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

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

海軍的事,可以胡攪蠻纏當先知,陸軍的事就大不一樣。

海軍、海軍,更多人的心態就是摟草打兔子。

再不濟,還有一支可以防護海疆的海軍。

從無到有,大多數時候比在舊制度上改革容易。

陸軍軍改面臨的問題就太多了。

首先一個最嚴峻的問題,裁撤舊軍,編練新軍,裁撤的舊軍怎麼辦?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前朝的教訓在這擺着,太祖皇帝當年現實被裁撤了郵遞員,然後下崗再就業當兵,結果不發軍餉,於是反了。

經驗在這擺着,不可能不去吸取。

大順整體上是募兵制,這沒有問題。

這時候復辟徵兵制,那純粹是想亡國。

誰當兵?誰不當兵?都當兵,兩億人口的徵兵制,在這個時代是要打天頂星人?

不是都當兵,那是富人當兵還是窮人當兵?徵兵搞成《石壕吏》,亦或是拉壯丁?

窮人徵兵,那是要把一家老小都餓死;自耕農當兵,那是加速自耕農的破產和土地兼併;富人當兵,有的是辦法偷天換日。

徵兵制沒戲,至少在土地改革之前沒戲。而土地改革,比軍改要難十萬倍,爲了軍改去搞土地改革,就像是爲了燒開一壺水先去把太陽抓到身邊一樣。

鑑於前朝不給當兵的發軍餉的經驗,相對來說,大順的募兵制發的軍餉還是夠生活的。

尤其是貧民子弟很踊躍地去當兵,混口飯吃。

但是,問題也隨之出現。

老百姓的生活不是那麼好,當兵是條好出路。

既然當兵是條好出路,而且大順對士兵還算不錯,最起碼還有勳位待遇。於是當爹的要是沒攢夠當地主的錢,當然是希望兒子接替自己的位子,繼續去當兵。

當兵當久了,軍中的人都熟了,真要徵兵補員的時候,也肯定是優先老兵的兒子去當兵。

最主要是大順根本沒有退伍制度,這一次要軍改,首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裁撤掉一批部隊。

那麼,裁撤誰?

如果讓當地的主官去裁撤,如果這個主官是個好人,裁撤的時候,肯定是先把青壯裁撤掉。

青壯裁撤了,還能找點別的活幹,混口飯吃。

老弱病殘,裁撤了,就不管了,那不是把人往死了逼?

這年月,還是以土裡刨食爲主,裁撤下來的人靠什麼生活,這是個大問題。

爺吃不起飯,那就反了唄,你李自成當兵不發餉能反成皇帝,我緣何就不敢試一試?

兵政府尚書也沒有就這次軍改的權責重新分配問題發難,而是先就這個裁撤舊軍的問題發出了疑問。

“鷹娑伯要編練新軍,這沒有問題。可是之前已有的部隊,是養還是不養?”

“養的話,再編練二十萬新軍,國庫肯定是養不起的。”

“軍械被服,按照每人二十兩算,這便是四百萬兩;每年軍餉,又是四百萬兩。再加上訓練消耗等等,一年一千萬兩。這個無論如何是養不起的。”

“不養,舊軍裁撤,又將怎麼裁撤?”

劉鈺對這個是早有準備,陸軍的事和海軍不一樣,海軍是要胡攪蠻纏當先知,陸軍軍改就要一一說清楚。

“如今全國上下,不算折衝府的府兵輕騎,還有大約五十萬軍隊。真正能戰者,寥寥。”

“若能全面裁撤,替換新軍,也不是一蹴而就,更是求緩不求急。”

“分出的練兵處,不隸屬於兵政府,也不隸屬於當地節度使和鎮守正總權,而是直接對上負責。”

“由他們前往軍營,按照數額挑選兵員。這樣,可以保證挑選出來的都是青壯,因爲他們要對前來接收新兵的負責,而不是對當地的駐軍軍官負責。”

兵政府尚書打斷了劉鈺的話。

“練兵處選兵,對上負責一事,我不認爲有什麼問題,也的確可以杜絕裁撤過程中關係。我要問鷹娑伯的,是挑選之後的兵丁,皆爲老弱,又怎麼辦?難不成就要讓他們沒有生計?”

“很多兵員,都是父死子繼。雖說是募兵,可我大順自有國情在此,當兵要比在家餓着強。這些人一無土地、二無手藝,只會當兵。”

“若是這些人不處理好,只恐生變。”

兵政府尚書也很清楚,這件事是皇帝提的,最終也是皇帝拍板。所以說一千道一萬,就應該抓住一件事:輕易變革,可能會導致你的江山不穩,你要考慮清楚。

如果有錢,募兵制最容易解決了,花錢養着,養到死就是了。

問題就是沒錢。

大順每年的財政收入只有三千萬兩,一系列變革還沒有實行,短時間內也沒有任何希望把歲入提到四千萬。

土地稅的潛力是有的,不加稅只覈查田畝加上攤丁入畝等政策,提到四千五百萬也不成問題。

但這個難度比軍改要大得多,皇帝暫時也不敢觸碰,至少在軍改之前,劉鈺估計是不敢碰的。

劉鈺自然也早就猜到這個問題,也仔細考慮過。

“如今我朝復西域、得東北,又早有河套。這些地方,都是開荒種糧的好地方。”

“那些裁撤下來的,若無土地,或者,繼續領取兩年的薪水,兩年之後,國家不再管。”

“或者,前往西北、東北、河套等地墾荒。按照一個兵一個月的軍餉二兩銀子算,三年的薪水也就是七十兩銀子。”

“這七十兩銀子,可以用來購買耕牛、農具、做遷徙之費。”

“一部分遷徙到西域,另一部分遷徙到鯨海沿岸,若如海參崴、烏蘇里江、黑龍江等地。既可以實邊,又可以讓他們有些活計。”

“前往鯨海沿岸墾荒的事,我已有章程。羅剎國的黑麥、蕎麥、燕麥等,都可以在那種植。另外還能種植大豆、土豆等,千里無人煙,只要肯做,土地不是問題。”

“正好,西域新定,也需要一些移民。可以從這些裁撤的挑選前往,這些錢本就是要花的。難道不裁撤,西域就不花錢移民了嗎?正可一舉兩得。”

關於這一點,他已經在之前的奏疏中和皇帝說過。

在威海的時候,也一直在鋪這條路。

移民是個越往後花錢越少的事。

前期要移民,有錢都在當地買不到糧食。等着人口多了,就可以花更少的錢買到糧食,不需要再從內地運過去。

走海路到海參崴,沿河而上是一片上等的河谷草原。在往上,是興凱湖和烏蘇里江的平原區,他也派人去那考察過,不是三江平原那樣的大片沼澤地,而是完全可以開墾的旱地草原。

如果走陸路,這是一條九死一生的長路。

但如果可以走海路,這就簡單的多,最多一個月的路程。海參崴那他已經移民了數千人口,囤積了大量的糧食。

松花江、牡丹江一帶的府兵們也不缺牛馬缺的是錢,可以把這些大牲口趕到海參崴那去販賣。

那地方又偏僻,糧食根本沒有什麼市場化的可能。在西域大規模墾殖之前,那裡的糧價就是最低的,因爲運不出來賣不掉。

移民可以保證當地的糧食賣的出去,又能使得糧食有利可圖。在官方出面的屯墾之外,既然糧食有利可圖,那就有更多的人花錢買“人口”,這是非官方的移民,或者說是人口買賣。

朝廷的錢,官方移民,花銀子買當地的糧食。

當地的人,賣了糧食得到銀子,從劉鈺這買非官方的人口當“長工”,繼續擴大種植面積、養殖牛馬。

雙管齊下,移民的速度增快、成本降低。

控制了鯨海沿岸,更北邊的土地遲早都是大順的。而且東邊的北海道,也是可以種植糧食的地方,那都是要圈地佔住的,沒有人口可不行。

當然,這些裁撤的兵不能去給當地人當長工,不能一匹馬就換一個人。

所以價格就要稍微高一些。

他給皇帝的開價,是每年可以移民一萬男丁,開價是每個男丁60兩銀子的安置費用。算上家屬,每個移民的成本價已經壓到了二十兩,相當低了。

後續三年之內,每年的移民人數就能翻番,每個安置費也可以降低到50兩左右。

所以如果要裁撤的話,要求緩不求急,先把京營和良家子這批部隊進行改革,再逐漸裁撤掉各處的,整體花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全套的軍改。

至於前往西域墾荒,這就是朝廷的既定政策。既然皇帝否決了招攬回部農民屯墾以省錢的計劃,那麼肯定是要移漢民去的,裁撤的兵員正可用。

伊犁河谷可是在400毫米等降水線以上的,那絕對是個種植糧食、棉花的好地方,根本不是想象中的一片黃沙。

反正都要移民,反正都要花錢,不如趁此機會將陝甘地區的舊軍進行裁撤,正是一舉兩得。

這也是皇帝動心軍改的一大因素,拖得時間越久,越不好處置。

正好趁着西域平定移民的機會,一併解決。

劉鈺在西域打的漂亮,剩下了一大筆計劃內的軍費,這筆軍費沒有花,也可以保證這幾年的財政足夠支持這一整套計劃。

既要動一部分人的利益,又要讓一部分人得到好處,這樣纔有可能讓整個軍改推廣下去。

皇帝心裡明白基本盤在哪,也明白軍改要動哪些、不該動哪些,這不用放在今天就討論。

但在基本盤之外,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利益羣體。

兵政府尚書針對劉鈺的回答,就這個很特殊的利益羣體,又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

“這些兵丁裁撤,或算好說。那軍官呢?”

“鷹娑伯要改軍制,軍官皆出自軍校,武德宮出身的尚可說。還有一部分根本不是武德宮出來的,亦或是蒙蔭、亦或是世襲,亦或是憑着軍功一步步走上來的。”

“全國四五十萬的軍隊,要縮減到二十萬。肯定有許多軍官是冗員,這些冗員又該怎麼處置呢?”

“這些人有功於國,就因爲不合軍改的格,就要裁撤?如此,豈不是讓將士寒心?”

“況且,這些人若是不滿,稍微鼓動,起事作亂,又將如何?”

劉鈺回道:“軍官有品級,一定的品級便照舊掌軍,比如四品以上。我已說了,軍改要練的是有制之軍,是要兵將分離,哪怕不會打仗的武將,有參謀部負責制定計劃,按部就班去打,也可不敗。”

“五品以下,則如軍校回爐,若能合格則優先留用,若不合格則轉爲預備役,或者退下去。”

“如哨長等,則可用軍銜制過度。一部分哨長可以轉爲老兵,但保留軍銜,以軍銜評定待遇和餉銀。但不再是軍官,而是作爲士兵,領取原本的餉銀。”

“按照品級定軍銜,不合格的,則轉爲預備役。餉銀按照三分之一來發放。”

“如果回爐不合格、考覈不通過,又不願意放棄喝兵血還想當官……那就沒辦法了。殺雞儆猴,以儆效尤。”

“或者,轉爲文職。譬如安排到西域、遼東、鯨海、蒙古等地,墾荒戍邊,也無問題。”

兵政府尚書笑道:“鷹娑伯說的簡單,這要觸動多少人?”

“沒多少人。尚書大人不要忘了,營學制和武德宮出身的,都是識字的,也都是懂算數幾何的,他們去學新的操典教程,很容易。”

“而四品以上者,繼續掌軍,操練紮營等,皆靠參謀,對他們並無影響。就算不懂,也一樣有人可以代替指揮。”

“四品以上的不動,五品以下的多半都識字,回爐重學也非難事。”

“剩下的要麼裁撤,要麼依着功勳或者勳位,轉爲軍銜。按照軍銜高低,優先安排到西域、蒙古等地的屯田所。”

“況且,這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操典、新軍書在下早已編寫完畢。看又不是看不懂,屆時考覈就是。”

“分爲十年,慢慢變革,有何不可?”

“改革,本就要觸動很多人的利益。八十年間,西洋人的軍制就已經進步如此,若不改革,三十年後,又將如何?”

“國朝的戰術已經落後。長矛陣配火繩槍的陣法,實在是三十年前的東西了。舊有的一套已經行不通了。”

(本章完)

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71章 萌芽第15章 居高臨下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141章 封侯真吾意,海波順便平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336章 無中生有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1324章 冒犯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1052章 定性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234章 打小抄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546章 摸石頭過河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549章 澳門的蝴蝶(上)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707章 海戰(五)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30章 立信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452章 “帝”(四)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863章 妄想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728章 好騙與不好騙第509章 回報率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487章 開眼第477章 四凶第1161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148章 魚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721章 因爲沒本事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780章 抓與放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608章 無恥的小報第537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351章 舊相識第1046章 破綻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703章 海戰(一)第174章 僭越第273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下)第421章 混亂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106章 工業革命(十九)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1474章 最後的鬧劇(廿一)第65章 報捷第178章 釣魚先撒餌第176章 十三張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23章 扎心的話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1012章 圈地
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71章 萌芽第15章 居高臨下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141章 封侯真吾意,海波順便平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336章 無中生有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1324章 冒犯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1052章 定性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234章 打小抄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546章 摸石頭過河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549章 澳門的蝴蝶(上)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707章 海戰(五)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30章 立信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452章 “帝”(四)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863章 妄想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728章 好騙與不好騙第509章 回報率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487章 開眼第477章 四凶第1161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148章 魚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721章 因爲沒本事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780章 抓與放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608章 無恥的小報第537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351章 舊相識第1046章 破綻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703章 海戰(一)第174章 僭越第273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下)第421章 混亂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106章 工業革命(十九)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1474章 最後的鬧劇(廿一)第65章 報捷第178章 釣魚先撒餌第176章 十三張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23章 扎心的話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1012章 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