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

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

方瑾的煩惱還沒有傳到京師,但是魏國公卻因爲京師的任命而煩惱起來了。

魏國公徐顯宗,而今二十多歲,身邊倒是有一些老臣與家將。但是從來沒有經歷過戰陣。雖然朱祁鎮怕他誤事,專門讓傳旨的錦衣衛,將事情私下裡給他說明了,他過去最大的任務,就是協調三省做戰。

不可以鄰爲壑,相互之間,宛如仇敵。

只要能配合作戰,限制葉留宗的活動範圍,將他困在羣山之中,即便一時間剿滅不了也沒什麼。

朝廷已經準備從京營調撥第二批援軍了,這一批援軍乃是郭登帶領,預計下半年大概能到戰場。

到時候,事情就可以交給郭登去做了。

他負責掌總就行了。

但是即便如此魏國公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他採納了家將的意見,兵貴神速,不管去做什麼,都要先到達戰場。

表現出勤於王事的態度。

故而魏國公匆匆點起南京營兵一萬五千人。從南京出發,繞到金華,直奔處州城下。

而此刻葉留宗在處州城下,已經圍攻了數日之久了。

就好像是葉留宗攻建寧府一般,他攻不下建寧府,也攻不下處州城,其實一個縣城一定要死守的話,葉留宗也是攻不下來的。葉留宗所部的攻城能力,並非一時半會兒,能鍛煉出來的。

只是並非葉留宗所部就沒有收穫的。

他最大的收穫,就是裹挾了不少礦丁,大軍從萬餘人一躍到兩萬之衆。

甚至見魏國公所部過來,葉留宗怡然不懼,就在處州城下與魏國公所部打了一場。

雙方交戰兩個時辰,打得分外激烈。

但是是軍事上來說,雙方就好像是兩支男足比賽一般,看上滿場奔跑,但其實並沒有多少有效進攻。

魏國公認爲自己麾下有一萬五千人,那是按兵額來的。但是他麾下兵馬最少有十分之一身子更高的缺額,卻是魏國公並不知道的。

這也是爲什麼大明中樞都沒有想過調南兵平亂的原因所在。

所以魏國公所部其實一萬多一點,但是葉留宗所部卻是實打實的兩萬人,其中萬餘人裝備還不錯,葉留宗所部本身就是礦丁出身,兵器也能打造一些。再加上一路來,從各府縣奪得兵器,最少一萬人是武裝的。

至於其餘的雖然都是一些竹槍木盾的東西,但是吶喊助威還是不錯的。

所以一旦起來,雖然魏國公不會指揮,但是魏國公家中的家將還是不錯的,不敢說陣勢有多高妙,但畢竟是有章法的。

而葉留宗倒是在實戰之中鍛鍊了一些本事。但是面對下面的指揮不力,兩萬人的人數優勢也不能全面發揮出來。

葉留宗發現沒有能力取勝之後,就主動撤退了。

魏國公以只求無過不求有功的姿態,進駐了處州城中。一時間處州百姓算是安心了。紛紛向上報,所謂的處州大捷。

魏國公也記着自己的使命,立即傳令福建方面與江西方面派人來他面前聽令。

浙江方面忙於瘟疫之事,魏國公直接節制下面臨近府縣,而江西方面也派了廣信府一個同知,福建方面卻是楊恭。

因爲在建寧府大捷之後,論功行賞,楊恭作爲忠臣之後,又立有功勞,起復爲建寧府同知,協助剿滅葉留宗。

這對楊恭是一個大好機會。

原因很簡單,楊恭沒有功名,如果他有功名,他就不會繼承蔭官了。沒有功名,即便是有楊榮的政治遺產,他在朝廷之中也是走不遠的。

他本來決定在家裡做一輩子鄉紳,將自己弟弟與兒子供出來一個進士,才能復興家族。

但是葉留宗之亂,卻給了楊恭另外一條道路,就是軍功。

在正統年間,文官與勳貴大體是平衡的。特別是朱祁鎮登基以後,有意維繫這一股平衡。

對楊恭來說,走不成文官,走武將也是可以的。

楊榮在武將方面的人脈,其實比文官方面還多。

別的不說,楊信或許不知道,但是楊恭卻是知道,楊洪當初也算是楊榮的人。甚至楊洪家中供奉的中堂,就是楊榮所寫。

這種政治意味很深的東西,楊洪會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楊恭此刻雖然被封了一個同知,只要將來立了功勞,說不定,就能上奏朝廷,將文官換成武將。

還能弄一個世襲的指揮使之類的。

這纔是楊家的累世富貴。

所以楊恭在剿滅葉留宗這一件事情,頗有拼命的姿態。

魏國公在處州府衙之中,召集各方,說道:“本國公奉陛下之令,節制三省,此番葉賊做亂,禍亂兩省。爾等各省有何舉措。”

“秉國公。”楊恭說道:“下官已經號召各縣,在道路上設卡,從仙霞嶺到銅盤山,各處密佈眼線,有五千士卒嚴陣以待,一旦賊人復入福建,決計會擋在省界之外,即便不能,也能拖着他們,等大軍會剿。”

魏國公問廣信府同知,道:“廣信府準備的怎麼樣?”

廣信府同知立即起身說道:“秉國公,在來之前,知府大人已經準備好了,決計不會讓賊人入江西一步。”

“好。”魏國公說道:“只要爾等精誠爲國,區區葉賊算得了什麼?”隨即魏國公說道:“我已經調集金華,衢州人馬兩萬南下,匯合本國公人馬,共四萬人,緊追在賊人後面,爾等在前面佈置銅牆鐵壁,定然能將賊人逼回仙霞嶺下,如此四面合圍,讓他插翅難逃。”

就在距離魏國公西邊一百多裡的地方。

葉留宗也在商議局勢變化。

一道道消息傳到了葉留宗這裡,葉留宗一看,輕輕一笑說道:“看來,這位國公爺,是想一口吃掉我了。”

葉希八說道:“大哥怎麼辦?朝廷已經動用了三省人馬了?”

葉留宗說道:“不急不急,他即便動員了十萬人馬又如何?真正能與我們接戰的,也不過是萬餘人馬而已。”

葉留宗纔沒有被朝廷的人馬嚇到。

打過幾仗,葉留宗已經發現了,不管多少人馬。很多時候真正決定勝負的,都是幾千人馬之間的勝負。

在這樣關鍵節點一勝,剩下就不用打了。

而正如葉留宗所言,且不說,這五萬人馬,根本沒有聚集在一起,有讓他各個擊破的機會,即便是都在一起。葉留宗未必覺得不能獲勝。

這就是處州之戰,給他的信心。

處州之戰讓他知道,原來大明南京營兵,也不過如此。

雖然列陣而戰,未必是這些人馬的對手,但是何須與他們堂堂正正一戰,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交界之處,最不少的就是山。

任何一個山溝,就是一個上好的伏擊場所。

只要選好戰場,即便是五萬人馬一起來,葉留宗也不是不敢打的。

陳恭善說道:“大哥,不管怎麼說,我們在這裡待不下去了。要趕緊打糧。”

葉留宗輕輕一嘆,這是葉留宗最大的問題。

不是別的,就是日益擴大的兵馬與日益擴大的糧食缺口。

在幾千人馬的時候,搶一個縣城,就足夠吃好長時間了,但是而今有兩萬人上下,打一個縣城不過支撐兩三個月而已。

如此在算是籌備戰爭,行軍,作戰的時間。即便不算官軍的前後堵截,留給葉留宗的時間也不多了。

葉留宗說道:“好,大軍西進,目的地就是這裡。”葉留宗的手指點在地圖之上江西廣信府的地方。

葉留宗很清楚,不打在身上,官府是不知道疼的,所以沒有捱過打的官府佈置,不管多嚴密,就好像是一張窗戶紙。

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六十章 明浪
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六十章 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