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

第一百六十一章王直鎮守南京

王直來了之後,兩人寒暄兩句,忽然靜了下來。

朱祁鎮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王先生,你也知道這天下多事,北京在北,北方大事,朕從來不擔心,唯獨擔心南方,而今魏國公病危,已經不能理事了。朕準備派心腹重臣,坐鎮南京,朕想來想去,此事非卿不可。”

王直是何等聰明之人,有些話是不用說透的。

朱祁鎮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王直自己能不知道嗎?

坐鎮南京,這個差事重要不重要,說起來要比尋常封疆大吏要高上一級。尋常巡撫對應的不過是各部侍郎,于謙就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擔任過河南河北巡撫。

而朱祁鎮新造出來的總督,纔對應尚書級別的官員。

而這樣的總督,而今只有兩個,一個是剛剛撤銷的雲貴總督,一個是剛剛建立起的河道總督。

坐鎮南京一般都是掛南京兵部尚書銜,雖然南京兵部實權不如北京兵部,但也是一個尚書。

只是這個官職對權力中樞的大臣來說,就是形同發配。

根本就是一個政治-鬥爭失敗養老的官職。

王直豈能不知道,他之前那番話,站錯隊了。

但是他並不是後悔。

他並不是怕打仗,而是覺得這樣的局面不應該與瓦刺大戰,朝廷大事,那是一步也錯不得的,如果沒有黃河決口,王直絕對不會與朱祁鎮唱反調的。

而今黃河大工讓朝廷用度緊張之極。

這個時候,再與瓦刺開戰,怎麼看都不是理智的辦法。

和親是不能的,但是卻應該用外交手段,拖住瓦刺,熬過這一兩年,到時候想打就打,不想打就不打,豈不痛快之極。

只是而今他只是嘴脣微微一動,將所有勸諫之語嚥進肚子裡。

王直是看着朱祁鎮長大的,對於當今的心思太是很明白的。

朱祁鎮既然這樣說,就證明這一件事情,已經沒有迴旋餘地了,朱祁鎮給他說,是通知,而不是與他商議。

這是朱祁鎮給他的面子,他現在苦苦勸諫,非但沒有什麼效果,反而將最後一點君臣情分給消磨掉了。

所以,他微微沉默了一會兒,說道:“臣遵旨。”

朱祁鎮心中暗暗鬆了一口氣。

後世見到有些人對貪官污吏說情,說培養一個高級幹部不容易。朱祁鎮定然是嗤之以鼻。但是而今,朱祁鎮才知道這一句話,未必不正確。

可以說,在地方巡撫,布政使一級別,朝廷之中侍郎以上,總計大概有百餘人上下,這些高級官員,對朱祁鎮來說,都不是輕易能拿下的。

原因很簡單,凡是有這個資歷擔任這個職位的,都有最少十年的仕途經歷,有自己的能力,不管是正面的能力,與負面的能力,最起碼的政治能力,是有的。

這些人,並不是殺了之後,就能迅速填補上去的。

最少,你憑什麼認爲,你殺了一個人換上去會更好。

放在內閣,六部尚書這一級別,更是朱祁鎮早就列了名目,每一個朱祁鎮都要細細越多簡歷,有什麼不明白的,還讓錦衣衛去查一查。

因爲這個級別的官員,要資歷,要能力,有政治水平,等等,真不是拉上來一個人就能當的。

至於內閣首輔,更是萬里挑一。

甚至在朱祁鎮心中,王直擔任內閣首輔,其實比周忱合適的。

不管是情分,還是能力,還是資歷。

如果不是現在非常時刻,曹鼐下位,上位的應該是這一位王大鬍子。

對於這樣大臣。

不同的情況,也要不同處置。

如果真是貪污腐敗,道德敗壞,該殺的殺,該辦的辦,朱祁鎮決計不會阻攔的。無他,朱祁鎮對地方或許有一些鞭長莫及。

但是對中樞的掌控還是很力的。

上樑不正下樑歪,朱祁鎮很難想象,內閣首輔帶頭貪污,大明的吏治會成什麼樣子。

朱祁鎮任用的幾個首輔,從楊士奇,楊溥,曹鼐,到周忱,在這上面做得最差的就是周忱。

如果不是而今用得上週忱,朱祁鎮是決計不會讓周忱擔任內閣首輔的。

而僅僅是政治意見衝突,又不是什麼根本的衝突,朱祁鎮也不會下辣手的。就如而今的曹鼐與王直,他們都外放了,雖然連降數級,但是還是大明高級官員,並沒有流放,下獄的。

說不定,與瓦刺之戰後,他們就又回來了。

如果是完全的政治意見衝突,有時候也需要肉體解決。最少現在朱祁鎮與文官集團的矛盾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

至於將來會不會發展到這一步,就不好說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與大臣們建立私人的情誼也是不容易的。

不要以爲光臣子需要聖眷,皇帝就不需要私臣了。

君臣之間,從來是互相鬥爭,互相扶持的。

王直與朱祁鎮的私人情分非尋常人可比,有些事情交給王直去辦,朱祁鎮自然也讓想維持與王直這一點情分。

朱祁鎮見王直答應下來,心中鬆了一口氣,說道:“王先生,先生此去,卻不是讓先生去南京閒着的,朕有很多事情要先生做的。”

王直說道:“陛下請講。”

朱祁鎮說道:“北方大戰,漕運中斷,只能靠海運了,先生坐鎮南京,此事就交給先生了。”

縱然朱祁鎮大力開發北方,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的經濟中心,一直在南方。大戰一起,很多物資都要從南方運輸過來。

如果南方陽奉陰違,可就不好辦了。

所以,這就是朱祁鎮將王直放在南京的原因,現在的坐鎮南京的大臣是王英,不是那一個海運總兵官王英,而是當初出外調查藩王的王英。

他在南京養老。

朱祁鎮對王英並不信任,他相信王英對大明是忠誠的,但是具體到對於瓦刺大戰,卻未必支持了。

而朱祁鎮相信王直即便是不支持現在開戰,但是決計不會在後勤上做手腳。

這就是君臣幾年互相瞭解的結果。

王直了解朱祁鎮,朱祁鎮也很瞭解王直。

王直說道:“請陛下放心,臣在南京一日,南京糧草餉銀,不管是水陸海運,都會運到北京,誤不了朝廷大事。”

朱祁鎮說道:“這一件事情,朕是信得過先生的。還有一件事情先生一併給朕料理了。”

王直心中一動,說道:“陛下所言可是南直隸分省之事?”

朱祁鎮說道:“不錯。我大明雖然有兩京,但是天子只有一個,南京六部統轄南方事務,要北京六部做什麼?而今南京六部都剩下一些養老的大臣,朕早就想動手了。”

王直說道:“陛下,臣以爲而今朝廷大事頻發,當鎮之以靜,不能操之過急。”

朱祁鎮說道:“朕沒有操之過急,而今南直隸各府,隸屬兩巡撫。一是江南巡撫,一是鳳陽巡撫。朕早就一步步的做好了準備。不過先生說的也對。此事自然不能急着做,朕也沒有要先生馬上做的意思。”

朱祁鎮本來要以南京爲中線將南直隸分爲安徽,江蘇兩部分,先設巡撫,變爲政治實體,先有實而後有名。

但是他的計劃出現一點點的變數。

那就是在他劃分安徽省之中,有一個特殊的城市,那就是中都鳳陽,所以分出來的安徽省會,不可能是第二個城市。

畢竟中都在大明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故而安徽巡撫只能叫鳳陽巡撫了。至於江南巡撫,也是如此,本來江南巡撫僅僅是巡撫江南諸府縣,而今將江北淮安,揚州兩府也劃入了。

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
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