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

第五十五章於公入陝

朱祁鎮隨即召集內閣會議,于謙列席。

首先確定了,丘浚擔任茶馬御史。

劉定之將朱祁鎮的話聽進去了,給了陳循面子。陳循毫不猶豫的將丘浚安插在這個位置上了。

這個官職雖然不高,但是卻是這一次茶馬改革的要點之一。

在陳循的主持之下,整個茶法的改革,已經完善了。

東南之事,交付給了王直,並派戶部尚書何文淵巡視江南,目的就是清點各地的茶樹,確定十分之一的茶稅。

而四川茶稅,吏部決定換一個四川巡撫,另外調遣上一次賑災表現良好的王宏擔任。

但是四川巡撫雖然可以作爲總後臺,配合茶法改革,但是真正做這一件事情的人,還是茶馬御史。

陳循似乎也覺得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故而他研究了劉定之一路以來的升遷途徑,他用盡心力來培養丘浚。

無非是想讓丘浚成爲自己將來政治遺產的接班人。

即便下一任首輔,或許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但是下下一任,或者下下下一任,未必不是丘浚。

畢竟在陳循看來,皇帝對丘浚的欣賞,不下於當初的劉定之。

孟瑛推出範廣帶領一個營五千人馬,護送于謙入陝。聽於謙號令。

至於三邊總督的治所。現在暫定在蘭縣,也就是後世的蘭州。正既可以總控邊塞,也可以遙控西寧,青海。

而明朝的茶法,總體上來說,已經夠完善了,無非是執行不得力,廢除官茶之後,一律通行商茶,並改良的過所制度。

就好像是唐僧西天取經,所持的通關文牒一般,從茶葉產地,到西寧之間,層層把控,嚴厲杜絕私茶。

只是朱祁鎮也明白,不管怎麼說,這種專賣制度,以這個時代行政水平,也會給商業帶來一定的傷害。

但是事事沒有完全之法。

每一件事情都要利弊權衡。

比之之前的主體都是官茶,已經是很大讓步了。

甚至也取消了茶葉產地的限制,之前可以出關的茶葉,都是川陝茶葉,甚至嚴禁楚茶,也算是對川陝官茶說道保護。

而今川陝官場體系不復存在,那麼東南茶葉大舉西進,已經成爲事實了。

這也是王直整頓東岸南茶葉的一個籌碼。

一切都安排好之後,朱祁鎮親自送于謙西去。

從北京到西北,估計少說也要一個多月。

朱祁鎮估計,一切安排,在今年都鋪展不開了。

要看明年開春之後,才能正式開始各地的改革。

這一切都不是朱祁鎮能控制的了。

不過,就在冬季即將來臨,戶部開始忙碌起來,畢竟一年年關將至,周忱定下來的各種預算決算都要進行,還有明年茶法改革,運河鈔關的整頓,真是一堆事情。、

庶務繁忙。

但是其他各衙門,多多少少都懶散起來。

這也是農業社會的習慣。

而在朝鮮漢城,徐有貞磨了好幾個月的屠刀,正在錚錚而鳴。

徐有貞這一段時間,在漢城的所做所爲,是全面向朝鮮兩班貴族表達善意,有意無意之間,透漏出來,朝廷無意改變朝鮮之局面,無非是將李氏江山,換成了朱家江山而已,而且李家已經絕嗣。

至於李家絕嗣這一件事情,到底是李瑈所爲,還是徐有貞所爲,這就不用細細探究了。

反正,徐有貞好像只需要兩班貴族承認現實,就能歌照唱,舞照跳,一切就好像以前一樣,甚至還有好處,朝鮮的人才,就不用在朝鮮參加科舉了,可以去大明參加了,甚至徐有貞私下透漏。

說朝廷爲了安撫朝鮮人心,下一屆科舉,已經確定了十幾個朝鮮進士的名額,這唯有這一屆了。

以後就沒有這個好事了。

雖然朱祁鎮無意因爲朝鮮之事開設恩科,所以下一次科舉,大概就是正統二十二年的事情了。

但是對朝鮮士子來說,時間並不算太短。

畢竟大明朝廷不承認,朝鮮功名,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在正統二十年,正統二十一年,考上舉人功名,纔能有進京考試的資格。

甚至在這一件事情上,徐有貞還耍了一個花招。那就是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科舉考試的資格,乃是以大明的制度來定,而不是用朝鮮的規矩來定。

因爲朝鮮科舉,是對朝鮮兩班貴族,最爲有利。可以報考人羣,要比大明小很多。

只是如此有朝鮮底層百姓來報名,徐有貞這邊是一概放行的。

這僅僅是一個暗子而已。

而幾個月之間,朝鮮似乎都恢復了原來的樣子,承認還有一些不肯投降的大明的朝鮮士卒,或逃亡深山,或逃亡海外。

但是這都是疥癬之疾。並不重要了。

真正重要的,就是朝鮮兩班貴族。

他們纔是大明統治朝鮮的心腹之患。

首先要說明,什麼是兩班貴族。

兩班貴族,或言東班與西班,又或言文官與武班。是結合新羅骨品制度,與唐代職官制度衍生出來的怪胎。

什麼是骨品制度?

類似印度的種姓制度,也類似中國古代的世卿世祿制度,也就是按照血緣關係,將人分爲第一骨品,第二骨品,第三骨品,彼此之間不得通婚,同時每一骨品當任的官職也有限制。

後來,高麗按照唐代的職官制度,進行了政治改革。

但是這種政治改革是換湯不換藥,就好像是隔壁日本一樣,雖然叫着大唐的官職,但是實際上決計不是按照大唐的權力架構來的。

古代上朝的時候,文武分東西兩列,即便是而今大明上朝的時候,還是如此,文武分列兩側,但是高麗朝廷之上,文武兩班大多都是世襲的官員,也就在貴族的前面加上兩班兩個字。

而朝鮮代替高麗,並沒有掀起一場戰爭。而是一場政變而已。

甚至朝鮮李家,本身就是朝鮮兩班貴族出身。

所以,整個兩班貴族存在的基礎並沒有被打倒,朝鮮也繼承了高麗的兩班貴族制度。

這兩班貴族,有種種特權,有科舉的特權,幾乎朝鮮科舉三分之一以上進士,都是兩班貴族出身。

至於能在官場上有進步的,更是大都是兩班貴族出身。

就好比韓會明,他也是進士出身,但是因爲出身不好,他一輩子都不要有什麼進步,沉淪下僚而已。

這也是爲什麼,韓會明會爲李瑈效死,君臣走到了最後。

因爲李瑈知道,沒有韓會明,他輩子不可能與這個寶座有緣分,而韓會明也知道,沒有李瑈的提攜,如果按正常的晉升,他一輩子也不要想在官場上有所進步,他即便是有天大的才華,也不可能有用武之地。

君臣兩人誰也不可能少了誰。

大唐李家是世家大族出身,但是大唐當政之後,對門閥進行了強力的打壓。似乎是一個歷史的宿命。

朝鮮李家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朝鮮太祖太宗,乃至與世宗大王,他們的政策一脈相承,都是打壓兩班貴族。確保君王的權力,而世宗時期,之所以成爲朝鮮最爲強盛的時期,也是因爲世宗大王在這一件事情上,做的很好。

極大的限制了兩班貴族的種種權力。確立朝鮮家國觀,甚至可以說,在與兩班貴族的鬥爭之中,到了世宗大王這裡,朝鮮李氏才真正的與朝鮮這三千里土地融爲一體。

歷史上朝鮮世宗世代被朝鮮後人推崇,並非沒有原因的。

只是在這個時空之中,他這個兒子卻打破了這所有一切,將手握一把好牌的朝鮮輸的乾乾淨淨。

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六章 困境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十五章 禮樂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十章 魯蘇之爭
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六章 困境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十五章 禮樂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十章 魯蘇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