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僭越

第174章 僭越

船一到長崎,最先上船的還是檢查禁書的。

四個負責檢查的日本人看着滿滿幾大箱子的書,全都傻眼了。

這幾大箱子書,是劉鈺花了好多錢蒐集來“送”給日本人的。

精心挑選,其心可“嘉”。

加印了基督教箴言的幾何原本、辟邪論、朱子理學教派化的禮教大全、漢尼拔送給他翻譯後的《政府論》、《論自由意志》……

要麼是精心挑選出的糟粕,要麼就是故意把基督教和幾何原本等實學綁定的內容,再就是一些能把幕府封建嚇出一身冷汗的啓蒙思想。

前幾年,一個叫中根元圭向幕府大膽建議:凡歷術,唐土之法皆疏漏難用,明時西洋歷學始入唐土之後,弄清的事情不少。本邦嚴禁耶穌教,有天主及利瑪竇等文字之書,悉在長崎燒燬,有助於歷學研究之書甚少,若欲使本邦歷學精確,可先緩和嚴禁。

這個建議被採納後,大量西學東漸的圖書進入日本。

加之明末大亂之後,大順不用朱子理學、又多學西學實學。

正是西邊不亮東邊亮、牆裡開花牆外香,許多呆板毫不變通的朱子學儒生逃亡日本,朱子理學這些年在日本愈發興盛。

然而伴隨着荻生徂徠的訓詁學、實學、西洋書解禁等等緣故,使得朱子理學在日本也受到了極大衝擊。

劉鈺“不忍”見朱子理學在日本也被衝擊,也對日本解禁了《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書深感“遺憾”,這一次除了帶果腹的糧食,還爲日本人帶來了大量的精神食糧。

尤其是這些年思想大解禁後,對明末思想解禁導致的道德淪喪和享樂主義的反思也有不少,劉鈺精心挑選了一些大順極端道德主義的禮教書籍,專門送來。

再就是讓幕府對西方充滿恐懼的政府論、自由意志論等書籍。

這些書老百姓是看不到的,肯定是會先送到江戶,由江戶的儒生們評價,劉鈺也不用怕會使其思想啓蒙。

雖不說能如歐洲人搞殖民那樣,讓當地土著“得到了聖經、失去了土地”,但僵化後的朱子理學在日本傳播劉鈺是樂於看到的。

畢竟可以搞亂日本:朱子理學爲意識形態,那麼幕府的合法性就大有問題。

只要大順能夠繼續往前走,距離如此之近,完全可以把日本再搞回混亂年代。幕府失權、大名獨立,足夠的外力可以保持這種平衡。

那些更激進的約翰洛克的書,則是爲了讓幕府害怕,而更加封閉的。

禁書檢查的人已經熟悉了劉鈺的船隊,還和林允文開了個玩笑,說這麼多書他們可能要好幾個月都要埋頭苦讀了。

這幾艘船都沒有貿易信牌,只是因爲熟悉了,所以可以先進港。

沒多久,長崎奉行就先把劉鈺的那幾箱子書扣住。

和劉鈺見面之後,就安排了人陪着劉鈺去一趟江戶城。

這條路線是荷蘭人每年參江戶的路線,時間正好,荷蘭人是每年的陽曆二月份出發,大約五月份返回,正好和劉鈺的時間錯開。

他暫時不想和荷蘭人打交道,也不想發生什麼衝突。

荷蘭人造謠的本事挺強的,而且每年還有一次參江戶的機會,指不定會怎麼和幕府敗壞自己。

荷蘭人的賭癮比劉鈺要大得多,賭的膽子也比劉鈺大。

前朝天啓年間的平山常陳事件,荷蘭人敢直接扣日本的船,賭上面藏有西班牙的天主教傳教士。

冒着被攻擊“海盜行爲、扣押日本船隻”的風險,一舉賭贏,藉機說明西葡合併的事,使得日本斷絕了與葡萄牙的貿易。

無論是對機遇的把握,還是敢於賭上一切的豪賭,都讓劉鈺對荷蘭人充滿警惕,至少現在不想與荷蘭人發生衝突——平山常陳事件之前,葡萄牙人一直在說荷蘭人的海盜行徑。如果那一次荷蘭人賭輸了,船上沒有傳教士,基本上荷蘭就沒機會在日本貿易了。

畢竟那是一條日本船,隨便扣押檢查,日本幕府心裡肯定犯嘀咕:葡萄牙人說的沒錯,這不是海盜這是什麼?

然而,賭贏了。

如今經過了百餘年的風雨,荷蘭人年年都能去江戶。據說幕府將軍德川吉宗也是個開明的,見荷蘭人的時候,竟然沒有隔着竹簾,而是詢問了不少關於航海之類的事。

劉鈺知道要是現在就和荷蘭人發生衝突,自己肯定不佔優勢。年年能見,和爲了見一面得煞費苦心,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一行人過了小倉,便換了船,沿着小倉在海上一直航行到大阪,在大阪登陸後走陸路去江戶。

沿途饅頭等人都扮成跟隨的僕從,饅頭業務熟練,陪同劉鈺同時監視劉鈺的武士沒看出來任何問題,反倒是讚揚了一下“唐人的僕從遠比日本人要更恭謹和細膩”。

沿途的一些敏感的見聞,如軍械、士氣、炮臺、要衝等,劉鈺等人也用日本人不可能看得懂的漢語拼音記錄下來。

海岸線的地圖、瀨戶內海的航線、暗礁、島嶼等,也用蔥汁薑汁畫在白紙上。

到了江戶後,劉鈺便直接去了史世用的家。

這個弓馬嫺熟的孩兒軍密探,如今在江戶混的不錯,作爲“御用”的武士教官,教江戶城的一些武士旗本們騎射之法。

在江戶城有專門的住所,史世用終究是劉鈺送來的,住在他這裡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一見面,劉鈺先樂了。

史世用穿着一身和服,腰間掛着倭刀,除了沒剃月代頭,活戳戳一個武士的打扮。

“平成兄!”

“守常兄!”

這幾年雖然住在江戶,但皇帝認爲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故而讓他的妻子跟隨居住。

江戶城不準西洋女人居住,也不準西洋女人跟隨,但是唐人女子並不在此列,尤其是史世用靠一身本事,已經贏的了足以帶着妻子居住於此的地位。兩人平日裡說話就用漢語,江戶城裡也有一些當年逃亡到這裡的儒生,總算是沒有忘記鄉音。

史世用見到劉鈺極爲激動,但沒有將所有的激動都表現出來,周圍還有外人,便只把熟人相見的那份激動表達了一下。

“守常兄怎麼來江戶了?”

“啊,參一下幕府將軍。暫時就先住在平成兄這裡,估計也就半個月就要返回。平成兄在這邊可好?”

“好,好得很。”

史世用笑着叫妻子上了茶,便把自己教武士騎射的事一說。

聰明人說話知道該怎麼說,並未說的太直白,便把史世用收集到的軍備等情況說了出來。

說者有心,聽者有意,兩個人聊了一陣,日本這邊也傳來消息,讓劉鈺三日後覲見將軍。

待人一走,劉鈺便道:“平成兄,這也是我首次來江戶,不知可在城外閒逛否?若是可以,不妨出去看看風景。”

史世用聞弦知意,知道在屋裡說話不方便,就帶着劉鈺出去走了走。

知道會有人跟着監視,史世用先帶着劉鈺去看了看江戶城最近風靡的大象。越南阮家前幾年給日本送來了日本史上的第一頭大象,爲了能讓大象“覲見天皇”,還給這頭大象封了一個“廣南從四位白象”的官。

按照劉鈺的理解,可能四品官纔有資格見天皇?他最不留情,講了一下“衛懿公好鶴”的故事,史世用放肆大笑。

笑過之後,又領着劉鈺到處閒逛,直到選了一處無人的空曠處,史世用便道:“不知是我知無不言只管描述?還是兄問我答?”

“我問你答吧。依你所見,倭人對我朝觀感如何?”

史世用苦笑搖頭道:“不好。當年逃亡至此的一些人,仍舊認爲我朝是流寇,得國不正。”

劉鈺亦笑道:“這都是屁話。倭人認爲大明得國正,也沒見壬辰年就不敢攻朝鮮、取大明。騙騙傻子還好,這個不必在意。”

史世用嘆息一聲,無奈至極。

“話雖如此,但倭人中也有不少人,對當年沒有答應僞明乞師一事,耿耿於懷。當年太宗皇帝效鄭伯克段於鄢之事,一直沒有全滅僞明,藉助僞明借兵之事,斥之爲漢奸,一些逃亡至此的儒生也對‘漢奸’二字的評價心懷怨恨。對國朝評價極差。”

“再者,前往長崎貿易的商人,爲了得到貿易信牌,什麼都說。自然是把倭人猛誇,言語中也多有‘僭越’,更是助長了倭人自大。”

史世用不是商人,而是密探,是站在朝廷的角度去看問題的。更因爲他是皇帝身邊的人,對於“僭越”這樣的事,看得極重。

他平日裡接觸的人,有不少當年逃亡這裡的儒生後代,也算是一種餓死不食周粟的態度。

通過接觸,這種隱藏的敵意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

大順和日本的關係,很差。

官方往來完全沒有,也就在長崎有些非官方的貿易。

當年大順爲了正統性,用了鄭伯克段於鄢的手段,明明可以先把南明滅掉,卻一直不滅,就爲了逼南明向外國借兵。

向外國借兵,不可同一而論。

問琉球、緬甸、朝鮮等借兵,這是藩屬履行封建義務,無可厚非。

但問日本、教廷借兵,這就可以用來大做文章。

藉着借兵一事,用激進的意識形態對南明口誅筆伐,加上大順刻意扶植的永嘉永康學派的意識形態,徹底擊垮了南明的正統性。

這是政治智慧。

黃宗羲曾言,昔年宋亡之際,張世傑遣使借兵、陳宜中亦往占城借兵。故而當時情況,與宋無異。況且唐也曾借回鶻兵,漢奸二字,需再思量。

當時南明朝中也有人說:“日本事成,則割諸島與之。大海天干,非比長江,縱然割島,彼豈能與我爭中原哉”。

這事不好評價,窮途末路,自然不能指望一個家天下的封建王朝有什麼民族意識。

劉鈺深知統治階級的無恥,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可以值得大驚小怪的。

但是後續的幾封借兵書,引出了一個大問題。

“恭維日本大國,人皆尚義,人皆有勇,人皆訓練弓刃,人皆慣習舟楫,地鄰佛國,王識天時……聊效七日之哭,乞借三千之師。”

“竊慕日本大國,威望隆赫,籠蓋諸邦;敬修奏本,請兵三千:一以聯脣齒之誼,一以報君父之仇。伏仰德威,發兵相助。”

當時借兵的書信很多,對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態度。

之於琉球這樣的藩屬,是用讓藩屬履行封建義務的態度。

而這幾封借兵書,則用了三個很犯忌諱的詞。

“大國”。

“脣齒之誼”。

“聊效七日之哭”。

前者好說,後者這個脣齒之誼和聊效七日之哭,則等同於把日本和中國的關係,自比爲秦、楚。

這使得日本很是膨脹,自認自己已經和中國平起平坐了。

當然了,單就這個事而言,劉鈺搞得“平等外交”似乎差不多,大哥不說二哥。

單就傳統的意識形態,搞平等外交,劉鈺背個“漢奸”、“秦檜”的帽子,不冤。

但其實這裡面還有個事。

東亞體系之內,沒有平等外交,因爲都是中華文化圈內的。

和法國、俄國、英國搞平等外交,源於他們不是中華文化圈內的國家,所以即便平等也不能怎麼樣,因爲他們奪不了“正統”。

朝貢體系可以轉爲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但朝貢體系的範圍內,有且只能有一個正統天子,而這個正統天子肯定不可能是西洋人。

中日之間的對等外交,這就還涉及到一個“正統”的問題。

如果大家都是諸侯,日本覺得既然天朝都認可他們是“效七日之哭”乃秦楚關係,那麼憑什麼中國是天子正統?

搞對外交往,大順這邊的稱呼是“天子”。

換言之,不是中國和西洋諸國交往,而是中國加周邊藩屬的整個帝國,和西洋諸國交往。

朝鮮的皇帝是華夏天子,琉球的皇帝也是華夏天子,對外交往的時候是把整個中華文化圈捏成一團的。

當初對俄條約締結的時候,劉鈺也寫的很明確:藩屬國沒有資格直接和俄國進行任何談判和接觸,這個藩屬國在簽約的時候,劉鈺是包括了日本的,俄國也是接受了的。反正……俄國夠不到,當初籤的時候也很爽快。

雖然因爲實力的關係,日本暫時不可能來爭這個正統,但是內部這種“我亦正統”的思想很是流行。

加上當年逃亡的一些儒生定居日本,更爲這種道理增加了幾分論證。一方面大順“得國不正”,是饑民起義得的國;另一方面大順放棄了朱子理學,反而增加了不少西學的內容,更顯得大順失去了“正統”的資格。

也有不少逃亡至此的遺老,鼓吹“正統在日”。日本的儒生也逐漸接受了這種思想,雖無力侵略,卻關起門來自萌自爽。

劉鈺一直策劃的對日一戰,一方面是爲了搞錢,另一方面也是讓大順從朝貢體系往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轉化的時候,這個藩屬範圍是包括日本的。

史世用說的這些事,正合劉鈺的意。他巴不得史世用對此大爲不滿,等將來回去後添油加醋呢。

(本章完)

第1391章 凡爾賽和約(十八)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800章 時代的浪漫(中)第112章 絕纓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965章 扣帽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343章 絕戶計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1441章 分歧(七)第974章 照舊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422章 突入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250章 欺瞞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第1223章 開戰(二)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971章 割袍(上)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1453章 “帝”(五)第142章 曙光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27章 臨行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1441章 分歧(七)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1167章 備戰(六)第246章 探險隊第1293章 死與復仇(十四)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113章 小人哉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936章 綁定(下)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548章 配合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21章 紙上談兵第1165章 備戰(四)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426章 錯覺第360章 敵在本能寺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793章 憧憬(上)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597章 下西洋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
第1391章 凡爾賽和約(十八)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800章 時代的浪漫(中)第112章 絕纓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965章 扣帽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343章 絕戶計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1441章 分歧(七)第974章 照舊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422章 突入第872章 “不正當”競爭(四)第250章 欺瞞第1347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七)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第1223章 開戰(二)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971章 割袍(上)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1453章 “帝”(五)第142章 曙光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27章 臨行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990章 拍馬屁(下)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1441章 分歧(七)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1167章 備戰(六)第246章 探險隊第1293章 死與復仇(十四)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113章 小人哉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936章 綁定(下)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548章 配合第1454章 最終的鬧劇(一)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21章 紙上談兵第1165章 備戰(四)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學牌第426章 錯覺第360章 敵在本能寺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793章 憧憬(上)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597章 下西洋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