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

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

朱祁鎮很少生病。

最多是傷寒而已,但是這一次卻纏綿病榻多日。

太子從昌平歸來之後,就來到朱祁鎮真邊侍奉湯藥。

甚至一度讓內閣大學士進宮居住,錢皇后在乾清宮就近居住。

這是在擔心,皇帝突然駕崩的情況出現。

不過,朱祁鎮的病還不至於到這個地步。只是在古代的醫療技術之下,每一個人生命都得不到保障。

宣宗皇帝不是秋天還在領兵打過仗,臘月二十三覺得身體不舒服,正月初二就駕崩了。

看似很健康的人,轉眼之間就死亡的案例更多。

特別是宣宗皇帝駕崩的時候才三十五歲,說起來,而朱祁鎮已經比他父親多活了兩歲。

如果算曆史上而今的正統二十七年,也就是天順六年,而天順年號只有八年。

朱祁鎮想到這裡,心中的心思只會更沉重。

他必須要考慮,甚至活不到六十歲,很多事情都沒有做,就已經駕崩了。他越心思重,這病就越發好不起來了。

他不知道他這種後世的穿越者之後,還有沒有。

但他估計這種情況,很可能不會有了。

而他而今所有變法與改革,其實都是基於大明本身改變,並沒有觸動大明的根本,這一句,換過來說,就是,朱祁鎮即便是開創了所謂的正統盛世,無非是爲大明延命幾十年,上百年。

並不會觸及到根本的改變。

如果他死之後,大明按照原本的慣性發展,固然大概不會被女真滅國了,畢竟而今海西建省,女真百姓已經歸化爲漢民。

一兩百年之後,估計連女真部落大多都在黑龍江領域纔有的。

但是大明該有的弊政還是會有的。

即便沒有李自成也有張自成,馬自成。

當然了,朱祁鎮也沒有想過,大明永遠不亡。但是大明整體上偏向理學,注重內心這種思維方法不改變。

中國未來的命運就不會有太大改變。

無非是他留的本錢多一點,將來敗家慢一點而已。

當然了,朱祁鎮可以往好的方向去想。比如因爲他開海政策,大明始終與西方保持緊密的交流,西方工業革命,並不會將大明給甩下來。

無非不是第一波而已。

畢竟即便是歷史上大明號稱閉關鎖國,但是與西學東漸的速度一點不慢,與西方並沒有什麼代差。

真正拉開距離的其實是清朝。

而今沒有清朝了。不是異族統治,情況會好多了。

不用擔心這些。

而且,如果朱祁鎮掀起一場不成功的變法,很多時候會有反作用力。

就好像王安石的種種變法政策,合適不合適,暫且不說的。隨着王安石的失敗,這些政策都打入另冊了。

即便聽都不能聽一下。

如果朱祁鎮發動的變法,在他死之後失敗,結果很可能如王安石變法一般,被打入政治冷宮。

永世不得翻身。

甚至連累已經做得很好的事情。

各種想法,在朱祁鎮心中盤旋。

總之一句話,不甘心。

要想讓中華文明改道,就要做三件事情,第一,思想革命。第二工業革命,第三政治體制的革命。

從難易程度上來說,反而是三最容易,二其次,一最難。

雖然後世各種批判理學,但是很多人大概都沒有真的研究一下朱熹說了什麼,就從人品上對朱熹各種批判。

當然了,這裡並不是說朱熹好的。

而是說理學從北宋開始發展,盛行明清之間,這兩代五六百年間的人都是愚蠢之極。

誠然清代學術僵化,讓理學一點生命力都沒有了,但是這個問題更多不是要理學來背,而是讓清朝來背。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之後,誰還敢在學術上有些發明,想試試怎麼死,更舒服,所以清代學術最高峰是訓詁。

而明代還是有自我更新,比如心學。

其實心學是在理學上一個分支,在各種方面與理學都是共同之處的,即便是王陽明也沒有完全否定朱熹。只是否定當世之人學偏了。

爲什麼會這樣?

就是因爲朱熹這一套理論,不敢說完美之極,但是層層相扣,能自圓其說。幾乎找不到破綻。放在中華文明歷史上,也是一座豐碑。

朱祁鎮即便是退出一套理論,再短時間也很難勝過,即便能勝過,也很難將他們從廣大讀書人心中驅除出去。

畢竟士大夫號稱從道不從君。

這個道就是儒家之道,更近一步說就是朱子之道。

啓蒙運動也是百年積累,才發展成爲後世的樣子。

誅山中賊易,誅心中賊難。

工業革命這一件事情上,朱祁鎮其實一直在努力。

少府處於朱祁鎮直接管理之下,很多事情不用向文官集團通報,隨着馳道大規模運行,朱祁鎮已經下令蒸汽機的研發了。

但是這個任務,讓很大匠待詔都一籌莫展。

朱祁鎮甚至讓欽天監的人加入,因爲欽天監的人都是數學家,而且很多天文學家在儀器上也都很有專長的。

但是依舊沒有進展。

這裡成功與否,更多是要看天意。

朱祁鎮對蒸汽機的理解,也就是一副簡圖而已,更多是沒有了。

不過,他倒是給蒸汽機培養出一片市場,不管是少府大量運用的水利機械,還是馳道上的馬車,只要蒸汽機研究成功,單單是少府方面就能下少說幾百臺的訂單,如果能造出在馳道上行駛的蒸汽機車,那更是以萬臺而論。

這一片市場,足夠蒸汽機產業的發展了。

至於政治體制改革,是朱祁鎮而今能做的,卻是最危險的。因爲要觸動到士大夫的力量,朱祁鎮決計要與大明士紳搶基層的統治權。

否則話,大明看似是一千多個縣,爲一個大帝國,其實用微觀的看,應該是一箇中樞政府下面,有數以千萬計的小諸侯。

大明的政策根本不可能觸及到百姓層次。

這樣的統治下,發展工業所需要的人力市場都很成問題。

任何一個商人在賺了錢之後,都會回報家鄉,回報宗族,而不是想擴大生產。因爲當商人是沒有社會地位的。

當商人是沒有職業前景的。

只要在當地有的大片土地,有了士紳的身份,讓子弟考上功名了,他才能成爲大明下面數以萬計小諸侯之一。在地面上纔有話語權。

否則從來是被宰割的一員。

也是因爲如此,商業一直附屬於政治力量。甚至商業上的勝負,不過是政治變幻的一下級延伸而已。

這樣的情況之下。

朱祁鎮怎麼能讓中國深度參與進海洋的爭奪之中,沒有與海貿切實相關的政治集團掌控大明權力。

即便朱祁鎮對南洋發動戰爭,也很可能就好像永樂年間安南之戰一般,遇見困難之後,戰略收縮,決計沒有堅持到底的想法。

但是士大夫集團強大,讓任何從他們最中搶肉的人,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那麼是皇帝。

鄭和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鄭和遠洋是不是賠本的,這一件事情從宮中密檔就可以看出來,並不算賠本。但是這利益由皇帝獨享。而虧空卻落道皇帝手中。他們自然不願意,一心廢除。

即便皇室一家,也是撐不起海洋開拓的。

朱祁鎮心思越想越多,各種對未來的推敲與猜測,如海水一般涌入朱祁鎮的心中。

徹底打亂了朱祁鎮的時間表,之前他本想按部就班的來辦,這個念頭是他下意識覺得,他能活很久很久作爲前提的。

但是而今這個前提存在不存在?

他不知道。

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
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