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合流

第八十六章 合流

天階山

此刻的天階山還籍籍無名。

但是後世有一個好事之人,將天階山的美景宣揚得天下聞名,這就是大明第一驢客徐霞客。

天階山之中,奇石怪藤,千奇百怪,各有姿態,彷彿是天地自然所造之大盆景。

但是這樣的情形,在文人騷客看來自然是詩興大發,但是在用兵的將領,只要一看,就忍不住的撓頭。

這也是郭登,只是去山下轉了一圈,就放棄強攻的心思了。

而鄧茂七是距離這一帶比較近,他在沙縣一起事,就是衝這裡來的,想要藉助這裡特殊的地形來拜託官軍的追擊

而葉留宗卻從北邊翻山越嶺而來的。

葉留宗收攏敗兵不過五千上下,其中還有一些老弱病殘,甚至輜重喪盡。如果沒有沙縣民變,朝廷大軍咬着葉留宗的尾巴,葉留宗只能一步步轉戰之中,陷入崩潰之中。

但是沙縣民變救了葉留宗一命。

葉留宗也沒有辦法,爲了活下去,只能與鄧茂七合兵,畢竟鄧茂七人手比較多,而且剛剛將沙縣給洗劫了。手中的糧食還是比較充足的。

而鄧茂七也是自己自己的實力,他手下班底,也不過跟着他殺進縣城的三百漢子,其餘大多是害怕官軍,逃到山中的。

真正打起仗來,卻是遠遠不行的。

而葉留宗不管而今怎麼落魄,都比鄧茂七強多了,畢竟葉留宗是與朝廷大軍正兒八經列陣廝殺過的人。即便是殘兵敗將,也不是鄧茂七這點人能夠對付的了的。

在天階山下,鄧茂七遠遠的迎接葉留宗,見了葉留宗立即抱拳行禮說道:“見過王爺。”

葉留宗哈哈大笑,翻身下馬,一把抓住鄧茂七的手,說道:“鄧兄弟客氣什麼,這王爺什麼的,不過是叫給外人聽的,鄧兄弟如果不嫌我癡長几歲,就叫我一聲大哥吧。”

鄧茂七會意說道:“見過葉大哥。”

葉留宗說道:“好兄弟,引我看看這天階山。”

葉留宗反客爲主的意思,隱藏在客氣之下,卻非常明顯。此刻的葉留宗絲毫看不出一絲氣餒的樣子。

似乎幾十天前,葬送大軍,甚至死了最得力將領的人,不是葉留宗一般。

鄧茂七山頭一個破廟之中接待葉留宗,一時間賓主並歡,葉留宗藉着酒力,說道:“我一見鄧兄弟就歡喜的很,有個冒昧之請,兄弟看看行不行。”

鄧茂七說道:“大哥請講。”

“你我兩人相見很晚,又志同道合,不如結拜爲兄弟如何?”葉留宗說道。

鄧茂七瞳孔微微一縮,隨即大笑道:“能與大哥結拜爲兄弟,是小弟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葉留宗一聲令下,立即讓下面的人準備了香案,葉留宗與鄧茂七對天起契,同心協力,共反朝廷,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云云。

一番歃血爲盟。

葉留宗對身邊的人說道:“都過來見過二爺,從今天氣,二爺的話,就是我的話。”

“拜見二爺。”葉留宗部下齊刷刷的行禮,很有軍隊的作風。

鄧茂七受了一禮之後,揮手讓他麾下的人來拜見葉留宗。但是他麾下的人,卻不像是葉留宗手下那麼整齊劃一了。

看上去熱熱鬧鬧的向葉留宗行禮,但是與葉留宗所部相比,就是烏合之衆。

葉留宗見狀哈哈一笑,說道:“賞。”

葉留宗雖然丟失了大量的輜重,但是金銀細軟卻是不少的。

一時間鄧茂七麾下稱呼大爺的聲音,都有了幾分情真意切了。

一番歡宴之後,各自散去。

鄧茂七被人攙扶回到自己的房間,安排在牀上。這才退下拉。

鄧茂七忽然睜開了眼睛,雙目雖然有不少血絲,但是哪裡有一絲的醉意。他細細思量雙方的實力,心中輕輕一嘆。暗道:“罷罷罷,而今安安分分的當二爺吧。”

鄧茂七未必沒有火併掉葉留宗的想法,只是實力不如人,再加上朝廷大軍,就在山下,只能忍下來了。

安心伏低做小。

葉留宗回到自己軍中。

天階山上,不過有幾座小廟而已。

哪裡有那麼多房間,再加上葉留宗也不是太相信鄧茂七,還是在自己軍中住帳篷最安全。

葉留宗將陳恭善叫過來,問道:“你覺得這位鄧兄弟是什麼樣的人物?”

陳恭善說道:“大哥,這個鄧茂七不是一個善茬,他其實並不是太甘心的。”

葉留宗端着一碗醒酒湯,說道:“他不是一個善茬,我並擔心,聰明人知道什麼時候該下手,什麼時候該合作,就怕是一個二愣子,那就不好辦了。”

聰明人與聰明人合作,可以因爲更大的利益相互忍讓着合作。當然了,一旦時間成熟,雙方翻臉的速度絕對不比對付慢。

但是在此之前合作還是可以進行的。就怕那種看似聰明其實愚蠢的貨色,根本不知道輕重緩急,爲了一時之氣,損人不利己。

如果鄧茂七是這樣的人,葉留宗即便不想,也要火併一場了。

陳恭善說道:“我看鄧茂七不像二愣子。”

葉留宗說道:“是不是明天試試就行了,明天你去找他借糧了,軍中的糧草不少了。看看他是什麼反應。”

葉留宗部與謝茂七部在山上一點點的磨合在一起,合圍一體,而福建方面的奏疏也飛到了京師。

朱祁鎮看了三人聯名上奏。一時間陷入沉思之中。

按他的本意,最好能將葉留宗所部,給斬盡殺絕。

這與廣西的亂子不一樣。

廣西的瑤民人數畢竟不多,而且廣西大部隊都是土司,真要亂起來,朝廷的損失也不大,朝廷才能從廣西土司收幾個大子的賦稅。

所以這瑤民作亂,他是擴散不開的。這是真正的疥癬之疾,不必爲之大動干戈。甚至動靜越大,反作用也就越大。

所以,朱祁鎮對瑤民作亂,這幾年打打停停,根本就習慣了。只要沒有敗仗,就行了。

葉留宗是漢人,這手下的軍隊,幾乎全部是漢人,這就是本質的區別。葉留宗是有可能坐大的。

朱祁鎮坐在北京的這個位置上,怎麼可能忘記李自成三個字。自然要打起十二分的注意。

而李自成敗走商洛山的時候,誰想到他數年之後,能夠縱橫中原。再加上沙縣民變,讓朱祁鎮不由的想起明末大起義。

他有一種想要反駁這個計劃,督促他們立即攻山,並從北京調運軍餉,也要在最短時間將葉留宗給消滅了。

只是他很快,他就將這個想法按捺住了。

他很清楚,他所想大半是自己嚇自己,大明還沒有到這一步。各地即便有水旱蝗災,也都會及時賑濟的。

百姓掙扎求生,還是有生路的。

沙縣只是特殊情況,而這種特殊情況,恰恰說明了,因爲戰事福建的負擔很重,如果再加重負擔。

說不定會起反效果。

就是派軍隊越多,百姓越是無法承受,造反的也就越多,反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朱祁鎮理清自己的思緒,朝廷的任何行動都不是爲了單純的剿滅誰,或者殺了誰,是爲了維持自己的統治。

爲了安民。

不能與之背道而馳,只要讓百姓安堵,葉留宗即便是多活一年又怎麼樣?

朱祁鎮立即批了一個“準。”

只是朱祁鎮並不覺得這一件事情算完。每一個壞消息都引發了朝廷的一些隱患,而每一次隱患出現,都是朱祁鎮順勢推進改革的最好時候。

這一次也是如此,葉留宗之亂也算是告一段落,那麼政治上革除弊政,也要開始了。

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二章 軍議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七十章 年關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
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二章 軍議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七十章 年關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