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

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

然後,歷史證明,他是個好的戶部尚書,但卻是個地緣政治和戰略白癡。

當然,有時候,不能撥開歷史迷霧去看問題。

如果不以後世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法國此時此刻的情況,馬超爾特的選擇,不能說錯。

北美,因爲劉鈺的介入,人蔘戰爭的結果,是法國依舊把持着北美對華貿易的優勢。

英國殖民地的菸草、玉米等,在大順吊毛都換不到。

而此時英國殖民地的棉花產量,其實也就在小几十萬斤,並沒有大規模種棉花。

反觀法國,人蔘、東珠、貂皮,這都是此時的硬通貨,是真能從大順這裡換到東西的。

故而,華盛頓砍死了法國的使者,哪怕法國在那邊的軍官是被砍死的信使的哥哥,也只能抓住華盛頓之後,逼他寫了份保證書和認罪書——因爲法國不想打。

已經佔到好處的人,爲什麼去打架?閒的?

如果法國想打的話,華盛頓砍死信使這件事,就是個白送的藉口。

當初英法的報紙傳到大順,劉鈺只看了一眼兩邊的口徑,就明白誰想打、誰不想打。

印度。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有足夠的利潤,並且可以販賣大量的印度商品回國。

英國東印度公司,此時是買辦,所以賺錢。

國王和貴族都入股,所以一方面搞棉布禁止令,一方面也不妨礙賺錢。

法國從科爾貝爾開始搞統制經濟,重商主義過深。

對關稅,卡的非常嚴。

要注意一點,就是現在中西貿易的主導權,在大順手裡。而大順不會閒着沒事幹招惹法國,非要往法國走私。

這是一點。

茶葉,法國人和咖啡,喝茶的少,因爲咖啡種植業,是法國在殖民地的本國產業。這是支持本國經濟。

錫蘭、印度、阿薩姆,此時都不產茶葉。

這些地方產茶葉,歷史上要到1848年末,羅伯特·福特尼,以辯經打機鋒的方式,在武夷山的和尚廟取得了和尚的好感,在寺廟裡交流了茶葉技術後,才把茶種偷走並開始在錫蘭、阿薩姆等地種植的。

而絲綢……

的確,印度產絲。土耳其也產絲。波斯也產絲。墨西哥也產絲。甚至法國自己也種過桑樹養蠶。

但法國的絲綢,是高端絲綢製造業。

故而,法國不能用印度絲、土耳其絲、墨西哥絲或者波斯絲。

只能用大順湖絲——這和劉鈺坑死廣州紡織業是一樣的道理,粵錦不能用本地絲,只能用江南上等絲——絲綢作爲奢侈品,能用好的絕對不能用次的,因爲穿得起絲綢的人,不會圖便宜,這是奢侈品的特性所決定的:都是有頭有臉的貴族,王宮舞會,別人媳婦都穿上等綢,你媳婦穿個低端綢,那還不如不去。

所以,印度在法國這裡,是個尷尬的存在。

法國在印度賺不到錢,至少在貿易上賺不到錢。

也沒有非常需要的原材料,生絲不合格,總不能買印度大米往巴黎運吧?巴黎人吃饃,也不吃大米飯啊。

法國最賺錢的貿易線,是北美的人蔘,換大順的生絲,再把大順的生絲織成法國高檔絲綢,再把高檔絲綢賣出去。

這條貿易線,和印度有一毛錢的關係嗎?

這就是法國面臨的現實。

就現在這個時間點,就可以明確的說,全世界只有一個人,只有劉鈺,確信印度會成爲一個廣闊的棉布市場和棉花產地。

英國人都不相信,印度會成爲市場。

根本不敢相信。

棉布關稅都頂到頂了,尚且壓的本國紡織業喘不動氣,你跟我說以後印度會成爲棉布消費市場?你發燒了吧?

這是往大同販煤、往海州販鹽、往東北販大豆、往福建販茶葉、往景德鎮販瓷器,但凡腦子稍微正常點,就會覺得不正常。

看似魔幻,實則不然。

破除思想鋼印之後,必須要認清的現實,就是在1800年之前,印度的棉紡織業,吊打整個西歐。

看清這個現實之後,法國的選擇未必就錯。

英國東印度公司能在印度獲利的原因,不是因爲英國人多聰明,只是因爲英國東印度公司有機會當買辦。

而法國東印度公司,是真的欲當買辦而不得,沒錢,還整天賠錢——1765年之前,連瑞典東印度公司、丹麥東印度公司都賺錢,爲什麼法國東印度公司賠錢?

因爲新教天主教?被大順制裁丹麥,天主教比法國還虔誠。

因爲重商主義自由貿易?瑞典東印度公司爲了躲開本國的重商主義法令,之前整天燒賬本,甚至爲了做假賬還自己搞沉了哥德堡號。

因爲沒有開拓精神?在劉鈺給讓法國學東虜貿易品之前,法國人自己搞出來專門的南美走私航線,就爲了換南美白銀來中國買貨。

其實,因爲法國的手工業基礎,比丹麥瑞典都好,好的多。

而且法國的商業資產階級是一羣弱雞,不敢公開發表《論放開關稅大量進口東方棉布有利於全體法蘭西人民》這樣的高論,只敢發表《論貴族應該廣泛參與對外貿易,提高進口關稅,保障本國工業》這樣的低論。

從這些問題來看,法國人選擇在印度保持和平、通過忍辱負重戰略忍讓,獲得和平,未必是錯誤的選擇。

只不過,現實不是一廂情願的。

我不想打仗,別人想打我,所以我忍讓退步,別人就不打我了……就這種思維,給馬超爾特扣個蠢豬大臣的帽子,也真是一點不冤。

杜鋒作爲大順的錫蘭都督,他個人,對杜普萊克斯的評價,又高又低。

說他高,是杜鋒覺得,這人縱橫術玩的真好,而且戰略上基本對路:不管是率先想到在印度訓練印度土兵、還是認爲藉着印度節度使紛爭的亂局以少量精銳影響戰事、亦或者琢磨着在印度收鹽稅土地稅而不是做買賣、甚至於拉攏印度王公節度使直接參與政變獲取戰略優勢……都很厲害。

說他低,則是因爲,他一肚子戰略,手底下就沒有個戰術天才,能幫着他完成戰略。而且朝中無人支持,好容易盼來了海軍艦隊支援,嘴臭的兩天就能和艦隊司令鬧掰。

戰略上,今天德干節度使內鬥政變,杜普萊克斯抓住機會入場得地二三縣;明日支持海得拉巴士節度使,去爭奪卡爾納迪克節度使的頭銜,又得一盟友;大後日扶植傀儡,得到回報成爲了克利希娜河以南的副節度使名正言順實行統治。

戰術上,這幫盟友動輒15000大軍,圍攻個600人的城堡,打了兩個月攻不下來;盟友動輒8000大軍,被對面1500打崩。英國這邊連近衛擲彈兵團的連隊都開始往這邊調了,法國的內閣還在琢磨着調回杜普萊克斯換取二十年和平……

以至於,戰略上一直贏贏贏,戰術上一直輸輸輸,最後弄了個平局。

但直到現在,戰略上依舊佔優,主動權其實還把握在法國人手裡,只要給予一定的支持,搞事的主動權還在杜普萊克斯這邊。

現在杜普萊克斯居然被法王召回了,而且據說命令是非常嚴厲的【如不聽令,直接逮捕】。

這對琢磨着封侯的杜鋒來說,簡直是天下的喜事。

現在法國在印度的情況,全靠杜普萊克斯一個人在撐着,很多盟友關係,都是靠他來維持的。

或者說,他和他老婆。

杜普萊克斯爲了和當地王公打好關係,娶了個寡婦。

一個長袖善舞、頭腦敏銳的外交型萬人迷寡婦。

現在空降過來的這個叫戈登的,當地王公認得他是誰啊?在最需要法國人幫忙的時候,總督被換人了,那我爲什麼不投英?

法國在印度的局面,就是沒有制度、全靠一個人撐着,標準的人亡政息。

人亡政息的含義和特點,大順這邊的人,太瞭解了。

換個人,局面就會直接崩。

現在這人馬上就要滾蛋了,杜鋒嘴上頗多惋惜,實則八成的氣力都在維繫面部表情不要露出狂喜之態。

因爲從大順的戰略上講,調走杜普萊克斯證明什麼?

證明劉鈺謀劃的讓法國把力氣花在美洲、必要時候可以放棄印度的陷阱,法國人已經掉進去了。

也證明劉鈺不去搞法國的統制經濟和高關稅,而是大量惠法,收法國的人蔘貂皮,讓知道自己無力維持多點開花的法國,主動選擇了北美、實則放棄了印度。

只要法國人在印度沒有全面潰敗,大順就沒辦法在印度出手。

大順必須保持和法國的良好關係,至少在一戰打完之前,都必須是盟友。

印度,只能是法國撐不下去,以反正也守不住的印度爲代價,換大順出兵,大順才能入場。

法國人可能想的挺好,大順在旁邊,在錫蘭就有駐軍。

讓大順做調停人,英法在印度保持現有狀態,誰也不主動搞事。

想法是好的。

現實是殘酷的。

因爲是否干涉,是否會出兵,掌握在大順手裡。

而大順也不需要和英國籤密約什麼的,只需要幾個動作暗示,英國就會做出“正確”的判斷:大順不會出面干涉。

杜普萊克斯的設想,是吃了印度,收人頭稅、鹽稅、土地稅。

問題是短期是賠錢的,完全看不到收益,天天在賠錢;而北美,則是一船船的人蔘貂皮東珠,運到大順換錢換湖絲。

哪個重要?

法國人的選擇,其實沒錯。

包括劉鈺給大順皇帝畫的餅,也是畫的是印度的鹽稅、丁稅、畝稅。

劉鈺給皇帝畫餅,從來都是站在封建貴族、封建君主的角度去畫餅。

從沒有對着封建帝王,輸出一通資本主義的大餅——畫鐵路餅,是說讓皇帝方便統治和鎮壓;畫銀行餅,是說讓皇帝方便必要的時候沒收銀行全部存銀;畫礦業餅,是說爲了解決讓皇帝頭疼的京城西山煤礦問題。

問題在於,劉鈺給皇帝畫這個餅之前,先用了特洛伊木馬計。

借荷蘭人的手,弄了幾萬漢人去了錫蘭,還弄出來了個歸義軍。

在錫蘭的幾萬漢人,是大順皇帝接受劉鈺畫的這個大餅的首要前提。

這個大餅,在波斯內亂、日本開關、加勒比糖業大發展等催出了爪哇的蔗糖生產相對過剩危機的那時候,就開始布了。

大順真的在用個澡盆都能去印度次大陸的地方,有幾萬歸義軍。

而且是真心的歸義軍——荷蘭人用皮鞭、菠蘿蜜、嚴酷刑罰,在大順下南洋之前,完成了錫蘭華人移民的安置工作,大順不需要承擔強制遷民的百姓不滿,反而擔着解民倒懸的美名。

而大順的統治者,以史爲鑑,太明白當一個帝國崩潰、各路節度使廝殺的時候,入場有多簡單了。

因爲大順的史書,記載了太多這樣的故事——中央集權崩潰,節度使藩鎮亂戰,到處找爹的故事。

所以劉鈺說,印度中央集權崩了,節度使內鬥、藩鎮割據,只要三五千精兵,足以獲得極大利益。

皇帝當然信,史書上就是這麼寫的,爲啥不信?

然而,法王憑什麼相信杜普萊克斯畫的大餅?

莫臥兒帝國的屍體還在,剛斷氣,似乎還熱着,法王憑什麼相信,幾百人,千餘人,就能解決這個偌大帝國的遺產?

法國的史書,有記載中央集權崩潰之後,節度使藩鎮之亂的故事嗎?

杜普萊克斯說,你給我二十年,三千正規軍,再給我四艘戰列艦,我還你一個比法國本土大七八倍、富庶、一年能收2000萬兩白銀丁稅鹽稅土地稅的印度。

法王憑什麼相信?

劉鈺說,你們好好在北美經營,挖人蔘、採東珠、獵貂皮,我每年給你上百萬兩的貿易額。

法王憑什麼不信?

在劉鈺派米子明出訪瑞典送戰俘、途經巴達維亞恐嚇荷蘭,逼迫荷蘭移華人於錫蘭的那一刻。

英、法,在廟算上就已經輸了。

英國還有補救的機會,就是讓出印度,取代荷蘭,中英合作,瓜分世界。英國人沒有選,所以英國已經不可能得到印度了。

法國在當初接受了劉鈺的好意,用冰塊做壓艙石,運送人蔘東珠貂皮來大順;劉鈺讓康不怠找醫生,寫文章證明西洋參性涼純扯淡、因爲西洋參不是從炎熱的南洋來的,從而壓爆了高麗蔘的那一刻。法國也已註定不會選擇印度,而選擇美洲。

現在看來。

二十多年前,博林布魯克子爵嘀嘀咕咕的歷史神學的恐怖預言——那個摧毀迦太基海洋商業文明的農耕集權的羅馬帝國——並不是法國。

(本章完)

第1439章 分歧(五)第550章 澳門的蝴蝶(中)第113章 小人哉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171章 萌芽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012章 圈地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1441章 分歧(七)第379章 四宗罪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1357章 英國的總崩潰(六)第1373章 裡病外治(九)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314章 綁定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1141章 最後的佈置(二)第625章 手段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76章 恍然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251章 壓力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1318章 施加神聖性(上)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141章 封侯真吾意,海波順便平第100章 槍和槍第368章 我是誰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621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600章 捧殺第5章 落後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644章 細思恐極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846章 雙贏(上)第280章 隱忍勝於現在就反抗第45章 冰牆第1438章 分歧(四)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767章 擴大影響力第183章 變陣第370章 翻譯優先級第384章 逼迫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28章 初來乍到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992章 最後的鹽改配套政策第1226章 開戰(五)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48章 不可抗力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59章 四兄弟第92章 欽定?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1393章 泡沫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
第1439章 分歧(五)第550章 澳門的蝴蝶(中)第113章 小人哉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171章 萌芽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012章 圈地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1441章 分歧(七)第379章 四宗罪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1357章 英國的總崩潰(六)第1373章 裡病外治(九)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314章 綁定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1141章 最後的佈置(二)第625章 手段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76章 恍然第1433章 鴆酒 解藥(下)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251章 壓力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1318章 施加神聖性(上)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141章 封侯真吾意,海波順便平第100章 槍和槍第368章 我是誰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1507章 終章 九三年(廿五)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621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600章 捧殺第5章 落後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644章 細思恐極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732章 窗戶和門的區別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846章 雙贏(上)第280章 隱忍勝於現在就反抗第45章 冰牆第1438章 分歧(四)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767章 擴大影響力第183章 變陣第370章 翻譯優先級第384章 逼迫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28章 初來乍到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41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992章 最後的鹽改配套政策第1226章 開戰(五)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48章 不可抗力第996章 超額完成第59章 四兄弟第92章 欽定?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1393章 泡沫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