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

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

朱祁鎮自己並沒有發現,其實他漸漸迷失了本心。

就好像今日之事。

是的,李天保在湖廣方面的活動,一直在錦衣衛與東廠的監控之下。

雖然白蓮教狡猾非常,東廠與錦衣衛也不可能時時刻刻的監控,但是白蓮教的具體規模,朱祁鎮還是心裡有譜的。

不過,數千愚夫愚婦而已。

朱祁鎮經過過與瓦刺幾十萬大軍大戰之後,對這白蓮教鬧出的小亂子,朱祁鎮有信心有能力平定下去。

總體上來說大明天下還處於承平時代。

除卻個別的地方,只要不是地方官太橫徵暴斂,百姓還是能活着下去的。而百姓只要能活的下去,白蓮教的亂子就鬧不大。

唯一讓人擔心的是,白蓮教鬧事的地方,在湘西一帶,山高林密,又與貴州相連,很可能與貴州土司連成一氣,就不大好辦了。

不過,即便白蓮教,貴州土司,乃至大藤峽都連在一起了,朱祁鎮也不在乎,真以爲京營十幾萬大軍是吃素的。

而且看看他們所在的地方吧,都是西南山高林密之處,其實並不影響大明百姓的生活。

但是即便如此,一旦白蓮教坐大,也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被連累其中,死的就不是一個兩個人了。

但是此刻,朱祁鎮從來想過因爲白蓮教之亂而死去的無辜百姓,反而冷酷的將這當做逼迫內閣讓步的籌碼。

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

還能沉下心思細細的看推敲大明律。

大明律作爲中華律法體系的傑作,明清六百年,甚至到了十九世紀,香港所沿用的某些條文都是都是大明律中的。

不敢說完美無缺。但也是體系完善。

朱祁鎮想從上面改動,的確是需要好好研究一二。

就在這個時候,懷恩過來說道:“皇爺,首輔求見。”

蓬萊吉士範弘已經年邁。

範弘比起王振安分多了,雖然東廠一直是範弘在管,也沒有出過什麼大紕漏。所以朱祁鎮也就讓範弘榮退了。

範弘剩下的位置,被範弘的兩個弟子執掌,司禮監就是懷恩,而東廠在牛玉手中,恍惚之間,大明宦官也跟着外廷換了一茬了。

懷恩與牛玉都是內書堂出來的,可以說是飽讀詩書,如果不是下面少了二兩肉,能不能考上進士不大好說,但是取一個秀才舉人功名卻也不差。

當然了,如果不是進攻,他們也未必能讀書的條件。

總之,這一批太監要比之前太監都安分多了。

朱祁鎮早就在等李賢過來,此刻聽李賢來,輕輕一笑,將手中的《大明律》捲成筒狀,說道:“傳。”

片刻之後,李賢就過來了。

李賢到了之後,就好像是往常起來,一件件事情與朱祁鎮分說,卻沒有從最關注的焦點來說,他首先說的,卻是地方的災情。

朱祁鎮聽了,不由皺眉。

似乎老天爺的眷顧,僅僅維持了兩年,正統二十三是旱,正統二十四年是旱蝗並做,當然了,這也不是絕對的。

大明如此廣闊的疆域,很多時候北旱南澇,北澇南旱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這兩年的重災區,依舊是山東。

甚至山東的蝗蟲都影響到了河北。

今年春天,各地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捕蝗,甚至朱祁鎮下令,讓京營放假了,就是讓各將士回家滅蝗。

當然了,這蝗災還是比不上正統初年三年大旱的時候,但依舊有些震動朝野了。

山東,河北,河南,南直隸,特別是以徐州爲中心方圓數百里之內,更是多災多難之極。

山東特別的多災多難,水旱不斷,蝗澇相接。

不過,大明文官體系在朱祁鎮的重視之下,在賑災上早已熟悉之極了,朱祁鎮令曹鼐主持賑災。

而今情況也算明瞭了。

在官府的賑濟之下,隨即波及了幾十萬百姓,但是百姓總是能活下去了。而在賑災方案看來,朱祁鎮也看不出什麼疏漏,他說道:“注意兩點,第一如果流民不能在當地治業,可以通過海路到遼東,海西,東北正缺人。”

“這一筆錢,內庫出。”

李賢立即說道:“陛下仁心。”

之前也說過,實際上大明的財政也是相當健康的,不過是因爲打仗太花錢了。才讓朱祁鎮有些捉襟見肘。

而今不打仗了,內庫與太倉銀庫都在迅速的滿了起來。

即便漠北,遼東還在修建城池,開墾荒地,但是朱祁鎮每年補貼一兩百萬兩就足夠了。

更不要說,除卻甘肅寧夏,其他各鎮的補貼銀子,也都可以省去了。畢竟他們也不用直接與敵人相接了。

在改衛爲縣的同時,朱祁鎮其實也在悄無聲息的裁撤軍隊。

三百多萬的衛所軍,已經裁撤了好幾十萬,或並或遷。如果單單看大明軍隊重量,其實並沒有減少多少。

但是很多負擔,卻在慢慢卸下來。

如果不是西南還在打仗,朱祁鎮就有把握將全面的軍費壓制在八百萬以下。即便如此兩年下來,朱祁鎮內庫之中存銀也有五六百萬兩之多。

與全盛時候三千多萬兩沒有辦法比。但是對朱祁鎮來說,手頭也寬裕了不少。

朱祁鎮本身就不是愛財之人,比起錢財,他更在乎他花掉的錢,能給他帶來什麼。

比如而今,遷徙百姓。要花多少錢?這個可大可小,如果真是想省錢,成本是可以很低的,但是百姓在遷徙過程之中,會死掉多少人,就不知道了。

朱祁鎮既然出了錢,自然會派少府,錦衣衛,東廠,再加上官府協助的人,幾方一起運輸,如此一來,百姓所受的苦,可以減少一點。

甚至朱祁鎮寧可用幾十萬兩銀子,來收買未來東北百姓的民心。

而且這個行動,在未來一段時間是不會斷絕的,無他,連續幾年又是洪水又是旱情的,山東的元氣已經耗盡了。

正是遷山東填東北的時候。

朱祁鎮繼續說道:“另外工部哪裡難道就沒有一個方案嗎?朕的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難道就沒有辦法改變山東的情況?”

李賢說道:“陛下,此乃天災,不是工部沒有想辦法,但是-------”

以古代的工程能力,很多事情都是無解的。如果修幾條河,就能風調雨順了,大家都會修了。

河北與山東不一樣。

朱祁鎮說道:“此事,不可拖延,早一日改善山東水利,早一日讓百姓安居樂業。”

李賢無奈說道:“此事,還請陛下與王公談吧,臣知曉不多。”

朱祁鎮說道:“好,懷恩。”

懷恩立即出來說道:“奴婢在。”

朱祁鎮說道:“讓王永和三日之內來見朕,朕要問什麼,也可以提前告訴他,不要說朕沒有給他時間準備。”

懷恩立即說道:“奴婢明白。”

這一件事情也是大事,正因爲大事,李賢這才慎重之極,李賢並沒有讓各省單獨進行,而是從中樞各部抽調人手,由大臣領銜出外專司此事。就是不想給下面官員上下其手的餘地。其中朱祁鎮特別派出了水利學院,已經其他各學院,以及國子監監生隨行。也算是按照太祖皇帝祖制來辦的。

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章 外戚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
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章 外戚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