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 前置科技都滿足的順暢

第966章 前置科技都滿足的順暢

衆鹽商和鹽官互相看了看,心道來者不善吶。

要麼就是真準備死拼了。

要麼就是準備開口要價了,這麼開口,恐怕不是幾十萬兩能打發的。

扣帽子的手段太嫺熟了,別的官索賄,最多也就是扣個破壞鹽政的帽子,這位直接扣了個商人干政的帽子……

這帽子誰敢接?

鄭玉績悄悄嚥了口唾沫,潤了潤髮乾的喉嚨,擠出笑容道:“國公言重了。我等哪敢有這等心思?我等不過是些小小商人,國公勿要嚇唬我們。”

“只是,鹽政之事,關乎千萬百姓吃鹽,非是小事。我等固然從中取利,但要說反對鹽政,主要還是擔心改革會導致民不聊生,又損了朝廷鹽稅收入。”

“如宋時王荊公故事,改來改去,乃至於有靖康之恥。北宋之亡,皆由荊公變法起。”

“很多政策,看起來好,但實行起來不但不能利民,反而害民。”

“是以,還請國公三思。”

劉鈺點點頭道:“你這麼說,好像似乎也有些道理哈,還是得實地考察,研究研究纔是。政策萬不能拍腦袋決定,尤其是關係千萬百姓用鹽的大事。”

Www ●тTkan ●C〇

只一句話,頓時讓剛纔如同被施了死靈魔法般死寂的場面,瞬間復活了過來。

衆人心想,他媽的,公爵就是公爵,索賄都要玩這麼大。

扣這個大的帽子,看來這是準備三五十萬打底啊。

要不怎麼說,掙錢最容易的,就是當年賭命從龍之功呢。

只要收錢,那就好說了,氣氛頓時輕鬆下來。

一時間又衝着劉鈺來了一通馬屁,說了許多廢話。

劉鈺提點鹽商的話,也就到此爲止,並沒有再往這個方向上說。

酒宴一散,史世用就來到劉鈺房間,問道:“國公今天這還不是下馬威?不會真的是想先摳點錢吧?”

劉鈺點頭道:“肯定啊,錢肯定是要摳的,改革也是要改的。沒錢,怎麼改?正好,我要給陛下上疏,史兄派人先送回去。然後再派幾個人,護送我的人去一趟松江府。”

史世用不解道:“這件事用錢能解決什麼呢?”

劉鈺笑了笑,敲了敲桌子道:“今天酒宴上,那些人嚇唬我來着,你聽懂了沒有?”

“嗯……他們嚇唬國公說,輕易改革,容易搞出來荊公改革那樣的情況,會導致民不聊生。”這點意思,史世用還是聽得明白的。

“是啊,我都好些年沒被人嚇唬過了。本來我不想這麼玩,但既嚇唬我,那就睚眥必報唄。你說錢能解決什麼問題?錢能買鹽啊。幾十萬兩做利息,加個槓桿,也好叫這些舊時代的商人知道什麼叫時代變了。”

史世用也不知道劉鈺要做什麼,但走流程,他也會把今天的事彙報給皇帝。劉鈺既說他也要上疏,也省卻了許多麻煩。

提筆寫了幾個字的劉鈺,忽然嘆了口氣,搖頭道:“但願我這麼做,沒有弄成脫褲子放屁的結果。真要那樣,我可太失望了……這羣人真是沒救了。”

歷史上鹽政改革期間,這些鹽商除了走官場關係網外,做的最大的一場對抗,就是在家裡找道士做法、妖人巫蠱,用鬥紙牌詛咒那些支持鹽政改革的官員。

劉鈺真心希望這些人能夠乾點什麼,最起碼證明這些商人還有鬥爭的精氣神。

真要是自己搞來搞去搞成脫褲子放屁,那些人只能窩在家裡找妖人搞鬥紙牌詛咒,那可真是……沒救了,毀滅吧。

感嘆之後,劉鈺就給皇帝寫了一封奏疏,大致說明了要改革的手段——派誰來鎮場子,那是朝廷的事,他只保證改革過程中不出岔子即可。

大順這邊又不是隻有淮北鹽場這一個地方。

天津那邊有長蘆鹽場,遼東也有營口鹽場,臺灣府也有鹽場。

而長蘆鹽場的鹽產量,極高。

因爲漕運改革之前,長蘆鹽場的鹽,有很多跟着漕米船,流入到各地。

而跟着漕米船走的鹽,都是理論上的“私鹽”,因爲長蘆鹽場管的範圍,不是運河周邊。

今年開始的漕運改革,爲這場鹽政改革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漕運不走運河了,長蘆鹽場的大量私鹽被積壓了。

這都不需要考慮,必然的事。

漕米船攜帶長蘆鹽,又不是一天兩天了,廢漕運的時候這也是個攻擊運河的理由,劉鈺哪能不知道?

淮北鹽場的鹽政改革,看似困難重重,實則朝廷根本沒看明白,改革的難點到底在哪。

就這些鹽商總承包商,說白了,就是一羣豬。

他們只有三種抵抗方式。

第一種,利用官場關係,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反對改革。

但這件事的前提,是皇帝是個囔囔踹,耳根子軟,遇到耳根子硬的一批的皇帝,並無什麼卵用。這幫鹽商也就是在現在,遇到漢武帝那樣心硬的,託的官場關係那些官都要哭。

第二種,就是在家畫圈圈詛咒。

唯一可能造成影響的第三種,就是靠資本對抗。

運多少鹽,他們吃多少。

全吃了之後,造成缺鹽恐慌,迫使朝廷放棄鹽政改革。

至於剩下的種種抵抗方式,只是理論上存在,現實裡也就想想罷了。

諸如什麼勾結地方官,卡要鹽票商人過境,皇帝這邊印個級別足夠的鹽票通行證即可,孩兒軍這樣的特務組織是幹啥吃的?

這裡面的關鍵,不是淮北鹽場,而是整個兩淮鹽場。

淮北、淮南的鹽商,一家親。

如果淮北改革成功,那麼下一個肯定就要輪到淮南。

保不住淮北,但要給淮北鹽改制造極大的麻煩,從而保淮南。

淮南有25個鹽場,而淮北只有三五個。

淮南每年的鹽引,有140萬引;而淮北只有30萬引。

改革,也只能從淮北改。

淮北改革成功了,才能動淮南。

對鹽商來說,淮北可以扔,只當割了點肉。

而淮南,則是心肺骨頭。

所以如果他們反抗的話,只能選擇動用他們的資本,來用盡手段,把淮北鹽改搞出一個鹽業版的“流民圖”的效果。

這樣,朝廷就只能退步了。

就算爲了保面子,繼續在淮北鹽改,但淮南肯定是不敢動了。

應該說,這些鹽商如果有這樣的“鬥爭”能力,還是讓人欣慰的,至少沒爛到讓劉鈺覺得毀滅了拉到的地步,至少將來他們可以轉型,轉型成爲對外擴張的資本集團的一部分。

但就怕簡直是一灘爛狗屎。

他們其實可以抓住大順的一個弱點,那就是大順每年的稅收、資產,是不足以和他們對抗的。

某種程度上講,兩淮鹽商的資本總額,是比大順正常國庫年收入多的。

而且大順沒啥控制力,最多也就是控制點漕米,保證幾百萬石漕米,除此之外,啥也不行——大順在經濟干涉上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證京畿地區的糧價。除此之外,都幹不了。

這個弱點,是可以利用的。

就算打經濟仗,那也得有錢有物資不是?可大順哪有錢啊。

劉鈺的計劃很簡單,既然別的都好說,唯一要擔心的就是鹽商靠資本來對抗,那就不得不提防這一點。

漕運改革,使得長蘆鹽場的大量走私鹽積壓。

除了長蘆鹽,還有營口鹽、臺灣鹽,鹽,理論上絕對不缺。

但,大順沒有足夠的錢,囤積足夠的鹽,以備打這場仗。

因爲鹽不是白銀變的,需要囤鹽,白銀不能當鹽用。大順連儲備糧都不足,哪有錢儲備鹽啊。

那麼,怎麼辦?

這時候,松江府銀行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如果鹽商給劉鈺行賄,劉鈺就可以用行賄的錢做利息,立刻借到幾百萬的白銀。

這幾百萬的白銀,可以提前支付給長蘆等地的煮鹽戶。

一來,低價囤積他們之前多生產的走私鹽,漕運被廢,走私鹽根本沒有銷路了。

運不出去,堆在家裡,自然可以低價出售。

二來,也可以提前支付給別處的鹽商,預付一定的款項,讓他們增加生產。

兩淮鹽商的資本雖多,但實際上能動用的流動資金並不多。

大量的白銀用於放貸;還有一部分用於鹽的轉運,是一種流轉狀態,他們手裡能夠迅速動用的白銀,並不是很多。

往多了數,能動用的流動資本,往大了算,2000萬兩。可2000萬兩,能吃多少?敢吃多少?真有那麼團結?

如果淮南鹽商準備在淮北鹽區搞事,那麼,就放開鹽往外賣。

能吃多少,賣多少。

鹽的利潤在那擺着,他們敢吃,朝廷這邊就敢賣。

真要是膽子大,把劉鈺用他們的賄賂作爲利息貸出來的白銀賣的鹽都吃了,轉手就能賺幾百萬兩。

等着他們吃不動了,認輸的時候,再派孩兒軍抓人——大順不是英國,也不是荷蘭,沒那麼多完善的法律,故意擾亂鹽政,這也可以定罪嘛。

如此一來……

松江府銀行獲得了利息。

朝廷獲得了利潤。

同時,又查抄了足夠的鹽,建立儲備倉庫,以備不時之需。

而且,到時候淮南鹽商的資本基本都被吃光,一旦他們打輸了,那麼淮南掩鹽政改革也就沒有絲毫阻力了。

屆時,鹽,歸朝廷儲備庫。

本金,還給銀行。

賺的利潤,朝廷存入銀行做貴金屬,利用鹽和隨時兌換,推廣錢鈔。

劉鈺還真就不怕他們玩,就怕他們不玩。

如果他們不玩,直接認慫,那也就是白練手。把受賄的這些銀子當了利息,明年把鹽賣出去,收攏本金還本金,也就賺個走私鹽積壓低價的利潤,沒啥意思。

這種辦法若要成功,需要四個前提。

而且,這四個前置條件,現在只有一個沒有確定,剩下的都確定了。

首先,需要海運基礎。

海運不只是能保證長蘆、臺灣、營口等地的鹽,能夠迅速運達連雲港……或者叫海州。

更是廢棄漕運的保證。

其次,有了海運和下南洋基礎,廢棄的漕運,使得長蘆鹽的大量走私鹽囤積,嚴重過剩。

今年這些過剩的鹽,又保證了兩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可以用低價收購這些過剩鹽,預備打這場鹽之戰。

第二個好處,走私鹽被切斷,淮北鹽改的效果,那真是立竿見影。

今年能賣出的鹽,絕對比之前要多,也更加證明了鹽改的正確性。

有些人只能看到表面:實質上,是運河走私鹽的市場,因爲漕運被廢,空出來的市場被官鹽佔了,這是真正原因。但在別人眼裡,那就是鹽政改革的功勞嘛,一改頓時就兩倍增加,簡直制度萬能。

再次的條件,就是松江府銀行的大量海貿白銀。

可以保證劉鈺可以迅速用不太高的利息,借到足夠的白銀,甚至半白銀半紙鈔。

這些借貸來的、或者少量增發的紙鈔,可以作爲資本買到鹽之戰最重要的籌碼:鹽。

而如果沒有這個東西,朝廷是拿不出這麼多錢來玩的。

最多拿出二三十萬兩,作爲鹽改今年的墊付,力求把鹽改推行下去,免得無人買票,可以先做本金買鹽由政府賣鹽。

這三個條件現在都已滿足,那麼最後一個條件,就是皇帝了。

皇帝,想不想這麼玩?

如果皇帝不想這麼玩,而是迷信皇權力量,以特務組織去查辦那些買鹽囤鹽的,讓他們見識一下什麼叫封建皇權的鐵拳,那就玩不轉了。

而且可能會適得其反。

因爲……皇權的力量,可以抓人,但卻不能保證商業買賣,反倒會製造諸多混亂。

大順的經濟管控能力和基層行政能力,一灘屎一般。抓人還行,管控無力。

所以劉鈺需要把各種好處、因素都寫清楚,等着皇帝回信。

皇帝回信同意,他就收錢。

皇帝不同意,他就不收錢,免得麻煩。

至於說鹽綱改鹽票,這就不是問題。總承包商反對,次級承包商中的一部分人可是支持的。而且還有一支關鍵性的力量,渴望轉正的私鹽販子。

(本章完)

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482章 臨別告誡(八)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351章 舊相識第607章 下三濫手段第340章 宿命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233章 壟斷權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857章 決心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72章 參謀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692章 從零到一的貶值第1063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七)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204章 投名狀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477章 四凶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順第55章 說服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197章 木牛流馬(四)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1226章 開戰(五)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9章 翻譯問題第132章 新型宗藩關係第931章 覺醒(三)第551章 澳門的蝴蝶(下)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45章 冰牆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1045章 平衡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938章 笑話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80章 開個小洞第1318章 施加神聖性(上)第14章 江湖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398章 主心骨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1465章 最後的鬧劇(十二)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423章 勸說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46章 哈士奇第100章 槍和槍第247章 海參崴第1040章 大獲成功(五)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827章 海牙慘案(四)第783章 作死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78章 以商控蒙第1449章 “帝”(一)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
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482章 臨別告誡(八)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351章 舊相識第607章 下三濫手段第340章 宿命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233章 壟斷權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857章 決心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72章 參謀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692章 從零到一的貶值第1063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七)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204章 投名狀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262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八)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477章 四凶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下)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順第55章 說服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197章 木牛流馬(四)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1226章 開戰(五)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9章 翻譯問題第132章 新型宗藩關係第931章 覺醒(三)第551章 澳門的蝴蝶(下)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45章 冰牆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1045章 平衡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938章 笑話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80章 開個小洞第1318章 施加神聖性(上)第14章 江湖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第751章 表演戰(一)第398章 主心骨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1465章 最後的鬧劇(十二)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423章 勸說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46章 哈士奇第100章 槍和槍第247章 海參崴第1040章 大獲成功(五)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827章 海牙慘案(四)第783章 作死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78章 以商控蒙第1449章 “帝”(一)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