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

第一百六十九章盧溝河水情

黎澄出列說道:“臣慚愧。盧溝河大工,臣多次參與進去,然盧溝河與尋常河不一樣,漢晉之時,地廣人稀,盧溝河本是漫流,而今耕地日多,侵佔河道,而金元立都以來,西山之木伐盡,大雨一下,泥沙具下,所以不管什麼樣的河道,用不過數年,就會擡高河牀。而且北方下雨,不過秋季數月。”

“盧溝河季節性太過明顯,不下雨,盧溝河河道明顯夠用,一下雨,則水位洶涌而上,不可抑制,唯有保京師而泄洪。”

“這也是,朝廷多次修建盧溝河河堤,都支撐不了多久的原因。”

“好。”朱祁鎮說道:“既然,有問題,就一個個解決。太宗時候,朝廷就有禁令,禁止伐西山之木,今日再做重申,京城之中提倡用煤,再次重申,不許伐西山之木。”

朱祁鎮看向楊士奇,說道:“先生以爲如何?”

楊士奇說道:“陛下所言極是。”

如果說,沒有門頭溝煤礦的大規模開採的話。楊士奇定然要反駁。

畢竟北京是一座居民百萬大城池,所用柴火是剛需,朝廷總不能讓人不生火做飯吧。這種不合人情的禁令,即便皇帝權威多盛,也執行不下去的。

太宗皇帝權威不可說不盛,朝廷上下有誰敢違逆太宗皇帝,但是太宗皇帝西山禁令,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畢竟人總是要吃飯的。

但是這樣的情況,已經有了變化。

宣德十年,朱祁鎮在門頭溝設煤監,雖然事情有所反覆。曹吉祥還因爲做事太過,被人彈劾。

但是煤監總算是維持下去了。

只是宮中想維持對門頭溝煤礦的壟斷,卻也不可能了。

門頭溝煤監也變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就是煤場。直接供應宮中的煤場。被宮中惜薪司直接管轄。另外一部分,就是在門頭溝到京城大路上設卡收稅,每萬斤一文。

雖然宮中的放棄對門頭溝煤礦的控制,但並不意味宮中煤場並不向外發賣。宮中煤場依舊是門近二百煤場之中最大的。

對,從宣德十年到正統四年。門頭溝煤礦規模膨脹起來。

別的不說,朱祁鎮看過宮中賬冊,從宣德十年,每年千兩級別的稅收,而今已經進入萬兩級別了。

雖然今年因爲賑災,大量派煤,估計不僅僅不賺錢,還要賠錢。

但是正統三年,已經有一萬七千兩了。

朱祁鎮也明白,這種增長絕對不是極限,今後增長到十萬兩,也不是不可能的。

當然了,朱祁鎮而今手握內庫三千多萬兩銀子,對每年十萬年,並不看在眼裡了。但是朱祁鎮看到卻是其中的潛力。

畢竟煤與鐵是工業革命的基礎。

楊士奇可能想不到,朱祁鎮想的這麼深,但是對朱祁鎮這種一舉兩得的想法,也是心知肚明的。

防範盧溝河泥沙,固然是有的,但是用行政手段,爲門頭溝煤監增加收入,更在其中。

只是楊士奇心中難免心中嘀咕,暗道:“皇帝怎麼一心一意鑽進錢眼裡了,這可不好。”

“陛下,此事也是緩不應急。”黎澄說道。

朱祁鎮說道:“對徹底治理盧溝河,工部可有方案?”

黎澄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跪下來,說道:“臣無能,不能爲陛下分憂。”

黎澄想來想去,他並不想說這一句話,但是卻不敢說有什麼根除之法,畢竟盧溝河水情的複雜性,今天低個頭說不行,固然要吃排頭,甚至要降職,但是承認了,如果做不到,等盧溝河再次決堤的時候,即便他不在了,他的子孫也要遭難。

他心中也有好些想法,但是最好的辦法,覺得這盧溝河河堤,最多能支撐十年,十年之後,就要看運氣了。

運氣好了。雨水不大,還能保住。但是一旦雨水大盛,決堤是十成十的。

如果皇帝老了。活不了十年。

這事情還有免於追究的可能。

但是皇帝方纔十幾歲,將來春秋正盛。即便二三十年,也能活着。

這個時候,黎澄也敢冒險。

朱祁鎮說道:“黎卿起來吧,你沒有方案,宮中卻有一個方案。”

朱祁鎮此言一出,下面人的目光都放在沐敬身上,對於沐敬這位老太監,很多人都知道的。

不過,出來解說的卻不是沐敬。而是阮安。

阮安向皇帝行禮,隨即向各位大臣行禮,說道:“工部尚書所言,都對,但缺少一點,那就是盧溝河入海不暢,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盧溝河流入三角澱之中,而三角澱方圓數百里,都是溼地沼澤,看似容大水源源不斷的流入,但其實它的容納也是有限的。”

“剛剛開始還能容納,到了後來,就有倒灌的風險。”

“這不僅僅是盧溝河,直隸不少河流,都有這樣的風險。”

朱祁鎮不說話。只是看着下面的人。

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朱祁鎮也很吃驚的。他甚至想到得到,連續一個多月大雨之後,洪水居然從下游衝上來的。

河堤能撐得住纔算怪事。

不過,而今已經不是第一次聽這個方案了。

朱祁鎮在這一次大會之前,就已經與阮安,沐敬開過一個小會了。宮中這個治理方案,雖然是阮安與沐敬提完善的。

但是很多概念卻是朱祁鎮提出來的。

其實朱祁鎮並不知道,河流倒灌這樣的事情,在河北從來不少見。即便後世也常常有。特別是在海河流域之中。

阮安說道:“所以,欲求盧溝河安,不得不治三角澱,欲治三角澱,不得不治運河。”

楊士奇一聽,整個人就嚴肅起來了。

盧溝橋重要不重要。

重要,畢竟直接威脅北京附近的百姓。

但是盧溝河再重要,也沒有運河重要。

運河是大明的命脈所繫,這一點不容任何質疑。

如果皇帝單單是想治理盧溝河,想以此而建功立業。坐穩皇位。楊士奇自然會支持,不但會支持,而是不遺餘力。

畢竟對楊士奇來說,一個有權威的皇帝,是大明江山穩定的基石。所謂之國賴長君。但是運河這一件事情上,關係太大。楊士奇也不能讓朱祁鎮亂來。

因爲要出大亂子的。

河北的湖泊很多,但是大部分靠近運河的湖泊都有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爲運河補水。甚至在山東不少地方,運河附近的泉水,井水,都不準灌溉,都必須爲運河補水做準備。

三角澱東南方向,就是天津,而天津就是運河上重要節點。北運河是用的衛河河道。完整的繞過了三角澱,到通州了。

也就說三角澱與運河之間,是不連通的。而今的盧溝河乃是一條內陸河。

楊士奇雖然還沒有聽到阮安的方案,但是就本能的想到,難道阮安想將三角澱引入衛河水系。

楊士奇心中立即否定了這個想法。

原因很簡單。

衛河河道是支撐不了這麼龐大的水量的。

即便流入衛河之中,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甚至還引起運河河道水情不穩。

這又是他不能允許的。

楊士奇打起精神,聽他們說下去。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宮中的方案要比楊士奇想象要大多了。

“海河方案。”朱祁鎮心中暗道。

這是朱祁鎮對這個方案命名,畢竟從小學地理,就知道海河流域。而今面對河北水系如此複雜的情況,朱祁鎮自然想起照搬後世情況。

因爲他而今想看來,怎麼想怎麼覺得海河,似乎並不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河流。

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六章 新天子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五章 太后二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
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六章 新天子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五章 太后二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