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

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

大明京城之中,重慶公主下嫁的消息,在暗地裡無聲的傳遞。

而此刻王英已經提兵到了日本。

此刻的足利義政已經在尾張國了。

提起尾張,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尾張大魔王,只是可惜而今尾張大魔王,還沒有出生,甚至織田家還沒有從斯波家的統治下脫離出來,成爲獨立的大名。

而尾張這一帶都是斯波家的領地。

當然此刻是也不是。

卻是因爲足利義政帶着從京都敗下來的殘兵敗卒,以及支持他的山名家,斯波家,等殘兵敗卒,大概有三四萬之多。

面對這樣的軍隊,斯波家本來對地方的控制權,就不能保證了。

當然了,足利義政對斯波家還表現了足夠的尊重。

但是足利義政也知道,如果他不能迅速的反敗爲勝,那麼他麾下人擁戴的他,並不會長久。

因爲京都纔是日本的中心所在。

將軍只有在京都,纔會被當爲將軍,而不在京都的將軍,不會被尊重的。

而今足利義政心中滿是後悔。

其實歷史上的應仁之亂,雖然嚴重的打擊了幕府權威,日本歷史學家直接將應仁之亂,劃爲日本戰國時代的開始。

但是引起這一起的足利義政並沒有太大的損失,在應仁之亂之後,還繼續當將軍,甚至成功的流放了自己的弟弟,並將將軍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足利義尚。

當然,屬於將軍的權力,還有多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但是在這個歷史之中。

大明與足利義政的合作,給足利義政帶來更多的好處,最少在財政之上有更多的收入。足利義政的實力大增,就想在政治上更有作爲,想用更決然的態度了完成自己的想法。

於是,反而讓細川勝元與足利義政之間,再也沒有一絲緩和的餘地。

以至於細川勝元將足利義政逐出了京都,甚至大有趕盡殺絕之態。

足利義政不得不聯合細川勝元的敵人,哪怕曾經是自己的敵人。來對抗細川勝元,分別是山名家,斯波家,畠山家,等數家大名,還有不少小大名。

其中山名家與細川家是老對手了,雙方不只是一點矛盾。而斯波家更是與細川家是老對手,簡單的說吧,在十幾年前,也就是在大明宣德年間的時候,足利家首席家老,是斯波家,之後卻變成了細川家。

這其中恩怨就足夠寫上數章了。

畠山家其實是這一次大戰的引線,這一切都要說起數年之前畠山家內亂,山名家與細川家分別支持一家。

其實剛剛開始的時候足利義政是反對而今的畠山家家主畠山義就。

只是直接鎮壓畠山義就的是細川勝元,其實當初也可以說是幕府一致意見,不過足利義政的弟弟足利義視,在其中更是起了積極的作爲,似乎想要通過戰場確立自己的地位,以至於讓哥哥不敢輕易動搖。

這一切的一切,都導致於了足利義政改弦易轍支持畠山義就。

雙方在京都鏖戰三月之餘。

雙方動員了十七萬餘與十一萬餘大軍。

當然了,雙方動員這十幾萬大軍,但是真正能交手的,不超過十萬,畢竟還有在軍隊控制地方。所以在京都之戰中,雙方投入的軍隊總數大概有十幾萬人上下。

細川勝元老謀深算,終於戰勝了足利義政,導致於足利義勝退出京都。

甚至而今已經傳出來,細川勝元扶持足利義視成爲幕府將軍。

足利義政此刻反思,其實,真正讓他失敗的的原因之一,就是與大明的關係。

足利幕府與大明貿易,賺了不少錢。但是對各地大名來說,且不說佐渡島上的金銀,單單是大明貨物大量涌入。

足利義政倒是從中間撈取了足夠的好處。但是大名百姓,就有足夠的好處?

雖然大明而今的工業產值,還比不上一個工業國家,但是日本的體量並不大,能用來貿易的不過,金銀銅都貴重金屬而已。

而此刻的日本採礦業還不夠發達,面對這樣的局面,持續性的銀根外流,讓日本金銀比已經逐漸與大明的金銀比靠攏了。

要知道,大明的金銀比官方定價在一比十,一兩金子可以換十兩白銀,但是日本金銀比最多的時候,在一比四。

如此大的的經濟波動。

對於日本底層百姓,與各家大名,從來是不能承受的。

當然了,讓日本人對此進行精確的分析,卻是不能的,但是並不妨礙他們將這一切都歸納爲明人的錯。

所以日本的反明情緒一波接着一波。

而京都之戰的勝負,其實也是反明情緒的一種反應。

只是足利義政的種種判斷,而今不過是馬後炮。

他已經騎虎難下了。

唯一能靠得住的就是大明的軍隊。

他剩下的數萬軍隊,都是敗軍之將,只有逃得足夠遠,才能擺脫細川家的追擊。想要反攻京都,卻是想都不要想了。

只有大明軍隊能鬆他重回將軍的寶座。

足利義政站在港口之前,腳上踩着木屐,有些等不及的來回踱步。問身邊的伊勢貞親道:“怎麼還不來?”

伊勢貞親說道:“上國航海伯王將軍,已經說過了,大概就是這個時間到。”

伊勢貞親作爲足利義政的代表,去長崎與王英交涉。

可以說,雖然大明還沒有正式介入日本內戰,但是朱祁鎮劃出的幾個小目標已經達成一個,那就是完成對長崎的控制。

歷史上的長崎成爲著名的港口,還是在明中後期,而今的長崎還是小地方,不過因爲日本與大明貿易指點港口。

正在迅速的繁華起來。

王英直接將長崎作爲明軍進入日本的集結點,從朝鮮抽調一兩個衛所,直接控制了長崎的附近,並且王英下令,在長崎附近選擇一個地方建設城池。

日本的建築水平也算是有的,但是日本眼中的城,與大明眼中的城,從來不是一個概念。而且王英也知道,這個長崎城很可能是郕王殿下的駐地。

自然分外用心。

想來未來的長崎城或許不能超過京都,但也絕對是九州第一雄城。其中的意味,已經昭然若揭了。

只是當時交涉的伊勢貞親也只能當做看不見,還要出面安撫當地日本人,這些人都是幕府直屬,否則足利義政也不可能控制中日貿易,並從中獲得大量利益。

讓這些日本人老老實實的爲大明效力。

王英這與伊勢貞親約定路線與時間。

王英的計劃就是先與足利義政匯合。

然後再參戰。

無他。

雖然王英有足夠的信心勝利,但是他對日本內部不能說兩眼一摸黑,但是瞭解太少,雖然錦衣衛在日本有探子。

但是錦衣衛的經費是有限的,有限幾個探子能讓王英對日本整體情況有一個瞭解就不錯了。

想要讓他們提供足夠讓王英決策的情報,還是太難了。

而且王英也沒有想爲日本人火中取栗的想法。

日本炮灰不用白不用。

自然是先匯合在作戰。

於是就確定了從長崎北上,通過下關水道,通過豐後水道,繞過四國島,直接到了清州。

只是這樣長的水道,總是有一點小小的誤差。所以導致於了王英船隊來遲一會兒。

不過,王英並沒有遲到多長時間。

不知道誰說了一句道:“來了。”

無數日本人墊着腳尖向東南方向看過去,卻見海天一線之處,有一點點黑點冒了出來,很快這些黑點就擴散開來。

不是大明的船隻又是什麼?

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七十章 諸子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
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七十章 諸子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