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

第一百一十八章石亨的心思

不是別的,就是楊洪與石亨之間,資歷,戰績,性格,人品,各有所長。或許楊洪能顧全大局,但是石亨是那種能顧全大局的人嗎?

特別是在興凱湖之戰後,石亨的驕橫一日盛過一日。堪稱驕兵悍將。

他一直與楊洪並稱,而今對楊洪在他之上,卻是不服氣的很。

朱祁鎮倒是想過孟瑛出面主持大局。

但是孟瑛畢竟老了。

七八十歲的人了,行軍打仗從來是苦差事。

朱祁鎮也能將幾十萬人的生命託付在孟瑛生不生病之上,如果他病死軍中,豈不是將幾十萬大軍懸危域外。

不得已纔有如此的折中,否則楊洪的任命就應該與徐達,丘福,朱勇一樣,乃是徵虜大將軍。

只是石亨不知道大局爲重,但是楊洪知道。

石亨不知道輕重,尾巴翹起來了,但是楊洪卻是對洪武年間的舊事明白的很。當年多少名臣猛將,太祖所殺就殺,當今陛下固然比不上太祖,但是楊洪也不覺得,自己能比得上那些開國名將。

故而,他十分本分。

也算是家學淵源了。當今的楊家也是在生死之間走了一圈。楊洪當年還小,但是這種情況卻是永遠也忘記不了的。

楊洪爲了能讓北伐順利進行下去,他親自去宴請石亨,當時石亨雖然不情願,但是還表示面子上的和睦。

而今石亨徹底撕破這一張臉,簡直沒有將楊洪放在眼裡。

楊洪也不在乎石亨有沒有將自己放在眼裡,但是楊洪擔心的是國家大計,石亨追得這麼快,一旦前後脫節,倒是一場大敗,喪師數萬,楊洪該如何想北京交代。

一想到這裡,楊洪面目猙獰,重重一拳砸在案几之上。只砸得雙手鮮血直流,卻渾然不覺,他心中所想的,就是如何善後。

此刻的石亨,已經距離楊洪千里之外。

石亨數萬騎兵來到這裡要比,楊洪更早數日,線索更多一些,石亨確定了瓦刺向西北撤退,自然一路追趕。馬不停蹄。

一口氣追了數日。

此刻來到了忽蘭忽失溫。

這裡就是太宗皇帝當初與瓦刺大戰的地方。

恍惚之間,已經近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而在如今,大明的軍隊再次來到了這裡。

石亨而今有些驕狂,但是對太宗皇帝卻是佩服的很,故而在安營紮寨的空檔之上,就來古戰場之上勘察。

當然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也不剩下什麼痕跡了。

但是金凡察跟隨在後面,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石亨說道:“老金啊,你我都是多年交情了,有些話,想說就說吧。”

金凡察帶着海西騎兵從石亨出征,也是石亨軍中的重將之一,而且金凡察在的大明體系之中爬升之路,與石亨有很多重合。

而且金凡察雖然竭力表現出自己是一個漢人。但是在勳貴之中,對金凡察的排斥還是能看得見的。

這也是必然的事情,不管什麼時候,融入一個國家,很多時候都需要幾代人。

即便是金董山也比金凡察更能在軍中混的開,畢竟他是武學出身,而今武學還沒有形成一個大派系,但是在軍中已經有相當的影響力了。

金凡察爲了混得開,自然只能投入石亨的麾下了。

也只有石亨接納他。

至於如果上面沒有人,會有什麼下場,就不用說了。故而金凡察一直是石亨的忠實部衆,只是而今石亨的舉動,讓金凡察心中也有一些憂慮。他壯了壯膽子說道:“國公,我們這樣做,豈不是大大得罪了楊國公?即便是滕國公也不會高興的。”

石亨冷笑一聲,說道:“孟老兒,年事已高,膽魄皆無,楊洪不過是守戶之犬,何足論大事,而今瓦刺雖然退,但是猶有一戰之心,我大舉來追,瓦刺必定回軍大戰,到時候大破瓦刺,足以一戰定漠北。”

“否則,這一次又一次的在漠北捉迷藏,纔是空耗國力。於天下無益。”

石亨雖然口中說的頭頭是道,但是石亨心中卻也有自己的算盤。

石亨是以戰功一步步的走到而今的。

所以,他是最渴望打勝仗的。

特別是這一次被楊洪壓在下面,石亨是咽不下這一口氣,他覺得論戰功,論打仗,楊洪那一樣比得了他石亨。

偏偏朝中全部是一羣聾子瞎子,不辨是非對錯,反而讓他石亨居於楊洪之下。

他固然要一場勝仗,繼續耀武揚威,同時也要讓天下人看看,他石亨在楊洪之上。

天下人不應該稱爲楊石,而是石楊。

甚至他對朱祁鎮也不是沒有感覺的,他心中暗暗覺得當今陛下,謹小慎微。沒有魄力,如果他在皇帝的位置上,早就盡發大兵,澄清漠北。而不是而今搞什麼步步爲營。

而且在小事上,管的也太寬了。

將領只要能打仗,還有什麼不好的,又搞這個搞那個的,根本就是多事。

當然了,這樣的話石亨是萬萬不敢說出口來的。

金凡察說道:“將軍所言極是。”他心中未必是這樣想的,但是此刻他要這樣順着說上一句,繼續說道:“瓦刺即便屢敗,而今能動用的精騎,也有十萬之衆。兩倍於我,如果瓦刺大舉反撲,末將擔心?”

石亨冷笑一聲說道:“你擔心什麼?可是糧草不足?”

金凡察搖搖頭說道:“不是。朝廷準備的乾糧足夠了。”

爲了大軍出征,軍中備了不少乾糧,而石亨因爲都是騎兵,更是多了。

他帶的乾糧分爲兩種,一種是乾糧,就是炒麪,肉乾,烙餅等,還有就是蒙古人常用的,就是活着的牲口。

大概有萬餘頭,還有不少馱馬。

如此一來,既能跟得上大隊人馬,又能作爲大軍的糧食食用。這都計算過,估計在草原之上堅持兩三個月差不多。

而楊洪與郭登那邊的糧食因爲有輜重營,帶的比石亨更多一點。

石亨又問道:“可是甲冑不堅?”

金凡察說道:“不是,朝廷發下來的甲冑,我生平僅見。足夠精良。”

在之前數戰,越發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重甲騎兵固然有用,但是在戰場之上的作用越來越小,形同雞肋一般。

但是如果騎兵作戰的上,沒有甲冑,朱祁鎮又覺得不對。

故而大批兩裝備鎖子甲,當然了,並非西方那中全部用鐵環編製成的,而是鋼板皮革保護重要位置,而其他地方都由鎖子甲填補。

這最重要的是輕便,雖然防禦力比重甲差了不少,但是重量上也輕了不少,騎兵用這種甲冑,也不至於只能馬匹無法承受。

更重要的是恐怖的備甲數量。

從正統十四年到而今,少府最少生產了十五萬領。

這個數字,或許在後世是某一個小廠一個月的產量。但是在這個時候,是相當了不起了。可以說遵化鐵廠對外賣鐵料的利潤,幾乎都投入軍備之中了。

而今這十幾萬明軍,着甲率是遠遠超過瓦刺的,而瓦刺甲冑更是什麼時代都用,比起而今明軍的甲冑,更是差了一籌。

石亨又問道:“可是火器不堪用。”

少府在兵器上的最大改革,還不是在冷兵器上,更多是在火器之上。不管京營的,還是邊軍的,大部分火銃小炮都換裝了。

這也是爲什麼朱祁鎮總是覺得錢不夠用的原因。

別的不說了。一些能在馬匹上使用的火銃更是裝備在騎兵之中,下面人反應相當好用。要比之前所用的三眼火銃,要好用上不少。

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十章 出京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
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十章 出京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