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

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

真正成爲朝廷重臣。

做事能力自然是第一位的,特別遇見這樣愛折騰的皇帝,更是如此。

但是除卻做事能力之外,一些政治上態度,站隊也是要考慮的,特別是首輔這個位置,做什麼事情不是進退兩難?

從這進退兩難之中,找出一條路來,就是劉定之最常做事情。

朱祁鎮覺得下面的看着差不多了。說道:“首輔,你怎麼看?”

劉定之說道:“易知單此事,並非沒有先例,臣接到韓雍韓大人,在江西就搞過類似的事情,臣以爲還是讓韓大人說說吧。”

朱祁鎮聽了,微微有些驚訝。

他看到這個易知單。朱祁鎮首先想到的就是後世的各種票據。這是一個行政體系正規化的進程。

朱祁鎮以爲是李東陽的創見,卻沒有想到,李東陽不過是從前人那裡吸取的智慧,問道:“哦。韓卿,你覺得如何?”

說起來地方行政的經驗。韓雍是幾個人之中最豐富的。

從地方一路升上來,什麼樣棘手的事情都做過。地方上的事情最清楚不過了,在內閣之中不過幾個月,地位就直線上升。

甚至超過王永和這樣的內閣老人,影響力直追劉定之。

韓雍沉吟了一會兒,說道:“陛下,這個想法很好,其實不大好實現,太祖皇帝立法,可謂善之善矣,無處不爲百姓着想。只是而今卻成爲害民之政,其中種種不得不令人深思。有善治,無善制。”

“李東陽的心思是好的,臣也知道,在他在寧化縣的時候,這一件事情,已經大利百姓,但是之後就不知道了。”

朱祁鎮心中暗暗嘆息一聲。

不同的底層思想,就衍生出不同的政策。

就好像是韓雍所言,有善治,無善制。

這個論斷,就是從理學之中,先做好人,再做好事這個理論延伸出來的。

過度強調人的作用。從來推崇所謂明君賢臣。對制度上東西,不能說不重視,但是並強調。

當然了,朱祁鎮也知道,韓雍對於變法的態度,並不是太積極的。

倒不是韓雍反對,而是從下層一步步做上來的,內心之中並沒有什麼條條框框,也沒有什麼這個不能改,這個不能變的想法。

只是正因爲見識更多,明白地方的情弊,他的態度更多是持重。

朱祁鎮並不知道,易知單這項制度,在明代中晚期,也大行於事,但是到了清代反而廢除了。

倒不是這個易知單不能用了。

一來是百姓大多不識字,胥吏上下其手,有這個與沒有這個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不能加重胥吏的違法亂紀的成本。

二來,就是經過一兩百年的發展之後,這易知單早就變得不易知起來,甚至複雜到了誰都看不明白的地步。

甚至印刷易知單的費用,就已經成爲地方的一項財政負擔了。

到了康熙年間,正式廢除了這一項規定。

但是古代帝國的行政體系,絕對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上面一聲令下,下面立即從命。即便康熙年間,已經廢除了易知單。

但是依然有很多地方沿用到了清末,一直到了近現代的財政改革。

甚至其間太平天國也沿用過。

朱祁鎮說道:“韓卿覺得此事可以做嗎?”

韓雍在江西的單據改革,並沒有有多少水花出來,但是他也不願意在這上面拂了皇帝的意思,道:“可以一試。”

朱祁鎮說道:“此事只要有利於百姓,總要試一試吧,傳旨給李東陽,免去寧化縣今年起運賦稅,讓寧化縣賦稅全部留用,朕倒要看看李東陽能做出什麼事情來。”

朱祁鎮對李東陽很上心,不僅僅是因爲李東陽是北京人。

朱祁鎮的政治理念之中,他重視北方人勝過南方人,而在北方人之中,重視直隸人與順天府人勝過其他地方的北方人。

這其中的種種原因,也就不說了。

故而他一般總點培養的都是北方人。主要是南方人大部分不用朱祁鎮培養,自己都能從下面給爬上來。

滿朝半江西,對皇帝來說了不是什麼好事情。

不過,朱祁鎮更看重的是承載在李東陽這分奏疏之上的其他內容,比如說,財政正規化,現代化的想法。

周忱當初的做法,不過是將大明中樞的財政運作更加正規了一些而已。但是在地方之上,在基層之上,還有不知道多少朱祁鎮看不到的地方,這些百姓過這幾千年前的日子,並沒有什麼變化。山外是元,是明,是清,對他們來說,都是很無所謂的事情。

而大明國力的強大與否,其實並不在中樞的財力如何?而是在最基層一個縣,一個裡過得是什麼樣的日子有關係。

這正是朱祁鎮想要做的。

只是朱祁鎮想要將胥吏改革之後,再做這一件事情。

李東陽卻走在他前面了。

劉定之說道:“陛下,李東陽孤身赴任。想做這樣的事情,他一個人恐怕不行。”

朱祁鎮說道:“首輔之意如何?”

劉定之說道:“陛下,何不將寧化小縣,也列入胥吏改革試點之一。國家大政,總要考慮全面一點。”

朱祁鎮一聽,心中就知道劉定之內心之中,對胥吏改革暗藏反對的意見。

劉定之倒不是覺得胥吏改革不好。

而且財政負擔太大了一點。

而今除卻一條鞭法的試點在試行,在很多地方,胥吏改革試點,也在推進之中。劉定之肉眼可見的朝廷開支直線上升。

北京城這個百萬人的大城市,需要數千計的吏員,才能完成運轉。

而這些試點城市,雖然比不上北京城,但是多千餘吏員卻是有的。這些人吏員的每一個人待遇都是不起眼的。

甚至最底層的吏員,還比不上京營的戰兵的待遇。

但是任何不起眼的東西,只要乘以龐大的數量,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這樣的壓力是任何一個財政大臣都要細細考慮的事情。

劉定之這樣做,一方面是給李東陽更多表現的機會,另外一方面,卻是讓朱祁鎮明白,一些小縣根本不合適做這樣的改革。

別的不說,如寧化縣這般。進行這樣的改革,不用想了。寧化縣今後每年上繳的皇糧國稅,無限趨近於零。

甚至即便如此,也不能負擔起一個龐大的縣級機構。

其實,真要說起來,這樣一個寧化縣,放在現代,就是一個鄉。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本來就不大適應太大規模的政府機構。

朱祁鎮的心思此刻有所變動。大明經濟發展如此懸殊,不僅僅是南北不平衡,東西不平衡,乃至於每一個省內部都不平衡,比如泉州附近,與寧化縣都是福建省的下轄縣,但是實際上,雙方相似的地方極少。

甚至寧化從交通上來,都有一點更親近與江西而不是福建。

朱祁鎮雖然明白劉定之的心思,卻沒有叫破,而是當做不知道,說道:“不錯,只是這人從什麼地方調配?”

劉定之說道:“雖然而今各地學院都有新生,只是這些新手並不適應於外派,臣以爲當從天津北京調撥一些吏員。”

шшш _ttκa n _℃ O

朱祁鎮說道:“北京就算了。外派人員太多了。已經不適合徵調了,只是爲什麼從天津抽調人手?”

胥吏改革擴散開來,北京的人手就屢屢被抽調。

原因很簡單,北京這麼多長時間,在城市管理上已經有一定之規了,形成了一定的章程。廢胥吏改吏員,從邏輯上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執行上卻有很大的問題了。

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二十章 出京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
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二十章 出京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