單獨出戰了。

保定侯孟瑛這一出征,一古腦將整個馳道系統給徵召了。

因爲雖然明軍步卒之中多有戰車,但是總體來說,明軍有騎兵的掩護,戰車作用不大,只能做爲運輸工具居多。

但是而今明軍騎兵優勢不能發揮出來,故而保定侯孟瑛爲了防護需要,對戰場的需求很多,但是一時間哪裡有那麼多戰車。

唯獨馳道系統這幾年發展不錯,奔馳在北京到宣府,從宣府到大同,從北京到大同這三條線上的馬車從來不少,而且爲了增加容量,馳道的馬車都是雙馬。載重量很大,所以大軍可以吃三個月的糧食,就裝載馬車之上,供應大軍糧食。

如果沒有大量馬車的存在,孟瑛也不敢這樣大大咧咧的行軍。

遠遠的看去,明軍士卒除卻一下精銳甲士,部屬在關鍵地方之外,都沒有步行的,大多都在馬車之上。

而一兩兩馬車上,固定着長矛,火銃,弓箭,一輛馬車上有五六個士卒,似乎馬車成爲明軍最基礎的作戰單位。甚至有一系馬車上還有炮,雖然不大,但是幾十步之內散彈,還是能一打一大片的。

一隊隊馬車之間,並非嚴絲合縫,有一道道缺口,有的缺口有甲士封堵。這些甲士都身披重甲,長槍大刀,而甲士之前,自然是火銃兵。

這些缺口之間,也是錯開的。也就是想要進去,馬隊必須轉好幾個彎才行。

這就是太宗皇帝定下的規矩,臨陣神機營在前。

所謂神機營,固然是指三大營之中的神機營,也是指每一支部隊之中的火器兵。

而這樣的陣勢,固然有孟瑛的功勞,更是有大明鼎鼎的神機營爲班底,也打造不出來。

畢竟,馬車上各式各樣的火器火銃火炮,也只有神機營有這樣的存活,也只有神機營有如此多的數量操作人員了。

孟瑛不過是將神機營搬打了車上。

一隊隊馬車就好像是移動的城牆,如果瓦刺想衝到中間,雖少要衝破三道馬車車隊。而瓦刺騎兵只要敢進入馬車車隊的缺口之處,且不說傷亡如何,明軍騎兵就敢反身做戰。在兩側的火力夾擊之下,又被馬車夾逼的狹長通道之中,數量優勢發揮出來,又被數面圍攻,根本沒有勝算。

但是孟瑛如此佈置,並非沒有問題的。

最大的問題,就是馬。

雖然孟瑛一口氣將馳道系統,哪至於其他方面的馱馬,都帶過來了。孟瑛全軍的馬匹加上數萬騎兵的戰馬,超過了十萬匹已上。

這些馱馬,卻不是戰馬。

雖然孟瑛做了很多準備,比如將馬耳朵給刺聾,給馬帶上眼罩,但是依然不能完全保證,在戰鬥的時候,不會因爲這些馱馬的問題,弄出什麼亂子來。

所以,一旦遇見瓦刺大隊騎兵出現,明軍第一個命令,就是停車,將馱馬安置好,不允許亂動,如果非要亂動的話,就地處決了,吃一頓馬肉。

不過,瓦刺軍隊面對這個局面,也早就有所準備了。

他們的準備不是別的,是火。

大隊瓦刺騎兵在距離戰車幾十步外的距離呼嘯而過,一根根火箭射向馬車,還有就是瓦刺士卒用長索吊着一塊沾了火油,或者是包裹着易燃物的石頭,點燃之後,掄遠甩開,然後鬆手,這個火球就越過幾十步的空間砸在馬車之上,或者是砸在馬車之下。

不管是落在馬車之上,還是落在馬車之下,都足夠給明軍造成威脅。

不管是爲了運輸也好,還是爲壓倉,不讓馬車被輕易的推倒,外圍的馬車都是重載,上面多是糧食。

只是明軍多用火器,軍中火藥的數量也是相當之多的。

不管糧食還是火藥都是易燃物,即便沒有砸在馬車之上,如果落在馬身上了,局面也沒有好到什麼地方去。

這些馱馬不是戰馬,沒有多複雜情況的忍受能力,一旦被火燒到了,即便是戰馬也很保持理智聽命令。

畢竟馬兒即便再聰明,也是畜生。很難抗拒本能反應的。

更不要說,瓦刺騎兵很聰明的選擇在上風口進攻,只要點燃一輛馬車,馬車火焰就會向裡面燒去。

雖然馬車之間有間距,但是如果一陣狂風,說不得就能造成火燒連營的效果。

不過,想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最對射之中,反而是瓦刺騎兵吃虧比較多。

比較明軍火器之犀利,遠一點或許感受不到,但是陣前幾十步,正在射程範圍之內,更不要說,明軍之中,火銃並不盛行。

即便是朱祁鎮打造了不少火銃,神機營上下也都不喜歡。

並不是質量不好,比較少府出品,不僅僅朱祁鎮盯着,劉定之一手負責,質量上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神機營覺得火銃威力太小了。

明軍想來喜歡用炮,那種能扛着走的小炮。還有能一打一片的火箭,如一窩蜂,白虎齊奔一般。

這種作戰思路,就是從這樣與遊牧民族對射的時候,得出的經驗。在西方火銃追求射得更遠,明軍更喜歡打得更廣的小炮。就是在這種場合之中,火炮能發揮出必火銃更強大的威力了。

當然了,明軍後來有這樣的趨勢,也是因爲明軍武器裝備質量越來越差勁。

火銃質量要比如虎蹲炮要差更多,畢竟火銃需要更精細一點,但是虎蹲炮這樣的小炮,鑄造要求比火銃低多了。

在質量上火銃更容易炸膛,但是火炮卻不用了,畢竟火銃做太重,人都舉不起來了,而這種小炮是放在地面上的,重量並不是那麼敏感。

所以,朱祁鎮命少府打出來的精良火銃,根本沒有用。

雙方對射了兩個時辰,更有傷亡。明軍看上去悽慘多了,好幾輛馬車起火,有好幾匹馱馬受驚,不過被立即殺了,沒有造成更大的問題。

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章 災年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七章 議政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
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章 災年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七章 議政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