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

第七十一章大朝會

朱祁鎮與孫氏說了一陣子話,王振在身邊低聲說道:“小爺,時辰到了。”

朱祁鎮說道:“母后,孩兒去了。”

孫氏目送朱祁鎮離開。

就在太陽升起的那一瞬間,陽光照射在大地之上,並沒有多少暖意,只有清寒之意,朱祁鎮也感受到刺骨的冷意。

縱然他身穿着厚厚的棉襖,依然擋不住這冷意。

鼓樂齊鳴,各種朱祁鎮說出上名字的樂器都奏響了,這都是宮廷雅樂。節奏緩慢悠揚,但是卻給人莊嚴肅穆的感覺。

朱祁鎮在無數侍衛的簇擁着來到的乾清宮正殿。

乾清宮正殿已經大變摸樣了。

二十四把黃旗,上面有各式各樣的圖案,大多都是山海經上面的各種圖案。這些奇珍異獸,在旗幟之上,隨着風吹而上下浮動。

本來,朱祁鎮應該在奉天殿之中舉行的,但是三大殿被焚燒之後,還沒有修建,只能臨時放在乾清宮之中。

朱祁鎮沿着紫禁城的中軸線,乘車從正門進入乾清宮。

朱祁鎮一路上,發現以中軸線分開,文武官員分立兩側,見了朱祁鎮路過,紛紛下跪行禮。

朱祁鎮看見的有些熟悉的,有些不熟悉的面孔。

朱祁鎮在乾清宮門前的御座坐定之後。

大朝會就開始了。

首先來朝的,是越王。

在洪武時,藩王也有來參加大朝會,只是後來,就全面免了。越王與朱祁鈺是兩個在北京城的親王。

只是朱祁鈺還太小了。

太皇太后做主,免了朱祁鈺參加。

所以越王就是第一個。

越王在朱祁鎮的御案之前行禮,然後三呼萬歲。

朱祁鎮再撫慰幾句,說道:“叔王辛苦。”不過,在朱祁鎮看來,越王也真是辛苦了。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

而今總體上來說,大明朝沒有什麼大戰,九邊一點點小摩擦,不過是小問題而已。但是各種祭祀,卻是免不了的。

皇帝不能親臨,自然要親貴代行之。

而代行最多的,就是越王了。

而越王的身體本來就不是太好的。很多事情的確讓越王的身體,有更加不好的跡象。

朱祁鎮看越王臉色不好。私下吩咐王振,派御醫常駐越王府上。

越王之後,就是各家勳貴了。

大明後期雖然是文貴武賤,但是在大明體制建設上,卻是武在文上,所以這樣大朝會的排序之上,很明顯就是勳貴在文官之前。

爲首的自然是張輔了。

除卻張輔之外,還有成國公朱勇,定國公徐景昌。

朱祁鎮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徐景昌身上。

只是見了徐景昌卻有些失望。

因爲很簡單,徐景昌老了。

朱祁鎮知道定國公一脈想挑選人才,就要從下一輩裡面選了。只是大明勳貴從來是一代不如一代的。

徐景昌估計也比不上他老爹徐增壽。

而今即便是徐增壽,這個國公雖然是他用命換來的,但是徐增壽本身也不會打仗。

至於大明還有兩個國公,一個是魏國公,一個黔國公。不過一個在南京,一個在雲南,都沒有到。

隨即下面各式勳貴。

大多都是靖難功臣。

朱祁鎮每一個人都細細觀看,其中也有一些老將,但是精神很好,一副廉頗雖老,尚能上陣的樣子。

但是更多卻是,年輕一輩。甚至還有幾個一看都沒有成年的。

卻也沒有辦法。

父輩都去了,爵位傳到他們的身上,他們自然有資格上大朝會。

朱祁鎮暗道:“青黃不接。”

之前,朱祁鎮知道大明將領有青黃不接的苗頭,但是從紙面上看來,卻是淺薄的,今日真正看了一下大明勳貴的陣容。

真打的都老了。

看上還能上陣,但是能夠打幾年?朱祁鎮心中越發憂慮。不過,總體來說大明勳貴的將領,還是能鎮得住場子的。

一些五軍都督府的軍官,雖然身上沒有爵位,但是看來還是有精氣神的。

當然了,朱祁鎮能看到的也僅僅是這些?

有時候能不能打,當面是看不出來的,但是有些人在皇帝面前,就已經戰戰兢兢,看上去十分緊張,指望他們在千軍萬馬之中,鎮定自若,卻是不能的。

有幾個表現好的武官,朱祁鎮就命王振一一記下來,回去之後,再細細翻看他們的履歷。

隨即就是文官。文官就多了。

京中各級衙門,七品官以上的,都有資格來朝見。

朱祁鎮見了前面的文官大佬,如三楊,胡濙,王驥,等等大臣之後,後面的侍郎主事都是一批一批的見了。

之前,朱祁鎮看武將的時候,還費些心思,但是看着文官,卻變成認認真真走流程了。

忽然身邊的太監喊道:“順天知府于謙。”

一個三十多歲的大臣,上前行禮,三呼萬歲。

朱祁鎮頓時打起精神來,看着于謙。

于謙看上去很是嚴肅,樣子有些清瘦,三絡長鬚,帶着幾分南人長相。朱祁鎮問道:“你就是于謙。”

“回陛下。”于謙說話也是一板一眼的說道:“正是。”

朱祁鎮有些話想問于謙,但是卻知道這個時候不是說話的時候。

可以說接見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規定好的。從親王,勳貴,文官,使臣,過一遍,正好是中午,那時候是大宴儀。

即便是朱祁鎮也能耽誤太多時間。

耽誤時間長了,後面的事情就不好辦了。

朱祁鎮說道:“於卿賑災有功,賞賜寶劍一把。”隨即朱祁鎮將自己配的一柄劍,解下來,遞給王振。

王振大吃一驚,卻不知道這區區于謙在皇帝這裡有這麼大的分量。雖然心中滿心不解,但是也不敢怠慢。

雙手接過長劍。

倒退的下來,雙手呈給於謙,說道:“於大人,莫辜負了陛下的好意。”

于謙也大吃一驚,微微一愣。立即雙手接過,隨即放在一邊,大禮參見,說道:“臣謝陛下隆恩。”

隨即有太監喊下一位官員的名字。

于謙又雙手捧起長劍,一步步的退了下來。

而下一名官員也上來了。

一時間,這于謙這名字哄傳天下。成爲天下的焦點。

朱祁鎮與臣下的每一句對話,都有十幾個大嗓門的太監,高聲喊出來,讓在乾清宮門前廣場之上所有人都聽得見。

這于謙異軍突起之事,自然被人聽在耳朵之中。

一時間,所有人都暗地交頭接耳,探聽於謙的底細。

于謙之前雖然貴爲一省巡撫,但是在官場之上的名字,還沒有到所有人都知道的地步。以至於維持紀律的御史,頻頻出列,纔將這交頭接耳的聲勢按了下來。

于謙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所過之處,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於謙手中的御劍之上,各式官員見了于謙,紛紛行禮後退。

而於謙在順天府的手下,也一個個俯首帖耳,對於謙的態度也完全不一樣了。

于謙將這一切看在心中,面上不動聲色,看上去安之若素,但是心中卻感動莫名。

看着手上長劍。

是很明顯的御劍,不是皇帝打造了用來賞賜人的長劍。上面的游龍浮雕隨着陽光在劍鞘之上不住的遊動。

就好像是活着一樣。劍柄之上卻有兩個字:“正心。”

這柄劍乃是朱祁鎮自用的,朱祁鎮又用不着上陣,配着劍,唯一的用處,大抵是用來自刎。所以朱祁鎮刻上正心兩字。

也是朱祁鎮說賞賜的時候,之前沒有準備,這纔將這一柄劍送出去了。

于謙卻不知道這些,他卻知道,而今全天下人都覺得於謙是得當今殊遇,想不以死報之,都不行了。

就連於謙自己也這樣想。

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十章 少府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十六章 海漕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
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十章 少府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十六章 海漕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