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西軍

第九十五章 西軍

只是王英並不知道,山名宗全如此咬牙啓齒,卻是山名家的領地被細川家的侵犯了。

而今日本人自己將兩方以東軍西軍稱之。

本來歷史上足利義政一直坐鎮京都,被成爲西軍。但是而今被趕出了京都,他所在的地方在京都之東,故而現在足利義政所部纔是東軍,細川勝元所部纔是西軍。

但是,所謂東軍西軍本來就是一種很簡單的劃分,無非是足利義視與足利義政的位置來劃分的。

但是真正來說,雙方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之前鬥爭一直侷限於京都。

而今細川勝元取得了京都的勝利之後,自然向各方進軍了。

日本的首都而今在京都,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爲京都這裡日本四方之中。特別是本州島東方與北方有大量未開發的地帶。京都的地理優勢就更明顯了。

佔據了京都,細川勝元就將自己本部人馬聯繫在一起,而將足利義政的支持者分割在各個地方。

比如山名宗全,他帶着大軍在這裡的,但是山名家的領地卻在京都之西。細川勝元不想辦法拿下才算是怪事。

如此一來,西軍日盛,而今有二十萬之衆,也是非常正常的。

王英心中雖然有些擔心,畢竟人多到一定數量,即便明軍精銳也未必能勝,不過此刻王英自然不能顯露出一絲怯意,說道:“烏合之衆,即便有五十萬有如何?還請山名將軍說一下西軍有什麼人。”

不得不說,日本與中國貿易往來加速,也給中日雙方的文化往來帶來極大的好處。或許日本下層百姓不懂漢語,但是日本上層大多是懂漢語的。

當然了,這些所說的漢語口音,就有一點一言難盡了。

山名宗全說道:“不敢當,真要稟報航海伯。”

“西軍主力乃是細川一家,以細川勝元爲首,有細川成之,細川成春,細川常有等人,再有就是,畠山政長,京極持清,武田信賢,等人。”

隨即細細分析起來。

王英聽了,甚至有一種當前的人才是烏合之衆的感覺。

無他,西軍的核心就是統帥細川勝元。他不僅僅是統帥,還是細川家的家主,之後清一色的細川,並非細川家的成員,而是每一個細川都是一家大名。

也就說細川一家有日本十國的土地。

當然了。日本的國家劃分太小了。十國土地放在大明也不過一個府。但是日本才六十六國了,其中就可以看見細川家族之勝。

細川勝元很容易以細川一家爲核心掌控西軍的權力。再加上幕府將軍足利義視都是他扶持出來的。

細川勝元更是可以一言可決的。

但是眼前的東軍,權力分在三家手中。足利義政其實並不直接指揮作戰,他也沒有這個能力,真正直接指揮作戰的是山名宗全。

只是山名家之前損失慘重,以爲不能坐穩盟主之位了。

更不要說,王英在西軍名單之中,發現了另外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西軍名單之中,有畠山政長,山名持豐,斯波義敏。

畠山政長在對面很能理解,彼此畠山家族繼承權爭奪之戰,是先於而今這一場大戰開始的。

但是山名持豐。斯波義敏似乎都與家族發生了矛盾,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就投奔對面了。

這話王英一眼就能看透,不過是兩面下注嗎?

王英敢肯定,雙方敵對是真的,上了戰場生死相搏也是有的。但是並不妨礙他們私下交流。

真到了不可爲的地方,出賣主家跳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畢竟家族傳承是最重要的。

不要看雙方大戰連連的,但是三管理四守護,七大家族也是鬥了百餘年了,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其中關係複雜的很。

王英說道:“此輩不過是土崩瓦解而已,以我之見,十日之內,盡起大軍,西進京都。爲國王奪回大位,撥亂反正。”

不過片刻,王英就確定自己該怎麼做了。

他雖然有些擔心。但卻必須前進。

因爲王英擔心,他這裡說一句軟化,下面的大名們都轉投對面了。

王英固然不在乎足利義政的生死,但是在乎朱祁鎮給他的任務,雖然長崎已經在手了,即便足利義視上位,也不可能改變這一點了。

但是石見銀礦,還有廢除天皇這兩點,還沒有做成的。

他縱然向國內求援,也是需要時間的。

所以他首先要做的是穩定軍心。以攻爲守,自然不用打到京都去,只需打贏一兩場大戰,讓東軍各部都確定,大明是能與西軍抗衡的就行了。

等人心穩定了,再調兵遣將,或者向國內求援軍,有了時間。

“這-----”足利義政有些猶豫。

他並不是不想打西軍,而是他被打怕了。足利義政很清楚他麾下的大軍已經沒有戰鬥力。

想想就知道,其實細川勝元的重點在京都,足利義政退出京都不遠,細川勝元就不追了。

足利義政完全可以在附近停下來,比如奈良城。

足利義政之所以一口氣退到這裡,不就是對麾下戰鬥力沒有信心。

王英似乎看出了足利義政的心思,說道:“請國王放心,這一戰大明一力主之,無須各部動手,只需在後面押運糧草即可。”

足利義政聽到這裡,也鬆了一口氣,說道:“那就拜託航海伯了。”

於是王英立即轉入戰鬥狀態。

數日之內,各部紛紛下船,王英首先放出了斥候。

明軍斥候活動了幾日,就長驅直入向西探查。

很快明軍各部消息就傳過來了。

細川勝元並沒有大舉東進,而是僅僅佔據了幾個戰略要點,大部分地方都還在各地地頭控制之中。

近江一帶,更是雙方勢力犬牙參差。

細川家的主力並沒有東進,但是很多打着細川家的名頭,爭奪田地,資源等等的。總之,京都之戰之後,似乎整個日本的秩序都混亂了。

這也是爲什麼,日本歷史將應仁之亂作爲日本戰國的開始。

無他。

不僅僅幕府的影響力降低到了冰點,大家都似乎忘記了日本還有一個將軍,更是日本之前的秩序完全崩潰。

下克上,爲了爭奪土地,各種戰鬥從最底層打到最上層。

典型就是尾張織田家,而今的織田家還是斯波家的下屬,根本沒有資格在接待明軍的宴會上有一席之地。

但是在歷史上,應仁之亂後斯波家迅速衰落,織田家就開始了一步步的崛起的腳步,雖然步伐並不大,但也列爲於大名之列,纔給尾張大魔王崛起的基礎。

而今,明軍斥候探查的就是這樣的模樣。

幾乎沒有任何秩序可言,看上去一個個爲東軍,或者爲西軍而戰,但是真正的卻是爲了自己的田地而戰。

王英心中大喜,暗道:“這正合我意。”

王英隨即將楊珍叫過來,讓他立即整合騎兵,盡力向西而進,所到之地,一律拿下,直到遇見西軍主力爲止。

楊珍乃是楊洪的孫子,也是武學出身。

想想就知道,而今大明沒有敵人可言,參加的戰事越來越少,而勳貴爲了保持自己的影響力,自然給自己的子弟身上刷戰功。

日本自然是上好的刷戰功的地方。楊珍能坐穩這一次騎兵將領,還是他祖父賣給別人好大的面子。

否則區區二十多歲的營官,是不可能擔當如此重任的

畢竟而今京營之中老將宿將不知道有多少。都是打出來的,那一個比楊珍差了。

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十六章 經筵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
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十六章 經筵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