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

第四十六章重構東北戰略

朱祁鎮說道:“而今又兩個大問題,要解決,第一是朝鮮如何長治久安,另外一個是肇州乃至海西的戰略該如何變化?”

“先說朝鮮,有徐有貞在,朝鮮那邊一些事情,朕是可以安心的,只是而今在朝鮮的駐軍,卻不能久駐朝鮮,將來朝鮮駐軍該怎麼辦?”

孟瑛說道:“陛下,軍中已經收降了不少朝鮮士卒,臣以爲當按照開國時候的舊例,建立朝鮮衛所,鞏固朝鮮。”

朱祁鎮說道:“朝鮮畢竟是大國,雖死未僵,如果朝鮮當地皆用朝鮮降兵,朕心不安。”

孟瑛說道:“陛下所言甚是,最近幾年災異頻現,百姓流離,不如召集災民爲兵,在朝鮮建立衛所?”

朱祁鎮說道:“用意雖然不錯,但是百姓一時間哪裡有戰力?總就不可行。”

此刻孟瑛如何不清楚,朱祁鎮心中早就有了注意。說道:“臣等愚昧,請陛下明示。”

朱祁鎮說道:“中原多年,太平無事,朕已經中原各地衛所多無用處,不若將這些衛所遷到朝鮮,這樣我也可以心安,這些將士也有用武之地,至於朝鮮降軍與家屬,遷居海西。爲朝廷充實邊疆,也算是一舉兩得。”

這就是朱祁鎮心中的計劃。

衛所制度已經在朱祁鎮心中打了死結,故而,朱祁鎮才擴大衛所制度。他心中有兩個方案,第一就是在地方編練一支招募的兵馬。或者乾脆從京營之中抽調一些兵馬駐紮在朝鮮。

但是朱祁鎮想了想了,決定不用這個辦法。

無他。太費錢了。

與瓦刺大戰在即,朝廷軍費已經不夠,已經不能再擴編了。

畢竟,招募的士卒,與衛所士卒的成本,是天地之別。

那麼只有第二個辦法了,就是朱祁鎮而今所言,將內地衛所遷到朝鮮去。

首先,達到消減內地衛所的目的。

畢竟中原承平日久,這些當地衛所,早就沒有什麼戰鬥力了,朱祁鎮想裁撤,不是一天兩天了。

只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式方法的,否則很容易好心做了壞事。

所以,朱祁鎮在面對任何事情,都在琢磨着這一件事情。什麼辦法能將衛所分批撤除,最好一點波瀾都沒有。

而在朝鮮駐兵,就有這樣的好處。

首先,徐有貞在朝鮮的行動,收回了大量的土地,朝鮮李家的土地就不少,這些土地該怎麼處理好?

賣了?

土地作爲古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且不說數量巨大,不好出手。即便是出手,也未必能得到他應有的價值。

還可以列入官田之中。

只是這個辦法還是不大成功,江南的官田就是如此,而今早已混亂不堪,成爲了江南重賦的源頭之一。

至於授田。

很抱歉,如果是在大明,朱祁鎮大概會用這個辦法,畢竟對皇帝來說,最重要的東西,並非財貨,也不是土地,而是人心。

這東西,雖然虛無縹緲,但是到了關鍵時候,還是能起到極大的作用。

但是朝鮮新入的土地,朱祁鎮不能確定這樣做,有多好的效果。

所以,他想出的辦法,就是將河北南部,山東,河南,一系列衛所,遷到朝鮮去,大量中原人進入朝鮮,能改善朝鮮人口結構,也給大明在朝鮮的統治,提高堅實的基礎。同樣也可以將原本衛所的土地,劃入郡縣。

雖然這些土地裡面的貓膩,不能細究。但是總體上,他們都要成爲大明朝廷黃冊之中的土地,這樣一來,也大大增加了賦稅。

而在遷徙衛所這一件事情,本身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如果一些人物實在不堪,留在當地做富家翁就行了。

也算是對得起,當初這些人祖輩追隨太祖皇帝開國的功勞。

如果人數不夠,孟瑛也說過,數年大災之下,雖然救災得力,但是依舊有不少流民。可以編流民入軍戶。

而到了朝鮮之後,重新調配土地,卻是實打實的。

如此朝鮮衛所也可以維持上一段時間,數十年,一代人左右。等朱祁鎮將其他各地衛所一一削平,或者改造之後,再收拾朝鮮衛所不遲。

孟瑛聽了朱祁鎮的話,心中猶豫了一會兒,說道:“臣恐中原衛所,承平日久,早就不堪爲戰了,到了朝鮮反而壞了朝廷大事。”

孟瑛寧肯招新兵,重新建立衛所,也不願意遷徙舊衛所,就這裡的貓膩有多深。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無妨,此等大事,朕不急於一時,今年武學的學生,都派往要遷到朝鮮的衛所,實在是故土難離,朕也聽其自便,只是天下衛所缺額日增,朕也不原因再清軍擾民,所以,這遷離的衛所留下的土地,就歸爲府縣了。這一點要說明白。”

“臣以爲陛下所言極是。”劉定之立即開口說道:“滕國公之前也不是說過,即便是流民也能訓練爲軍,朝廷經制之軍,反而不如流民了?”

劉定之對財政時時刻刻的關注着,他身上的壓力也很大,朝鮮駐軍大概要十幾個衛所,或者更多一點,按照每一個衛所五千六百人來算,遷徙的人數在七萬到十幾萬之間。

而這些衛所佔據的土地,可是一大片土地,畢竟在國初,地廣人稀,軍方屯田佔據的田地決計不在少數。

只是在衛所體系之中,收不上粒子糧,但是落到府縣手中,豈能收不上來糧草,如果做成這一點,每年賦稅最少多出幾十萬石之多。

能比上好一兩個府的賦稅了。

對劉定之來說,自然是多多益善,自然要出言支持。

朱祁鎮說道:“就這麼說定了。兵部,戶部,五軍都督府聯合督辦此事,不用太急,但是正統二十一年,一定要全部落實。”

孟瑛看着劉定之,又看着王驥,只能說道:“遵旨。”

“在此之前,前軍就在朝鮮駐守一兩年吧。只是如此一來,京營就不大夠用了,這一次派往朝鮮的軍隊。也將城防軍派出一些,也好招募新兵。”

朱祁鎮對城防軍的戰鬥力,從來不大指望的,也趁着這個時候精簡一下,如果真不能作戰,到了朝鮮落戶爲民,也比北京強多了。

畢竟在北京可沒有分田的可能,但是在朝鮮卻是可能的。

朝鮮一國的財富,給了朱祁鎮很多的操作空間。

朝鮮事務就議出一個大概了,剩下的細節就要看徐有貞的做法了,如果徐有貞做得不錯,那麼將來內閣之中,就有他一個位置。

朱祁鎮將話題,轉到了海西上面。朱祁鎮說道:“朱儀領五千士卒駐守肇州城,我看過前線的肇州城防圖,這肇州城小,又年代久遠,很是殘破,五千士卒到底能不能守?即便能守,又能守到幾時?”

朱祁鎮雖然也想開疆擴土,但是本質上他還是一個比較穩重的人,決計不會因爲不可能完成的目標,還強令下面士卒做些什麼?

每一次戰鬥目標,朱祁鎮儘量讓明軍一方從各個方面勝過瓦刺,然後再要求下面打勝仗。

所以得到肇州,朱祁鎮固然高興,但是也同樣擔心,孤懸於外,如果守不住,白白浪費士卒性命,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守。

這個問題,回答的自然是孟瑛。

孟瑛說道:“一座城池能不能守,或在儲備,或在人心,或在城垣,各種原因紛雜,到底能不能守的住,即便是臣也不清楚。”

“但是臣以肇州的得失,不在肇州能不能守,而在肇州要不要守?”

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章 太后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十五章 禮樂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
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章 太后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十五章 禮樂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