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

第九十六章軍工的發展

雖然比不上孔子之後,但也算是世世代代的鐵飯碗。

端木家早就沒落了,自然是願意了。即便明知道這是僞書,端木家也將噹噹做家學來學,端木瑞作爲端木家當代家主,年紀也不大,不過二十幾歲,在《端木子》上下最下功夫,即便劉定之在福建的時候,也時時刻刻寫信請教。

故而劉定之當上少府丞的時候,覺得手下缺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端木瑞。

於是端木瑞就成爲了這一所軍械廠的執掌者。

如果不是皇帝來了,劉定之平常時間並不在這裡。

朱祁鎮點點頭,似乎忘記了剛剛的尷尬,將端木瑞這三個字,記在心中。在朱祁鎮看來,每一個精通這種大工業生產分工流程的人,都值得朱祁鎮記住。

雖然而今僅僅是一個雛形而已。

朱祁鎮對英國公說道:“國公覺得怎麼樣?”

英國公說道:“臣能看看這刀嗎?”

朱祁鎮說道:“國公請看。”

英國公張輔行了一禮,退後了好幾步,纔拿出一柄帶鞘長刀,拔出一看。張輔之所以後退,就是要遠離皇帝,否則即便皇帝允許了,君前露刃的罪名,也是可大可小的。

英國公用手指一彈,側耳聽刀鳴之聲。說道:“陛下,這裡的長刀在軍中稱不得上品。但卻是合格的。”

朱祁鎮也抽出一柄長刀,他就比英國公差遠了。

英國公身經百戰,這兵器都是吃飯的傢伙,只需兩三下,就看出其中端倪來,但是朱祁鎮非用刀對砍,才知道誰高誰壞。

朱祁鎮說道:“英國公,這裡面有些瑕疵還可改正,你難道沒有看出來,這生產速度如何?”

朱祁鎮對此並不意外。

之前大明兵器每一件出自一個人之手,還有工匠留名出了事情能找到負責人。一個人通體打造下來,熟練了,水平自然好。

但是而今工序分開,時間又短,不同的手藝撞在一起,彼此配合也是有些問題的。質量稍稍差一點,也是可以想象的。

張輔說道:“陛下所言甚是。”

朱祁鎮看出來,張輔並沒有多少觸動。

即便快一點,如果對於軍隊現役兵器沒有壓倒性的優勢,朱祁鎮指望張輔能露出什麼樣的神色。

朱祁鎮心中暗道:“等機器隆隆開啓的時候,你就知道它雖然還是一個雛形,偉力卻有多巨大。”

朱祁鎮問劉定之說道:“你準備將這作坊搬到城南?”

劉定之說道:“正是,臣準備藉助盧溝河上的水利,錘擊。從此就省了工匠人力,而且可以晝夜不停。”

“其實臣有一個想法?可否將這作坊放在遵化。盧溝河上情形複雜,很多河道都被人佔據了,但是遵化潮河之上,卻少有人家,而且與遵化鐵礦相連,兼有煤礦,省了轉運之力。”

朱祁鎮自然知道,在遵化生產有多少便利,但是朱祁鎮想了想,還是否決了。說道:“且在城南吧。”

因爲朱祁鎮還記得正統十四年,也先兵臨城下。

雖然朱祁鎮覺得這個時空這一件事情,一定是不會發生的,但是萬一發生了?

在這遵化的軍械廠豈不資敵了。

如果搶了一些兵器還好,將這些工匠搶過去了,卻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在城南就不一樣了。

距離北京城不過十幾裡,撤退的時候也好撤退。

即便如此朱祁鎮心中也不是太放心的,暗道:“朕是不是應該在城南建立一個衛星城了。”

水利學堂建立在城外,在水利學堂附近已經有不少人家居住了,如果再將這工坊放在哪裡,朱祁鎮就可以看見,一個人口聚集區,迅速的崛起。

不過,這都是比較遠的事情了。

朱祁鎮說道:“朕看這些工匠不錯,你是怎麼做的?”

朱祁鎮雖然沒有來過,但是也聽人說過,這些工匠一個貪官衣衫襤褸,瘦骨嶙嶙,形同乞丐。即便嫁娶也只能工匠之中互相嫁娶。

不是他們抱團,而是好人家都不嫁給他們的。

今日看來,看上去有些虛弱,但是一個個精神頭很好,工作也很賣力。

劉定之說道:“臣不過承王荊公故智而已。”

“哦。”朱祁鎮說道:“是什麼辦法?”

“免役法。”劉定之說道:“臣查看過,廠中的工匠分爲兩類,一類是北京本地,他們多是太宗皇帝遷到京師的,在北京城中落腳了,還有一批是外地的,或一年服役數月,或數年服役一年。”

“臣將外地的工匠的差役免了,讓他們每年根據差役大小出銀子,分給北京本地工匠,讓他們常年在工廠做工。”

“如此一來,每人所的的銀子,足以養家餬口。他們自然樂意了。”

“臣還根據每月的產量逃出一筆銀子來,獎賞做的最多的人。纔有今日的樣子。”

朱祁鎮聽了之後,他第一個所想的,就是將外地工匠的免役銀給免除了。

因爲他們已經夠苦了,朱祁鎮聽說過太多的工匠,爲了上京服役,賣兒賣女的慘劇,而且工匠的免役錢纔多少錢。

朱祁鎮在宮中省出來一點,就足夠了。

但是他很快就壓制了自己的想法,因爲給人好處也是一門學問,要一點一點的來,這樣一來他們纔會感激。

如果一下子給完了,效果反而不好。

這就是人心,而皇帝面對最多的就是人心。

朱祁鎮說道:“不錯,這有什麼地方需要朕解決嗎?”

劉定之說道:“陛下真有一事需要陛下釐定。”

朱祁鎮說道:“說說。”

劉定之說道:“就是度量衡,雖然各地都有官鬥,但是官鬥與官鬥之間也是有差距,而且營造尺與量布尺各有不同,如此一來,就很不好辦。”

“臣發現,要想分工便利,就要有兩點,一是多用機械,二是要度量衡精準,否則就會拼不道一起去。”

“這刀劍之類還是簡單,戶部一直在造的馳道馬車,如果度量衡不統一,根本不能如此分工,只是這一件事情,卻不是人臣所能爲,定要天子定奪。”

朱祁鎮心中感慨,覺得很多事情,並非古人不知道,而是政治資源不傾斜而已,只要政治資源傾斜,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

其實在朱祁鎮看過欽天監之後,就不相信中國人在機械上的潛力,因爲貝琳向朱祁鎮呈現了一套水運天象儀。

其中精巧設計,已經到了朱祁鎮幾乎看不懂的地步。

更是被貝琳訛詐走了每年三萬兩的經費,重建水運天象儀。

而在度量衡上,並非朝廷沒有一套度量衡,而是農業社會所確定的度量衡根本沒有考慮過工業生產。

而且這度量衡說起來容易,修訂起來並不容易。

爲什麼劉定之不敢動,因爲這個關係到禮法。

就好像是秦用六,漢用五一樣,其中道道,讓朱祁鎮都不大明白,但是他卻知道這一件事情,非解決不可。

甚至這一件事情,只要做好了,其影響力要比而今瓦刺攻打海西這一件事情要大太多太多了。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了。”

隨即朱祁鎮看了一眼身後的英國公,成國公,忽然有一種媚眼拋給諸看的感覺。他其實向給張輔展現一下他的準備,好讓張輔有更多的信心。

但是張輔雖然覺得不錯,但並不覺得這一件事情有多厲害,朱祁鎮的目的根本沒有達到。

朱祁鎮說道:“朕回宮了,英國公今天也累了,就回府休息去吧。”

張輔說道:“臣遵旨。”

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一章 孫氏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六章 新天子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八章 斷事官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六章 困境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
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一章 孫氏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六章 新天子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八章 斷事官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六章 困境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