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

第一百一十八章西南定策三

“難道沒有一勞永逸之策嗎?”朱祁鎮說道。

朱祁鎮這一問,將下面的人都難倒了。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在西南作戰,都是虧本生意。即便大敗麓川又如何?

麓川核心地域,就是以後世雲南瑞麗爲中心的一塊,大概有幾個縣的地界而已。

如何真正算經濟賬,怎麼算怎麼虧本。

這一點誰都知道。

但是如果那麼容易一勞永逸,不會有這麼多人對西南望而卻步了。

楊士奇說:“陛下英明,臣等愚鈍,不知道有什麼一勞永逸之策。”

朱祁鎮有些失望。

不知道這失望是真的,還是裝出來的。

“陛下,”保定侯此刻已經從激動之中回過神來了。“臣以爲當廢土司,郡縣其地,方能一勞永逸。”

不管他想不想,要不要,他都確定了一件事情,從今天開始,滿朝文武都將他將看做,皇帝的鐵桿了。

作爲鐵桿就有鐵桿的作用。

其實大家都是聰明人。

都明白,土司就好像是土皇帝一般。他們對大明朝廷的忠心不過爾爾。指望他們永遠不弄出事來,根本不可能。

想要一勞永逸的平定西南土地,只有改土歸流。

將土司該爲流官。

大家並非不知道,只是不想說。

因爲太難了。

而今滅一土司,封一土司。這是最簡單便捷的辦法,如果改土歸流的話,恐怕西南烽火不斷了。

今日朝廷以改土歸流爲功,地方官都會爭先改土歸流,恐怕會擊起比麓川之亂,更大的亂子。

“臣以爲萬萬不可。”何文淵說道:“此策一出,恐怕西南亂世蜂起。”

朱祁鎮說道:“那當如何,就讓西南十年二十年大亂一次嗎?”

“這一次,瓦刺沒有動作,如果他日,朝廷與韃子戰於北,他們亂於西南,朝廷兩面用兵,就能支撐的住嗎?”

“臣恐,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王文說道:“陛下一紙聖旨下去,即便是忠於朝廷的土司,爲了保全家業。也要反了。”

朱祁鎮說道:“王先生,視朕如此愚昧之人?”

王文一聽,立即跪倒請罪道:“臣不敢。”

朱祁鎮說道:“現實請起,王大伴。”

王振立即下去將王文攙扶起來。

朱祁鎮說道:“朝廷兩京十三省,朕豈貪土司區區寸土?如果這些土司能夠安心爲朝廷之忠臣,朕自然賞賜有加的,但是他們既然有能力叛亂,就說明,山中也有能養活數萬,數十萬人的土地。”

“朕要這些土司知道,敢背叛大明,就要付出將祖宗基業斷絕於今日的想法。從今往後,但凡有西南土司謀反者,都改土歸流。”

“諸卿以爲如何?”

楊士奇當先起身說道:“陛下聖明。只是麓川大戰在即,此事不能傳到西南,臣以爲當平定麓川之後,再做計較不遲。”

楊士奇最擅長的又是這一計連消帶打。

所謂伴君如伴虎。

楊士奇跟隨了四位皇帝了,早就知道,皇帝這種動物,是萬萬不能與之硬抗的,只能以柔克剛。

楊士奇說的挺對的。

在西南局勢如此的情況之下,如果在將改土歸流的消息傳到看來各地土司的耳朵之中。說不定傳成什麼樣?

惹出亂子就不好辦了。

但是朱祁鎮依然舉覺得楊士奇是想將這一件事情,從大的拖成小的,小的拖得讓滿朝文武都忘記了。

但是他偏偏找不出什麼辦法。還必須說道:“楊首輔,果然老成持重。此事就等平了麓川再論不遲。”

之後朱祁鎮又問了一些,準備時間。

王驥認爲,南方衛所軍隊需要整頓,果然今年冬天能夠到達雲南,就已經不錯了。

朱祁鎮聽了之後,也不得不讓自己習慣,這個時代的戰鬥節奏。

一場大戰打上幾年,是太正常不過了。

朱祁鎮散了朝之後,立即去見太皇太后。將今日的情形一五一十稟報給太皇太后聽。

太皇太后躺在椅子上,手中捏着葡萄,輕輕的塞進嘴裡,說道:“皇帝真決心在西南改土歸流?”

朱祁鎮說道:“回娘娘,孫兒心思已定,並非孫兒有貪圖一點戰功,而是西南亂世此起彼伏,朝廷總不能一直派精兵良將鎮守。而且西南雖然在羣山之中,並非不能耕種,在西南得一畝地,就減少後方千里轉運,如此一來,我朝在西南的力量,就此消彼長。將領總體西南有亂事,也不用讓朝廷出兵了。”

“如此不節省了大大一筆開銷。”

“而且此時孫兒不急,僅僅是開一個頭而已。”

太皇太后說道:“你這樣想,我就放心了。記住事緩則圓,不要想一下子將事情做盡了,太宗皇帝就是想讓兒孫永享太平,纔將天下弄得千瘡百孔的。”

太皇太后似乎老了,就喜歡絮絮叨叨的。

之前朱祁鎮感覺太皇太后目光犀利,一針見血,但是而今卻聽她翻來覆去都是講,凡是寧緩勿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朱祁鎮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心中一動,暗道:“此刻是試探一下太皇太后了。”

“娘娘。”朱祁鎮說道:“前天,英國公世子給朕一封好文章,朕想請太皇太后看看。”

太皇太后說道:“拿來看看。”

朱祁鎮連忙將封建論,遞給了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微微眯着眼睛,對着日光,將奏摺似乎放得遠一些,才能看清楚。只是她越看越皺眉。

不過片刻太皇太后就看完了。太皇太后緩緩的奏摺收了起來,說道:“我聽說,你啓用孟瑛?”

朱祁鎮說道:“正式,這一次平蠻將軍,雲南總兵官就是他。”

“孟瑛是一個能打仗的。但是他是漢王的人。你不擔心嗎?”太皇太后問道。

朱祁鎮說道:“娘娘,這就是陳年舊事了,還提的做什麼?而今老將凋零,薛祿,鄭亨,柳升,等等先後故去,靖難老將,還有幾個?”

“朕也是沒有辦法,再者身爲帝王,當有帝王心胸,齊桓公能用管仲,唐太宗能用魏徵,孫兒又如何不能用保定侯。”

太皇太后笑道:“說的好,我孫兒有氣魄。”說到這裡,太皇太后的臉色忽然沉了下來,說道:“只是爲什麼不放你親叔父一條生路?”

朱祁鎮心中一震,幾乎有一種被太皇太后從上到下全部看穿的感覺,立即跪在地面之上,說道:“娘娘何處此言?”

太皇太后說道:“你以爲我老糊塗了,這一封奏疏,分明就是想讓襄王鎮守麓川,但是麓川是何地?你以爲我不知道,三面都是土司,唯有東面與大理相望,我倒是忘記了,距離大理估計也要好幾個土司的領地嗎?”

“山高林密,瘴氣密佈,襄王去了能活多長時間?你與你爹都是狠心腸,你爹蒸死了自己親叔叔,你想學樣嗎?”

“漢王屢屢與我家爲難,想致我家於死地。你爹所做,雖然有些出格,但是也情有可原。

但是襄王又是哪裡得罪你了?你想出此等計策?難道就是因爲當初的金冊?”

朱祁鎮說道:“孫兒萬萬不敢有此心。孫兒決計不敢做此喪盡天良之事。不敢瞞太皇太后,孫兒是想過襄王鎮守麓川,但也是爲襄王計較長遠。如果襄王不原因,就將二弟封在麓川便是了。”

“孫兒,萬萬不敢有別的心思。”

“真的?”太皇太后有些將信將疑的問道。

朱祁鎮說道:“孫兒,萬萬不敢欺瞞娘娘。”

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十四章 遺詔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六章 新天子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
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十四章 遺詔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六章 新天子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