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

第七十一章朱見治

在這個時代,拉薩絕對是一個苦地方。而且大明在拉薩的統治,必須依賴佛教。今後朱見沛畢竟作爲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出現。

朱見沛接受過的教育,之前從來沒有說過佛經,但是今後就要成爲朱見沛的信仰,如果朱見沛能真正信奉佛教還好,否則就是精神肉體的雙重摺磨。

朱見沛其實對這個結果並不是太吃驚的。在朱祁鎮的後宮之中,皇后與莊妃可以說是雙雄並立,其他的妃子都是渣渣。

必須謹小慎微做人才行。

這纔是爲什麼,庶三子過繼給郕王,庶四子去了拉薩。

母親的地位直接關係到了子嗣的地位。

所以交趾是一個好地方,這個好地方決計不可能不給嫡子,而給庶子的。

朱見沛說道:“父皇放心,兒臣去了拉薩,定然將西藏百萬之衆,成爲大明最忠實的子民。”

朱祁鎮說道:“你想要什麼,你說吧,只要我能做到的,都答應你。”

幾個孩子之中,老四犧牲最大,朱祁鎮此言一出,就是給了朱見沛隨意提條件的機會。要知道這個機會難得之極。

朱見沛說道:“父皇,兒臣一去西藏,恐怕再也不能回來了,兒臣擔心母妃?”

朱祁鎮說道:“來人封王美人爲淑妃。一應待遇與莊妃看齊。”

懷恩立即說道:“是。”

朱祁鎮問道:“還有嗎?”

朱見沛說道:“沒有了。”

朱祁鎮見此越發心中不是滋味了,他暗暗決定多給朱見沛一些補償。等朱見沛之國的時候,朱祁鎮調集了士卒,工匠,百姓三萬餘人,一併跟隨他去了拉薩。

佛王入藏,在西藏曆史上,是與文成公主入藏一樣值得大書特書的內容。

從此之後,佛王一系坐鎮西藏,世襲罔顧,大明內部不知道出了多少風雲變化,各路藩王老實不老實,唯有佛王好像被遺忘一般,孤孤單單的在高原之上。

但是後來社會進步,皇權被消弱,一個個藩王翻了車,唯獨佛王一脈,如之前一樣,孤孤單單在高原之上。

唯一的幾次風波,還是佛王絕嗣,由大明朝廷選宗室子弟過繼給佛王而已。

當然了,這是後話。

最少在他這一次封出的幾個藩國之中,國壽最長的,就是佛王一脈了。

朱祁鎮將目光轉向朱見治。卻見老五朱見治,幾乎是跳了出來說道:“父皇,孩兒在此。請父皇放心,兒臣願意做父皇的馬刀,去伊犁殺盡瓦刺人,將西方的土地全部佔據了,來獻給父皇。”

朱祁鎮聽了朱見治的話語,心中輕輕一嘆,說道:“好。今後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吧。今後你就是大明的伊王。”

但是他心中卻對朱見治有一些失望。

其實幾個孩子之中,朱見治還是能多留一段時間的,畢竟朱見治的年紀還小,能多留一段時間也是好的。

但是朱見治的所做所爲,讓他不見容於北京。

朱祁鎮反省,這或許也怪他。

因爲蒙古人的原因,朱祁鎮給了莊妃太多的權力,包括教育孩子的權力。在朱祁鎮看來,朱見治這個孩子活潑的有些過分。

只是朱祁鎮本人是比較寬容的。一來是朱祁鎮從後世而來,教育觀念是比較開放的,二來畢竟是自己的孩子,自然是多幾分寬容之心。

但是很多大臣就不這樣想了。

在很多大臣看來,皇五子是一個像蒙古人超過像漢人的人,一點規矩都沒有。爲人處世大大咧咧的。

而且有染指皇位的想法。

更不要說,皇帝對莊妃的寵信。這種可能就更大了。

或許勳貴與文臣在很多問題上有分歧,但是不想有一個蒙古血統的皇帝上,卻是非常統一的,文臣是要大義體統,而勳貴們與蒙古人大打打殺殺這麼多年,很多家族與勳貴之間,都有血海深仇。

如果一個有蒙古血統皇帝上位,很可能讓之前臣服的蒙古貴族翻身,這是他們萬萬不能允許的。

這就是朱見治必須離京的原因。

而朱見治根本不知道這一點,看得他行爲。反而覺得能在外是一件好事,渾然不知道,大明的權力中樞在北京,一切權力都由這裡派生出來。

朱祁鎮心中也很奇怪。

一方面覺得他這樣老謀深算的性子,怎麼有這樣一個大大咧咧,近乎政治白癡的兒子。另一方面又覺得這樣一個孩子也不錯。最少對那一個人位置並沒有圖謀。兄弟之間,各安其位,也是很好的。

人老了,總是希望一家人和和睦睦的。

只是他不知道皇家之中,想要這個根本就是妄想。

朱祁鎮掃過四個兒子說道:“封國之事,就這樣定下來了,今後半年之間,你們就要陸陸續續的離開了,有什麼話想與你們母妃說的,就去說吧。”

朱祁鎮一擺手將這些孩子打發走了。心中忽然有一種悵然之感。

四個兒子離開之後,朱見淳與朱見沛去見自己的母親不去說了,畢竟他們的母親也身份不高,即便是朱見沛的母親封妃,也不會有多少話語權的。

無非是兒子與母親之前的離別之感。

但是朱見治與莊妃之間的話,如果讓朱祁鎮聽了,估計會大吃一驚的。

莊妃一身勁裝,在箭臺之上跑馬,朱見治騎着一匹馬跟隨着莊妃,母子之間僅僅差了半個馬身。

太監宮女遠遠的看着,僅僅能看見他們的行動,卻聽不見他們而今在說些什麼。

卻是朱見治將他在朱祁鎮面前說的話,一五一十告訴了莊妃。

莊妃也將近三十歲了,但是身形矯健,猶如少女一般,一邊快馬加鞭,一邊對兒子說道:“你說的對。”

兩人的聲音壓在馬蹄聲下面,唯有兩個人能聽清楚,剩下就被風聲撕碎散落開來,這也是爲了防止自己的話被宮中的人聽去。

莊妃與皇后鬥過好幾次,自然知道,皇后在宮中的潛勢力有多深。所以唯有在這種開闊的場合之中說話,才能保證不被外人聽了過去。

莊妃說道:“你爹其實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他內心之中對嫡長子襲承,並不是太贊成的,但是他不會輕易變動,卻是因爲太子比較合適。他不想鬧出風波來。”

朱見治微微咬牙,狠狠的甩了一鞭,說道:“娘,那孩兒該怎麼辦?”

如果朱祁鎮看到他兒子這個神情,就知道他的兒子,決計不是一個愣頭青,傻白甜。

莊妃說道:“怎麼做?等便是了。”

朱見治說道:“我就要去伊犁了,繼續等又能等到什麼?難不能能等死太子嗎”

莊妃厲聲呵斥道:“住口,這話決計不能說出口。”隨即莊妃輕輕鬆了一口氣,說道:“來日方長,你着急什麼的?你父皇身體很好,再過幾十年沒有問題,倒是太子就尷尬了。這就是你的機會了。你去伊犁就要證明自己的實力,你爹要推行的新法,你必須一個不留的推行,等將來有變之時,讓你爹想起你?”

朱見治說道:“如果沒有變?那該怎麼辦?”

莊妃說道:“如果沒有變,要麼你就去西方打下一個帝國,如當初長子西征一般,要麼就學一學太宗皇帝。”

“不管怎麼說,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忍耐。再忍耐。”

朱見治自然知道,太宗皇帝做了什麼事情,不就是靖難嗎?

只是他即便是全有西域,想要打到北京,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是朱見治的眼睛之中有幽深的目光閃過。

顯然,他沒有想要放棄的意思。

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章 蹇公第七章 議政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八十四章 陳懷
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章 蹇公第七章 議政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八十四章 陳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