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

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

徐有貞聽了,立即說道:“陛下此言差矣,君臣父子,三綱五常,乃是天之經,地之緯也。今日容朝鮮如此,豈不是縱容天下作亂犯上之人。”

“且太祖所謂之不徵之國,乃是無事不徵,而今豈可唯無事?”

朱祁鎮又說道:“如果朝鮮以太宗皇帝舊事詰問,當如何?”

這是朱祁鎮的另外一個顧慮。

因爲朝鮮發生的事情,太像當初靖難之役了,同樣是叔叔奪了侄子的皇位。

靖難之事還沒有過去多少年,雖然當事人都不在了,連北京城外西山老僧,也早已圓寂了。但依舊是一個相當敏感的話題。

徐有貞說道:“陛下,此一時彼一時也,一錯不可再錯。”

徐有貞說出這句話,是冒了很大風險的。

這是文官集團的看法,靖難就是一場錯誤的戰爭。但是在武將那邊卻不這樣想,無他不知道多少武將是因爲靖難之戰上來的,也是成國公英國公以及以他們爲首的老將紛紛凋零,否則就憑藉徐有貞這一句話,他就吃不了兜着走。

但是徐有貞就是賭朱祁鎮對建文帝的寬容。

畢竟當初朱祁鎮處理廣西老僧的時候,他還在京師。

而徐有貞也賭對了。

對朱祁鎮來說,糾結於陳年舊事,毫無意義。而且維護儒家價值觀,更能維護朱祁鎮的權力。

而所謂的正統性,從太宗到他,已經傳承三代了。

當年的事情早就不會對朱祁鎮的正統性有任何威脅了。

朱祁鎮這樣詢問徐有貞,並非對徵朝鮮之事有什麼意見,而是這些問題,即便朱祁鎮今日不問,將來也是要有人問的。

畢竟是發動一場戰爭,朱祁鎮不可能拋開大明朝廷打的。

自然會遇見種種問題。

徐有貞見朱祁鎮眼睛之中有一絲期許,心中一動說道:“臣久在海西,海西情況最缺少的就是人丁,雖然是苦寒之地,但是每年也是可以種上一季稻米的,陛下以海西爲根基之策,西擊瓦刺之計,實在是上策。”

“只是按海西而今的樣子,非十年生聚不可。但是如果拿下朝鮮,遷朝鮮百姓於海西,不過數年之間,海西就可以儼然大鎮,爲朝廷出兵提供糧草了。”

朱祁鎮說道:“此言當真。”

徐有貞說道:“臣敢立軍令狀,以臣之見,朝鮮兩班貴族,根深蒂固,不可動搖,陛下得朝鮮而欲不陷安南之禍,必遷離朝鮮貴胄,朝鮮幾百家貴胄,加以佃戶,家眷百萬之衆有之,以此填海西,不出數年,海西不弱於遼東。”

朱祁鎮心中激動,與徐有貞談,徐有貞事事都想在自己的前面。

如果真能如徐有貞所言,數年之內,海西成爲另外一個遼東,那麼越過長白山,進攻肇州的戰略,就可以提前進行了。

而且朝鮮畢竟是海東大國,一國之財產,沒有個幾千萬兩,朱祁鎮也不相信,如果能洗劫了朝鮮,那麼對瓦刺的戰爭經費也有了。

再加上郕王一直在京中,而今也成親了,言官已經多次上奏,要郕王就藩了。

之前一直留這郕王,更多程度上是爲了未來不確定因素找一個備胎。

一般來說都是這樣的,皇帝沒有子嗣,或者子嗣沒有長成,會有弟弟在京師,就好像是崇禎之於天啓。

只是而今朱祁鎮的兒子都與朝鮮王的年紀都差不多了。

大臣們出於維護大明體制,要求郕王就藩,也是應該的。

但是朱祁鎮並非不想讓郕王就藩,而是找不到好地方。畢竟襄王封到了麓川。如果單單是襄王一個封到南疆,那麼就說明是皇帝對襄王的打擊報復。

而朱祁鎮當初制定封王政策不會持續下去。但是大明這麼多年並沒有開疆擴土,甚至丟掉了漠南的控制權。

將郕王封到什麼地方,就成爲一個難題了。

朱祁鎮一度想將郕王封到海西。

但是海西在朱祁鎮將來的戰略之中,將會有重大的作用,他不防線將海西放在郕王手中。

而今朝鮮一下豈不是解決了很多問題。

朝鮮從李成桂到而今的朝鮮王不過六任皇帝。

而前三位大王,就是李成桂與李成桂的兩個兒子,也就是朝鮮世宗纔是李成桂的孫子,整個朝鮮王族到了首陽大君李瑈這裡才四代人。

雖然王室以及旁支已經不少了,但是想要朝鮮王室絕嗣還不是一件難事,畢竟朝鮮世宗的兒子,李瑈就會去清洗,而朝鮮文宗只有當今朝鮮王這個獨苗。

天朝上國也是講究吃相的。

如果讓大明宣宗皇帝的皇子卻朝鮮做國王,也算給朝鮮面子了。至於其他的事情,將來再慢慢炮製不遲。

倒不是朱祁鎮對郕王不滿,而是朝鮮距離北京太近了,如果說而今要討伐的不是朝鮮,而是越南,說不定朱祁鎮就放任郕王當朝鮮王了。

如此一來,一舉而三得。

朱祁鎮實在想不出來不打朝鮮的原因。

朱祁鎮說道:“此事朕準備密議,當時候你也來。”

徐有貞說道:“陛下,欲久治朝鮮,還是僅僅是要撥亂反正?”

朱祁鎮說道:“你的意思是?”

徐有貞說道:“陛下欲撥亂反正,就可密議,突然出兵,一舉拿下漢城,以朝鮮王的名義號令朝鮮。”

“只是如此一來,今後的關節必然很多,安南之事,就是前車之鑑。”

朱祁鎮也明白,張輔打着爲打擊胡氏的名號進了安南,七個月之內滅一國,固然神速,但是在大明將安南納入版圖之後,卻遇見了長久的反抗。

原因無他,就是安南離開中原太遠,有了自己的民族共識。

同樣的事情,朱祁鎮並不覺得朝鮮更好打發。

見朱祁鎮微微點頭,徐有貞說道:“如果陛下想要滅朝鮮,就應該大張旗鼓,並派遣使者訓斥首陽大君,令他還政朝鮮王。拖上半年再動武不遲。”

朱祁鎮心中明白,這是給李瑈整頓內部的時間。

朱祁鎮要滅朝鮮,那就在戰爭之中給予朝鮮各方勢力最大的打擊,纔好。接下來收拾局面的時候,纔不會太棘手。

否則全部投降了,反而不好辦了。

朱祁鎮說道:“好,就按你的意思來。這一件事情下部議。”

下部議,就是發給禮部商議。

如果一件事情在內閣範圍之內,尚且有保密的可能,畢竟內閣在宮中,如果泄露內閣消息,還是能按照泄禁中語處置。

而且這裡是大明政務的中心,保密層度非常嚴苛,而在內閣行走的人大多都是翰林院出身,他們都有美好的前程,不會做自毀前程的事情。

但是放到下面具體的衙門就不好說了。

雖然六部衙門看上卻高大上,但是衙門裡面辦事不全部是官,也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小吏,他們的保密意思,可沒有那麼大。

而且就官員本身,也有相當一部分官員嘴巴上沒有一個把門的,什麼話也都敢往外說。

所以,奏疏一旦下部議了,幾乎等於公告天下了。當然了,比起那種明發天下,各地都要張貼告示,廣而告之的模式,要差一點,但是朱祁鎮敢肯定,這個消息一定會傳到朝鮮去。

至於能刺激朝鮮那位首陽大君做出什麼舉動,朱祁鎮就不大清楚了。

不過,他也願意看看。

國家體量在那裡放着,朱祁鎮對瓦刺或許有能有攻有守,但是對付朝鮮,卻是有太多的手段來用了

於是乎正統十八年年底就有兩大新聞在北京傳開,一是周首輔去世。另外就是朝鮮首陽大君靖難。

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
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