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

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

朱祁鎮自然不知道,徐有貞已經在想辦法圓自己的面子了。

在將事情交給徐有貞之後,就打發徐有貞走了。

隨即寫下幾道手諭發給內閣,要內閣形成聖旨。然後發下去。主要有禮部侍郎李實出使日本,冊封日本國王。還有因朝鮮到海西海運繁忙,要王英海運總兵官今明兩年常駐朝鮮,並選朝鮮港口,安置山東沿海的衛所,承擔海上防禦的職責。

如是等等。

朱祁鎮寫的意思,只有一兩句話,闡述清楚就行了。內閣本來就是秘書班子出身,整理潤色,那是基本功底。

當然了,如果皇帝的聖旨太過離譜。

內閣首輔就要來求見了。

這兩道聖旨,內閣雖然有些摸不着頭腦,但是徐有貞去見陳循之後,自然明白是什麼怎麼回事了。

大概率不會拒絕的。

陳循也沒有這個底氣。

徐有貞來京城,既然是打着述職的名義,就不可能僅僅見朱祁鎮就完事了。

他有很多事情要做。

朝鮮很多事務都是沒有成例的,有些可以按照大明各省的規矩來辦,有些不能。這就要與六部扯皮了。

在朝鮮建立省級統治機構,這工作想不與六部有摩擦都不行。

故而,徐有貞這一段時間之內,恐怕要與六部內閣的大人物頻頻見面。

朱祁鎮更知道,徐有貞不可能瞞得過陳循,畢竟陳循也是徐有貞的後臺。對此,朱祁鎮很清楚,一個內閣首輔如果沒有幾個地方上的奧援,算什麼事情?

所以雖然說,不能泄露禁中語,要徐有貞不告訴陳循也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政治上的規矩。

朱祁鎮對着錦衣衛指揮使王裕說道:“廣西的事情查清楚了嗎?”

對於任何兵事,朱祁鎮都是極爲慎重的。

不過,總體上來說,朱祁鎮還是對廣西關注不夠。畢竟大明的戰略重心在北。而且廣西西南方向就是越南。

大明已經在越南的西北方向,大動干戈。

襄王在麓川站穩了腳跟之後,雲南的西南方向,就沒有了危險。王驥與曹鼐整頓軍務的時候,有意無意的將幾支兵馬放在元江左右。

而元江就是紅河上游。

談不上咄咄逼人,但也讓安南很是緊張,更不要說朝鮮又滅亡了。

安南豈能不擔心。

如果朝廷再對廣西大舉用兵的話,甚至很可能引起安南的過度反應。

畢竟大明與安南之間的樑子,可是夠深的。皇帝的態度不僅僅百官知道,就是安南來京使臣也知道。

皇帝小時候都咽不下這一口氣,不要說而今皇帝威望日高了。

朱祁鎮也不是不想幹掉安南,只是事有輕重緩急。

而今瓦刺的事情最急,安南就要放一放,放在數年乃至十數年之後再說不遲。廣西作爲臨近安南的省份,這個時候,一靜不如一動。

也是理所當然了。

所以,廣西在朱祁鎮心中的戰略等級靠後,朱祁鎮一直都不關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只是之前韓雍與柳溥之間的相爭,卻讓朱祁鎮不得不努力思索,什麼令兩人意見反差如此之大。

兩個人其實都是有能力的人。

韓雍就不用說了,在江西巡撫任上賑災成績驚人。自然不是什麼糊塗人?而柳溥或許不是什麼名將。但是鎮守廣西多年,大多數時間也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他能作爲而今靖難勳貴集團的首領。也是有兩把刷子的。

故而下令錦衣衛調查大藤峽之亂的背後到底有什麼隱情。

而在兩個月之後,一份不夠太詳細,但是基本能說明問題的報告出來了。

“已經查明舊檔,各種情報彙總,都在這裡了。”王裕猛地咳嗽兩下,有幾分氣息奄奄的感覺,說道:“臣已經下令給廣西錦衣衛千戶,調動精幹力量,潛入大藤峽之中,查明賊子內情。”

隨即將手中一疊文書雙手捧上。

朱祁鎮說道:“你且坐吧。讓朕看看。”

朱祁鎮接過文書,手上微微一沉,心中也微微一沉。就知道他小看了其中內情。

無他,這些文書大抵有一兩寸厚。宮中所有文檔都是用標準的館閣體來寫,即便字體很小,也比後世五號字體大上一倍有餘。再加上宮中用紙,自然是極好的。但也比後世的紙張微微厚上一點,畢竟後面毛筆用墨比較多。

但是即便如此,這一兩寸厚的文檔,也少說有十幾萬字,乃至於更多了。

如果大藤峽的問題,僅僅是一些少數民族百姓,不服王化,常居在山中,時不時下山劫掠。

朱祁鎮就不會看到這些長篇大論了。

而且,聽王裕所言,也就是這很多都是舊檔,也就是錦衣衛早就查明瞭,感覺不對,只是朱祁鎮不重視而已,所以沒有呈到朱祁鎮的案頭之上。

朱祁鎮翻開細細看了起來。

這裡面有相當一部分,是整理從太祖以來關於廣西大藤峽的事情。朱祁鎮可以看出來,第一次所謂廣西瑤亂,乃是洪武八年。

而且並不是一次,洪武八年,洪武十四年,洪武十八年,有三次作亂。還有太祖皇帝對這一件事情批示。

大體上示之以寬。不爲深山老林之中的瑤族百姓,而勞師遠征。只要上下安堵,各守其界也就行了。

這個思想,也就從大明開國到朱祁鎮現在,一直秉行的的思想。

只是,爲什麼大藤峽的亂子,越來越大了。

甚至到了能夠攻克縣城的地步?

朱祁鎮細細翻閱一遍,看了好一陣子才明白。

時過境遷,太祖皇帝之法已經不能用於今日了。大藤峽已經不僅僅是大藤峽的問題了。而是很多問題糾纏在一起了。

形成了一個極其複雜的局面。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心中也猶豫起來了。

再次想起韓雍與柳溥各自的意見,朱祁鎮也不知道誰對誰錯了。

廣西局面是夠複雜了,更何況還要關係北征大計。這事情就更加複雜了。

朱祁鎮心中一個念頭冒了出來,暗道:“如此情況,廣西非出大事不可。”

朱祁鎮理解之中的大藤峽問題,乃是洪武年間的大藤峽問題,就是山民與編戶齊民的百姓之間的問題。

但而今卻不一樣了。

首先,交通問題。

大藤峽在什麼地步?

狹義的大藤峽乃是潯州西北的一段河道。這一條河在上游稱柳江,中游稱黔江,下游稱潯江。

匯入西江之中。

而大藤峽就是指黔江中一百六十里的河道。

這一段河道在崇山峻嶺之中,蜿蜒曲折。中間更是有一根大藤,大如鬥,兩岸百姓可以通過大藤來往。

故而稱之爲大藤峽。

相比大家也能看出來了,能在大藤之上來往的,決計不是漢人百姓。

這條河,正是廣西東部到廣西西部的交通要道。更加要命的是,這還關係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食鹽問題。

大明的廣西其實並不沿海。

所以廣西要吃廣東鹽。

大明在鹽法改革,推行曬鹽法之後,鹽業大興。但是在廣西還是一個缺鹽的地方。比廣西百姓更缺鹽的人,就是居住在山中的山民。

畢竟人沒有鹽是不能活的。

而這一段江面上來往的都是運鹽的船隻,這些山民會怎麼做?也就很清楚了。

有人大概會說他們爲什麼不買鹽?

這些在山民,或者說瑤族,如果能有錢賣鹽,他們也合法的身份去賣鹽,他們在政府眼中是黑戶,是賊寇。

而鹽業關係很大,鹽道不通,廣西各地土司都受不了了。

這由引發出另外的問題。

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十六章 海漕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
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十六章 海漕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