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

第一百一十八章太醫學院

朱祁鎮所言,到底有幾分真有幾分假,連朱祁鎮都不知道。

朱祁鎮這番話,倒是有幾分本心,想來是真。但是朱祁鎮做僞慣了。凡是一言一行,必不空行。

就好像而今朱祁鎮所言,其實是爲了引起下面的話。

故而其中也有假的成分。

“陛下仁心,小老兒慚愧之極。”樓元說道。

朱祁鎮說道:“先生,不用如此。只是太醫院的現狀,朕很不滿意,臣千里迢迢的將先生請到北京來,是對先生有所希冀的。”

算算時間,樓元屢新,也有小半年時間了。

去年寧波瘟疫,一直蔓延到了入冬,在瘟疫結束之後,朱祁鎮就立即召集樓元進入朝廷擔任太醫院令。

正如朱祁鎮所言,他對太醫院有很多不滿。

樓元微微一愣,說道:“臣辜負陛下所託,只是陛下對太醫院有何不滿,只需交代給臣,臣一定會辦的。”

朱祁鎮說道:“寧波瘟疫,當時朕想抽調太醫去寧波,但是京中太醫衙門三百多人,分佈京營已經各衙門。一時間居然抽調不了多少人?”

“今日幸有先生之功,況卿之德,寧波纔算是熬過一年,只是再有此事,當如何?讓朕無能無力嗎?且今年與瓦刺交兵,死者多半是傷病不治。幾十萬京營,每萬人之中,有一個太醫嗎?再與前線大戰,難道讓朕眼睜睜的看着大明將士,缺醫少藥而死?”

“故而太醫院必須擴大,太醫院培養出來的醫士必須多。”

樓元一聽,眉頭緊鎖,說道:“陛下之意,臣已經知道了。只是此事,當從長計議。非是老臣推搪,實在是醫者關乎百姓性命。臣從小習字就是用得醫書,從沖齡就開始背醫書,十二三歲,爲父親的藥童。之後轉折受教於諸位先生,到了二十七八歲,纔敢獨立開方用藥,多年曆練方有今日。”

“太醫院中培養醫士之中,其中有很多弊端,即便是臣一一改正了,也不可能培養出大量醫士的。”

朱祁鎮對這一點,也是半知半解。

太醫院有培養太醫的機構,也就是說,太醫院不僅僅是皇帝御醫機構,還是一個醫學教學機構。

但是在朱祁鎮看來,太醫院已經嚴重的官僚化了。

正因爲如此,朱祁鎮非要將太醫院清理一遍,然後請樓元過來才整頓太醫院。

一事,苟不得其人。朱祁鎮寧可先擱淺。

只是樓元所言的困難,朱祁鎮也是有所瞭解。即便放在後世,醫學生的學期也是最長的。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朕急需的是,外傷科。想來基本的外傷處理,是不需要十年八年學習,如果太醫不夠用,朕想從民間徵召名醫如何?”

樓元說道:“陛下有所不知,民間名醫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甚至可以說,大明名醫大多都在兩京之中。百姓缺醫少藥的地步,更勝軍中,軍中好歹有軍醫這個名頭,但是百姓得病之後,只有等死。”

“而且即便民間有名醫,也未必願意被徵召。”

朱祁鎮說道:“這是爲何?”

樓元欲言又止,最後說道:“臣不敢說。”

朱祁鎮是何等聰明的人,他沒有說出口,但是他心中已經猜到了七七八八了。心中微微一嘆,也就明白了,爲什麼民間的名醫不願意上京當御醫了。

很簡單。

只要能稱得上名醫,在地方上肯定是中上流人家。

畢竟不管什麼時候,人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即便是地方的土豪,也不會輕易得罪醫生,古代的名醫可比現在的意思地位高多了。

談不上呼風喚雨,但是也決計是很舒服的。

但是當太醫就是一個好主意嗎?

即便太醫是官身,有些權力,但是不到京師,不知道自己官小,京中有多少大大小小的文官武將。太醫區區一個雜流官,算得了什麼?

更不要說給貴人治病,更是風險非常。說不得就被賜死了。政治風險太大了。

而且太醫的俸祿,能比得上他們在地方行醫所獲嗎?卻是未必了。

朱祁鎮沉吟一番,強人所難,總是不好的。

朱祁鎮說道:“這樣吧,太醫院下面培養醫士規模擴大,在今後三年之內,一定要培養出一千刀傷科學生。軍前聽用。”

“至於徵召名醫,都以加待詔官。每一個待詔官,朕都有額外賞賜。又內庫支用。”

大明朝廷的慣例。

官職疊加僅僅按照最高那一個官銜發俸祿。除非有皇帝的恩典,才能食雙俸,乃至於三俸的。

而朱祁鎮言下之意,凡是加待詔官。都能從內庫多領一分俸祿。

同時,也將給其他待詔官增加了俸祿。

朱祁鎮在位幾年,將父親留下的書畫待詔全部給遣散,最近加封待詔官的,都是各方面的專業人士,不管是水利,工匠,航海人士。

朱祁鎮也都順便給加薪了。

反正大明朝廷俸祿,在總體上是偏低的。從今天開始,今後十幾年,朱祁鎮都會陸陸續續給下面官員加薪。

但是萬萬不能一次將好處給用盡了。

毛驢將胡蘿蔔給吃乾淨了。還會賣力拉磨嗎?

樓元聽了,眉頭緊皺,但是聽朱祁鎮說話,斬釘截鐵,想來再也沒有緩和的餘地,不敢多說話了,說道:“臣明白,定當竭力而爲。”

朱祁鎮心中暗道:“大本堂,武學,水利學院,而今再加上醫學院,等幾十年後,這些學院開支散葉,大量受過專業教育的人,會不會想政治地位嗎?”

“他們是不會甘心的。”

“春天種下種子,秋天就能收穫。”

“只是一個人的春秋,卻比年輪要長多了。”

這一件事情安排好了。

朱祁鎮就忙着將大明的決策中心,從紫禁城改到了團城。

團城建築面積,比不上紫禁城。但是朱祁鎮搬過來的人數也不多,不過是一年三口,加上隨從人馬。

團城雖然小了一點,但也夠用了。

只是朱祁鎮有些勞累了。

他每天還是要在紫禁城之中上朝。在文華殿與武英殿處理完大半公事,才能回到團城,如此與錢皇后與兒子的關係好上多了。

只是如此一來,外廷的言官有些不滿。上奏請陛下還宮。

朱祁鎮自然是留中不發。

而今的朱祁鎮已經有這種擱置朝廷之中某些異見的權威了。

同時他也做了一件事情,調查宮中關於汞的用度,這才發現,在很多金銀銅的鎏金技術上,都要用到汞。

朱祁鎮簡直是不知所謂。

畢竟黃金多用金銀器,可以說在任何一個宮殿之中,甚至傢俱,還有一些小物件。更是無處不在的鎏金技術運用。

朱祁鎮心中頓時一顫,他知道水銀這東西,極容易揮發,而水銀蒸汽的環境之中。對身體自然是有極大的損害。

朱祁鎮想了想下令道:“今日國家用度緊張,宮中罷一切金銀用度,不用鎏金鍍金,都用木器。瓷器。”

“爲天下之表率。”

至於故宮之中的紅牆,朱祁鎮也要想辦法,給弄掉,總之,他這一輩子,決計不允許他生活環境之中,有與水銀有關係的東西。

這一道命令下來,滿朝文武都有稱讚之心。畢竟不管怎麼說,勤儉節約都是美德。

皇帝這一道命令,可以說剩下不少錢財。

只是朱祁鎮沒有過什麼安穩日子,很快另外一件棘手的事情,就出現在朱祁鎮的面前。說起來,不是別的,就是也先的使臣再次來朝了。

只是這一次與之前不大一樣。

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四章 遺詔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二十章 出京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
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四章 遺詔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二十章 出京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