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紙上談兵

第21章 紙上談兵

什麼叫莫須有?

這就叫莫須有。

傳教士懂個屁的軍事體系?

術業有專攻,加上此時獲取知識的成本太高,劉鈺確信這些傳教士根本不可能懂軍事變革的脈絡。

尤其是這些傳教士不會明白,引發這一輪軍事變革的,不是看起來精巧的燧發槍槍機,而是不顯眼似乎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刺刀。

他明白,所以纔要莫須有——誅心之言,傳教士可能是很清楚,但是故意不告訴咱們,這幫人不是什麼好鳥。

輕飄飄的幾句話,既勾起了皇帝的興趣,也撇清了自己和傳教士關係密切的事實。

順帶着,把一定無比巨大的大黑鍋,扣在了自己曾經“得師事之”的戴進賢等傳教士的頭上。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還是明知而故意只說其一不說其二,那就看皇帝怎麼想了。

劉鈺從父親和齊國公那已然瞭解朝廷將來可能禁教的態度,很明確。

這時候自然要撇清、洗白。

傳教士這艘破船要沉,自己可沒心思去陪着一起沉。

賣了舊人,再扣一個大黑鍋,踢上一腳。

那他劉鈺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最起碼也是“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忠心耿耿,大爲可用啊。

傳教士的一知半解,配上文人的那張嘴,照着正常發展的趨勢,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就前朝文人見到荷蘭武裝商船記載“船巨闊數十丈、一炮糜爛十餘里”的德行,指望他們去考察軍事體制,那是做夢。

李淦被劉鈺的話弄得一怔。

這話若是別人說,李淦未必能信,甚至覺得這是故意生事、無中生有,莫須有之罪。

可他剛剛看過劉鈺寫的《西洋諸國略考》,裡面的一些東西,便是那些傳教士也說不了那麼透徹。

這問題就來了。

沒有生而知之者。

劉鈺知道,那得有人告訴他。

就算是他旁敲側擊問的,那也得有人知道。

朝中傳教士頗多,爲什麼沒有人說的那麼清楚?

尤其是在翻譯的稱呼上,爲什麼遮遮掩掩那個萬王之王的稱號?

總不成這劉鈺是生而知之者,在家坐着就知道萬里之外的事吧?

很顯然,是傳教士自己不說,這個劉鈺有心算無心,旁敲側擊之下,才知道的嘛。

傳教士知道卻不說,這不是其心可誅是什麼?

這似乎很合理。

而且是除了“生而知之的穿越者”之外,唯一合理的解釋。

現如今劉鈺又這麼一說,李淦心裡更加嘀咕,不由問道:“你所謂的變革,什麼意思?難不成他們上貢的自生火銃,還不是最爲精細之物?竟是欺瞞朕?”

劉鈺搖頭道:“陛下,我多方查問,此物的關鍵不在於自生火銃,而是自生火銃上帶的刺刀。”

當下,他把何謂刺刀解釋了一下,很容易理解。

“陛下,火繩鳥銃,彼此之間都帶着明火。若是離得近了,便可能引火燒身,乃至火藥爆炸。故而只能相距一人以上。燧石槍,無有明火,可以相距很近,猶如槍陣之牆。此其一也。”

“火繩鳥銃,不能肉搏。必有藤牌手、戈矛手,於兩側照顧呼應。若敵退,則肉搏兵衝;若敵衝,則肉搏兵守。而若有刺刀,則將花隊變爲純隊,一人既可以是火銃手,又可以肉搏。此其二也。”

“火繩鳥銃,間距極大。若是敵軍衝來,一鬨而散,不能堅守。而自生火銃配刺刀,遠可以齊射,近可以結爲槍陣,人人緊挨,縱然肉搏也不必怕。此其三也。”

“火繩鳥銃,必有半數藤牌手、戈矛手掩護。千人隊,遠射時只有五百人;近戰時,亦只有五百人。自生火銃配刺刀,千人隊,遠射時是千人隊;近戰時,依舊是千人隊。此其四也。”

“火繩鳥銃,與肉搏兵配合,所需陣法繁多。自生火銃,陣法雖然多變,但只需要兵丁營伍牢記,便可堪用。如此一來,縱然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只要依樣畫葫蘆,依照預定陣法而變,亦不易敗。兵將分離,五營互換,亦不影響戰力,此其五也。”

“火繩鳥銃,與肉搏兵配合,陣法繁多,操練極難。若要成軍,非兩三年之功不可。自生火銃配刺刀,陣法不多,變法亦不多,縱中人之姿,亦能操練,三五月即可成軍。此其六也。”

“傳教士只貢燧發槍,卻不談軍陣變革、刺刀改花隊爲純隊。是以國朝有識之士,也不過覺得自生火銃並不比火繩鳥銃強多少,反倒因爲發火率,以爲中看不中用。”

“這纔是我憂慮的地方。我朝又不與西夷交戰,只能道聽途說,不曾見西夷軍陣到底如何,又怎麼能夠知道這其中的奧妙呢?”

“是故,前明徐光啓言:今之建賊,果化爲虎豹矣。若真虎豹者,閩海夷寇也。不可不察,亦不可不防啊。”

劉鈺故意曲解了徐光啓的預言,徐光啓是天主教徒,所說的閩海夷寇,說的是荷蘭、英國等新教國家,這裡面是摻雜了宗教感情的。

再一個,徐光啓是共濟會的成員,這是板上釘釘的事。

萬曆三十五年出版的《幾何原本》裡的插圖,徐光啓、利瑪竇等人頭頂上,除了十字架,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石匠兄弟會的圓規和角尺的圖案。

共濟會的圓規角尺標誌,很好辨認,也算是個身份認證。

共濟會沒有那麼神秘和誇張,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這也導致了在諸夏的天主教禮儀之爭:利瑪竇、徐光啓等人,力主因地制宜,違背教廷的禁令,翻譯成上帝之類的國人易懂的詞彙,這才使得天主教在諸夏紮根。

若無這些人的翻譯,滿篇“陡斯”之類的怪詞,想來也難發展,實在難想共濟會那羣人怎麼想的。

他說的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想說的關鍵是最後那句徐光啓的預言。

李淦是個知兵的人,略微一想,就全然明白了劉鈺的意思。

但李淦並不在乎徐光啓的預言,真正說到他心坎裡的,反倒是劉鈺說的第五點。

即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將分離,亦可發揮出戰力。

兵將分離,亦可一戰。這正是無數皇帝想要解決的問題。

如今西北還有邊患,這變革可以嘗試。

即便用不到西北戰場,若真能做到“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五大營隨意輪換,戰力不減”,那對於皇權就是天大的好事。

既不用擔心如宋時戰鬥力不足,也不用擔心如唐末明末軍頭作亂,還不用老琢磨着怎麼控制削弱老勳貴們在軍中的影響力。

細細一想,倒也可以想通。

花隊變純隊,陣法變化肯定是少了,聽起來起來打法很呆板,也的確可以做到即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就能用。

問題是,這到底是劉鈺的空想?

還是真的可以如此?

大順沒和西方諸國打過大仗,更沒有近距離觀摩過這種戰術是否可用,只憑一個孩子的想象、亦或可能只是道聽途說,真的能行?

這人到底真有孫白之才?

還是趙括馬謖?

想着之前的一個決定,李淦心想這倒是個機會。

本來只想着這孩子算是勳貴子弟裡能用的,正要讓他去東北歷練一番。

既算是歷練,也因爲這事需要一個信得過的、西學學的通透的。

拓永寧寺碑文,這倒不難。

難的是領着一些處在風口浪尖上的兵政府職方司的西法黨小人物,去測繪邊疆輿圖。

以爲將來談判之用,總不好談判的時候還得用羅剎國的地圖;同時,把那些可能捲入這一場黨爭的有用之才帶出去,免得在京城裡惹火燒身。

再一個,也需找一個懂西夷西學的,去查看一下羅剎國的虛實、堡壘佈防、沿途道路等等。

本來準備用傳教士的,可現在這情況,根本不敢用,互相之間毫無信任。

劉鈺這個怪胚,便成了合適的人選。

如今又說到這,那羅剎國想來也是西洋戰法,這孩子對此頗有研究,想來親眼所見也比別人看得透徹,更能看出其中關鍵。

別人就算看了,也未必能看明白。

既如此,之前的那個決定,真可謂是一舉兩得了。

當日在齊國公的奏摺上,於“永寧寺碑”一事上李淦就提過一句:勳貴之責,豈在尋章摘句?

也不知齊國公明白沒有?

今日一見,這孩子膽魄頗大,也多有壯志。是不是馬謖趙括那樣的人物,需得早點試探出來,也好爲之後朝堂平衡佈局。

(本章完)

第1002章 獻禮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255章 兩制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947章 歐洲貿易區(上)第10章 找茬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637章 承諾與回饋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547章 惡龍第83章 轉機!俄國背鍋俠來了第1023章 割裂(一)第541章 人性第1334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五)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642章 逃避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381章 臚音第886章 恐嚇第21章 紙上談兵第1218章 輪臺之思(五)第250章 欺瞞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935章 綁定(上)第112章 絕纓第1057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一)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1034章 修補者的絕望(中)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986章 止步(上)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1077章 爭功(二)第285章 黃淮患第40章 野心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1146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46章 我把我寫給你看第585章 要忍讓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546章 摸石頭過河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825章 海牙慘案(二)第545章 難題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966章 前置科技都滿足的順暢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587章 不平等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72章 參謀第663章 推諉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1167章 備戰(六)第63章 軍歌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1028章 割裂(六)第1166章 備戰(五)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84章 請別死第233章 壟斷權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731章 毫無組織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302章 這大英,藥丸吶
第1002章 獻禮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255章 兩制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947章 歐洲貿易區(上)第10章 找茬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747章 巴達維亞新政(八)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637章 承諾與回饋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547章 惡龍第83章 轉機!俄國背鍋俠來了第1023章 割裂(一)第541章 人性第1334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五)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第642章 逃避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381章 臚音第886章 恐嚇第21章 紙上談兵第1218章 輪臺之思(五)第250章 欺瞞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935章 綁定(上)第112章 絕纓第1057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一)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162章 非是養死士第1410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一)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1034章 修補者的絕望(中)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986章 止步(上)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1077章 爭功(二)第285章 黃淮患第40章 野心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1146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46章 我把我寫給你看第585章 要忍讓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546章 摸石頭過河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825章 海牙慘案(二)第545章 難題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966章 前置科技都滿足的順暢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587章 不平等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72章 參謀第663章 推諉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1167章 備戰(六)第63章 軍歌第42章 有用的屁話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1028章 割裂(六)第1166章 備戰(五)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二)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84章 請別死第233章 壟斷權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731章 毫無組織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302章 這大英,藥丸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