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

第二十七章朱見濬的決斷

聖明無過陛下。這一句話,是很多臣子的頌聖之詞。

但也說明了一個政治事實。

那就是皇帝從來沒有錯的,如果有錯就參照上一句。

這個政治傳統,從漢代一直流傳下來。

有這個政治傳統,所以天子承認自己錯了,就是所謂的罪己詔,纔是那麼石破天驚。一般來說,皇帝決計不會輕易發罪己詔,臣子也不會讓皇帝發罪己詔的。

很多事情,那怕是皇帝的決定,但是如果引起了嚴重後果,有很多大臣都願意主動爲皇帝承擔過錯。

爲皇帝背鍋。當時或許有問題,但是隻要不要一下子被黑鍋壓死了,一般都是有回報了。

而太子作爲副君。

皇帝有的權力與規則,在太子身上也是有的。

所以,太子如果承擔了這一件事情,即便是瑤民有謀反之心,廣西地方也會想辦法給安撫下來。

不能讓太子的政績受損。

即便是真出了問題,估計地方官員都會主動爲太子背鍋的。

一般情況下,太子是決計沒有問題的,當然如果奪嫡慘烈的話,那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葉盛見朱見濬如此問,立即說道:“殿下欲施恩德於瑤民,誠瑤民之福祉。”

朱見濬說道:“葉先生真是------”朱見濬面對如此算計,心中也不是太滿意的。

葉盛說道:“殿下,非臣惜身,實在是以臣之威望上不能壓服衆將,下不能取信於瑤民,殿下欲以臣行此策,是萬萬不行的。”

“如果韓大人在此,或許可行,但是可惜了。”

葉盛畢竟是一個替代人選,最少武將之中如毛勝這些人,都不是太服他的,諸將打了勝仗了,可是要獎賞的,恨不得將瑤民全部殺了,報首級功。

雖然在大明的評功之中,北虜的人頭最值錢,南邊的人頭根本不值錢的,但量大也是管飽的。

不能將這些將領給壓制下去,不能讓瑤民信任他,這事情根本辦不成。

朱見濬說道:“如果孤下令招撫,那麼你準備怎麼下手,或者說韓總督有何遺策?”

葉盛說道:“韓總督,有意在碧溪設州,選瑤民大姓爲土司,並駐守一支兵馬在此,第一保障黔江航道暢通,斬斷大藤橋,將大藤峽分爲南北兩部。第二,就是令瑤民治瑤,讓土司兵控制碧溪沿線三十多個莊子,並以此徵兵,可得數千,這些士卒都是瑤民出身,熟悉大藤峽山中道路,縱然大藤峽之中,再有叛亂,以可以令此土司滅之。第三,就是大藤峽商道暢通,可以讓碧溪成爲黔江轉運的一個重要節點。瑤民也可以因爲黔江而活,轉送山貨,發賣廣東。或者爲狼兵,爲朝廷所用。”

“如此一來,大藤峽瑤民,就有三層枷鎖,第一道枷鎖就是生計,生計爲朝廷所制,第二道枷鎖就是土司,碧溪土司爲朝廷支撐,不可能不依靠朝廷,第三就是周圍的衛所與巡檢司,縱然土司謀亂,也不可能擊破第三層枷鎖。”

“如此數十年之後,漢民滋生,漢民多而瑤民少,大藤峽種種,就不足爲懼了。”

韓雍在大藤峽這裡磨蹭了三年,並非什麼事情都沒有做的。如果韓雍的母親再能活上一兩年,大藤峽必然在韓雍手中總結掉。

而今也只能說是可惜了。

韓雍的桃子,要被葉盛給摘了。

不過,朱見濬沒有時間想韓雍可惜不可惜的。此刻他被葉盛說動,心中卻涌出另外一層擔心。

只是,這一層擔心,卻不是可以與葉盛商議的。

朱見濬說道:“此事關係重大,容我想想。”

葉盛很識趣的看出來朱見濬其實是有心思的,卻不是他該問的,他自然是行禮告退了。

朱見濬召集了自己兩個小夥伴。

一個是張懋,一個是于冕。

朱見濬將這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問他們兩個人的意思。

于冕說道:“殿下三思,以臣之見,殿下應該將這一件事情上報陛下,以陛下之明,定然答應殿下的要求,如此一來,有聖命在手,廣西上下,誰敢不服?”

“也不至於讓陛下覺得殿下擅自行事。”

“君臣父子,君臣在前,父子在後。”

于冕很明顯的說到了朱見濬心坎之中了。

太子是副君,但是太子畢竟是皇帝。所謂居家爲父子,受事爲君臣,天家父子本來就難以相處,如果是太子與皇帝之間,更是難以相處了。而今是一個壯年的皇帝,與一個已經成成年的太子之間,該如何相處,又是一個極大的學問。

朱見濬很明白,皇帝是讓他來看的,並沒有讓他來做事。

似乎只帶眼睛不帶嘴巴,纔是最合適的辦法,但是內心之中的責任感,卻讓朱見濬坐不住。

但是有一個關節,朱見濬卻沒有想明白。

那就是到底該以什麼樣的姿態與陛下相處?

是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收斂鋒芒什麼都不做,還是向父皇顯示自己的能力。

這纔是根結的關鍵。

在這方面張懋要比于冕要好上很多了。

說實話,于冕的資質能力要比他父親差多了,否則于謙也不會安排于冕去水利學員。這就是于謙認爲于冕一輩子在科舉上並不會有什麼成就。

于冕在政治上也是缺少敏感度的,他的回答,只是說老老實實,一點新意也沒有。

張懋就不一樣了。

張懋年少早慧,又是在張輔身邊長大的。張輔最後幾年,幾乎是在言傳身教傳授張懋很多東西。

很多東西張懋當時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是隨着張懋一日日長大,才明白張輔當初苦口婆心傳授的是什麼?

不僅僅是一分沉甸甸的父愛,還有很多看朝廷的角度,最最重要的是,張輔對當今陛下的剖析。

張輔畢竟是看着當今陛下長大的,他對當今的瞭解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張懋沉吟一會兒,回想當初父親的教導,說道:“殿下,這一件事情可以做。”

朱見濬看着張懋,準備聽他繼續說下去。

張懋說道:“殿下,以爲當今陛下是何須人也?”

朱見濬說道:“一代聖君,縱然秦皇漢武也不及也。”朱見濬所言,固然有一些兒子對父親的崇拜,但有一些卻是真實的感覺。

畢竟自古以來,能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君主有幾個,單單憑藉建立龍城的功績,在上下五千年之中,就算得上一號人物了。

張懋說道:“當今陛下,志向高遠,數十年如一日,不好美色,不好犬馬,日日勤於政事,所圖者大。”

“如此陛下,所想要的太子是什麼樣的?”

朱見濬立即明白,說道:“能繼承朝廷大政的。”

張懋說道:“真是如此,陛下用人之長,舍人之短,忠國公石亨飛揚跋扈,民間號稱漠北王,似乎將龍城當成封地,但是陛下依然沒有動他。”

“因爲陛下要用他鎮守北疆。”

“陛下只擔心殿下不能撐起朝廷,決計不會因爲殿下插手地方政事而惱怒。”

“因爲陛下從來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

“甚至如果殿下,不敢越雷池一步,臣恐怕陛下反而擔心了。”

至於擔心什麼。張懋沒有說,但是朱見濬卻已經瞭解了,他點點頭說道:“孤知道該怎麼做了。”

他隨即派人將所有將領都請了過來。

之前的會議,都是別人來請太子,但是此刻卻是朱見濬第一次召集衆人,這就代表了主客易位。朱見濬要在這一次會議上發表自己的想法。

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章 大武學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三章 都掌蠻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
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章 大武學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三章 都掌蠻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