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1章 分歧(七)

第1441章 分歧(七)

這不只是大政策方向的激進、保守的問題。

而是工商業,尤其是商業發展的一些“雙刃劍”問題。

大順的統而不治的行政能力、幾乎空缺的基層控制能力,商人們,那真的是能玩出花來的。

除了商人,還有本地勢力。

比如湖北的糧食運輸業。

【米船船戶泊於碼頭,後半夜便有當地水排,來此竊米。沿途賤賣獲利。所缺數額,則以砂石填補,美其名曰——翻倉】

又比如:

【武昌羅家墩,有當地遊民數千人,專做‘砂石’生意。以大篩過砂石,大而扁者,則摻蠶豆;小而圓者,則摻綠豆;白石砂者,摻米;黃石砂者,摻芝麻骨子。皆與‘翻倉’者交易】

再如:

【糧行居間,使買者、賣者不能相見,彼則從中壟斷,又多壓價收糧——米穀商販,迫於船雜久載,若是堆棧又要棧租,甚至若不賣則往往會有‘失火’之虞,不得不低價售。而糧行低買高賣、又以焚船威脅……】

再再比如:

【往南洋日本等國出口芝麻之鬆蘇大商,與楚地商行分而治之。如湖北之芝麻,除了出口外,本地亦需。各商行亦多行類‘期貨’之法。而鬆蘇大商則與甲商行約定高價收購甲之芝麻,又告知甲商行不要與乙商行說;復又與乙商行密談,告知不要與甲商行說……以致楚地商行各自以爲大賺,紛紛將原本定給其餘人的芝麻都賣給了鬆蘇大商,以爲自己所缺之額,甲以爲可以從乙那裡收、乙以爲可以從甲這裡收……最終交割時候,無貨可交,不得不借貸於鬆蘇大商,而致使兩年之內,鬆蘇大商盡控楚地之芝麻大宗定價權。】

總的來說,就是,你想要商業,那你就會得到商業的一切。

欺騙、欺詐、貸款逼債、期貨買賣、囤貨居奇、期貨交割……這些東西,先發地區玩了幾十年了,跑到湖北,遇到湖北本地的商賈,簡直就像是騙傻子一樣。

而在鄉間,商業帶來的問題,更加的操蛋。

小農無論是種糧食,還是種棉花,都需要把這些東西賣出去。

賣出去,才能交稅、交租、買鹽、還債等等。

後世可以說“你覺得現在便宜,那伱就過一陣賣唄”。

但現在,這就是句屁話。

還沒等糧食入倉的,收債的、收租的、收稅的,就像是蒼蠅見了血一樣飛來。

都有能力把東西貯存幾個月的經濟能力,怎麼可能欠債、欠錢、沒錢交租交稅呢?

而需要還債、還錢、交租、交稅的,又怎麼可能把這些農產品貯存幾個月再賣?

商人、士紳、轉型爲商業經營的士紳,那真是玩出了諸多花活。

甚至於,一些士紳驕傲地酒後放話:“我只要把這批糧食壓在家裡三個月再賣,我就能賺一半的本錢”。

至於本地的“人均糧食擁有量”問題,關我屁事?沿江賣走,別的縣、亦或省城的價格高,我就賣省城去唄。市場經濟嘛,反正拿到手的白銀,能在西域花、能在東北花、能在西南花、能在鬆蘇花、甚至到印度去花也沒問題。

本來糧食問題就嚴重。

嚴重的糧食問題,又迫使當地人圍湖造田,使得生態崩潰加速,水旱問題更加頻繁。

商業深入,伴隨着川鹽入楚、對外貿易所需之茶芝麻生絲、對四川賣棉布因爲四川不適合種棉花等因素,又使得經濟作物的面積不斷增加,這又更加加劇了糧食問題。

還是那句話。

大順有沒有糧食?

有。

甚至於,南洋、蝦夷、東北、扶桑等地的糧食,都吃不完。

但是,湖北缺不缺糧食?

缺。

就算商人不操控,實際上,此時的湖北,也距離人均每年450斤的糧食消耗,有一定差距——你說這算下來,一個人一天要吃一斤多糧食,有這麼多嗎?而事實上,肚子裡沒有油水、缺乏糖類、缺乏脂肪、缺乏肉類,對這些勞動人口而言,一斤多糧食,壓根沒有什麼飽腹感。

而現在,商業這口“雙刃劍”,在湖北的表現,可謂是把爲什麼要“重農輕商”的那一面,不斷地展示出來,上面還在不斷滴血。

要不要對商業、投機等進行限制?

不限制,或者說想限制、但又沒那本事,結果就是鬆蘇大商憑藉雄厚資本,兩年時間乾死了湖北的本地商行,控制了芝麻的定價權。這還只是稍微玩了玩一丁點期貨操作。

限制……

限制,只靠行政命令,就會玩出來太子那樣的大活兒,整出個“米禁”令,鬧得沸沸揚揚,全天下都在看笑話。

限制,不是不能靠行政手段,而是大順的行政效率、組織能力,根本沒這個能力、沒這個本事。

劉鈺之前搞鹽政改革、重分鹽區,乾死那些大鹽商。

固然靠了行政手段。

但更關鍵的,是他搞了大型曬鹽場,最終目的就是乾死從萬曆四十五年開始盤踞鹽業的大鹽商,要搞“官運商銷”,消滅生產和囤積的商業壟斷,而扶植那些走街串巷最後一里路的中小商人。

他靠的,是手裡依靠大型曬鹽場和蒸汽提滷的巨大生產力發展所提供的、讓當時的大商人近乎絕望的“商品”——你不是低買高賣、囤貨居奇嗎?我這邊的鹽價不斷往下降,我倒要看看你能吃多少?你有本事,你銀子多,就把川南地下的井鹽和渤海黃海的海水,都吃下去。

就糧食問題,大順有沒有可能搞類似的手段?

理論上,可以。

平糴法。

現實裡,沒戲。

大順弄個鹽,都雞兒費勁,劉鈺折騰了那麼久才改革成功,準備了許久。

就大順這行政能力,還想玩平糴法?鹽和糧食,那可不是一樣的東西的。不論是消耗量、儲存倉庫、運輸、要解決的問題,那都差了一個數量級。

要搞平糴法,有兩個思路。

要麼,來一波大改革,解決從明中期白銀稅代替實物稅改革之後、或者說從明早期構建就有點問題的“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問題。

地方取消一些白銀稅,退回去收實物稅,比如收糧食等。地方各倉,得有糧食,才能玩平糴法。

而徵收實物稅,又會帶來新問題。

儲存成本、貪腐、倒賣、火龍燒倉……

還有,糧食不能自己飛到倉庫裡,這又繞回了漕運改革的問題:糧食不能飛到倉庫,是不是得出勞役運糧食?運白銀的運量,和運糧食的運量所需的人力,能一樣嗎?

而出勞役,則又等同於“劫貧濟富”。

士紳老爺出勞役嗎?

最後出勞役的是誰?

胥吏手裡拿着勞役權,不又得來一場狂歡?讓你出勞役,你就家破人亡;你不出勞役,那就給錢。

要麼,發展生產力、尤其是發展運輸力量。

內地沒有海運優勢,那就猛搞大基建。

搞運河。

搞火輪船。

搞鐵路。

等等。

搞到劉鈺說的“人均糧食擁有量”具有現實意義;搞到東北的糧食一個月內能出現在湖北……

而這,又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

比如,劉鈺對海運的改革,是通過壟斷公司的商船註冊手段、以及商船履行強加義務爲基礎,實質上是讓海商,均攤了大順培養水手、海軍、造船、以及緊急狀態下的物資運輸的成本。

比如說搞對日貿易的商船。

利潤極高,因爲大順授予了他們壟斷權、日本幕府那邊也想拿到專營的關稅,所以兩邊一起緝私,保證了壟斷專營。

所以,劉鈺說,你們要履行註冊商船、戰時徵用、培養水手、強制安插實習軍官、必要時必須運輸軍事物資的義務。

這些義務,很沉重。

歷史上,西班牙這麼搞,搞崩了。

大順則憑藉的自身是商品生產國和生產力進步的實質壟斷傾銷效果,讓這些商人扛着沉重的“義務”,依舊美滋滋。

這也是大順參與一戰的基礎。

否則的話,跨大洋作戰的後勤補給、水手、海船等,全靠大順財政養着專業軍用運輸船,能把大順的財政直接拖死。

而如湖北的糧食問題。

河船和海船不一樣。

小火輪船,就算投入實用,現在性價比最高的,也是用在長江逆流運輸上。

大順不是統制經濟。

甚至連大宋的重商主義水平都沒達到。

各種商品管控的能力,也沒那麼強,更沒有說啥玩意兒都官營的水準。

既如此,怎麼搞?

想要做到隨時能以南洋等地的糧食,平抑湖北的糧價,就需要有極強的長江逆流運輸能力。

而極強的長江逆流運輸能力,是以經濟、貿易、商業爲基石的。

鹽之類的,可以這麼搞,因爲運輸量不是太大。大不了養一支專門的運鹽船隊,回來的時候捎點茶葉、生絲、從鄱陽湖過來的江西瓷器,那也就夠了,足以維繫運轉。

大宗商品……

這麼大的運力,也就意味着,湖北的小農經濟,要瞬間崩盤。

這不是說湖北一地的問題。

而是,現在湖北的家庭手工業經濟,尤其是紡織業,是以“川鹽入楚、楚布入川”爲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只說紡織業,航運業,一旦小火輪發展起來,這又涉及到數以幾十萬計的船工、沿江運輸的河工等人的生計。

而湖北雖然地處江漢平原,但小農經濟制約。論棉種改良,不如兩淮草蕩圈地後的大片棉田;論纖維長度,比如印度爪哇等地的棉花;論紗線成本,遠不如鬆蘇地區從印度運過來的棉紗。

之前制約大的全國市場的問題之一,就是物流、逆流成本、運輸成本。

包括之前歐洲,休謨說的“大海是天然關稅,否則歐洲全都是中國製造”的問題,也是一樣的。

運輸能力一旦進步,一旦允許商業繼續發展,都能搞大規模糧食運輸了,這運力,鬆蘇地區憑藉棉花成本、棉紗成本等,不直接一波把湖北的棉紡織衝死?

歷史上,湖北小農經濟的崩潰,就是二鴉之後的子口稅問題。

而同樣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早期貿易,也有這樣一種傾向——【因爲運輸成本固定,故而公司傾向於運輸高附加值的商品。棉布,優先於棉紗;棉紗,優先於原棉】。

長江航運也是一樣。

一旦放開,鬆蘇等先發地區憑藉海外原材料產地和海運優勢,其棉布不敢說徹底衝死湖北的紡織業,但最起碼,【川鹽入楚、楚布入川】的貿易格局,就會改變。

而限制……比如說,對鬆蘇棉布徵收子口稅、對鬆蘇棉紗免稅。

這,和英國爲保護蘭開夏的棉紡織業,搞《東方棉布禁止令》,但對印度原棉免稅,同時通過《曼徹斯特法案》允許曼徹斯坦的棉布繞開《棉布禁止令》,其實也沒啥本質上的區別。

是以,這個問題是不是無解的?

不是。

學英國。

依靠強有力的國家管控手段、強勢的管控政策。

不要上來就搞全國的統一大市場。

一旦完成了貨幣改革、運輸業發展,直接激進到太子在湖北玩的那種激進工商業政策,搞全國的統一大市場,那就真成先發地區殖民後發地區了。

是要出大事的。

所以,這需要統治技巧。

不可過於激進。

過於激進,容易物極必反,而不是怕別的。

理論上,可以通過對鬆蘇棉布徵收“內部高稅”,但對海外的棉紗免稅,刺激湖北的棉紡織業,效南通故事——織而不紡,皆用成紗,本地資本原始積累,借湖南湖北四川市場,發展紡織業。

換言之:太子在湖北玩砸了之後,大順必須要進一步、退兩步,不要再搞激進政策了,再搞幾次激進政策,真可能換來舊勢力的全面反動大反撲。

要依靠調控政策,甚至依靠“本土通關稅”的這種奇葩的反國內大市場的政策,一點點製造“多點開花、各省皆有所發展”的局面。

站在資產階級的角度看,本土通關稅,反動嗎?

反動的不得了。

資產階級的任務,就是創造一個世界市場,而創造世界市場之前要先創造國內的統一市場。

大順卻要搞本土商品流通限制,這怎麼能不反動?

但是,站在更遠一點的地方來看,就大順這個情況,不搞“進一步、退兩步”的辦法;不搞國內通關稅,搞區域限制……

國內的統一的大市場,資產階級可能還沒得到,湖北的紡織工、船工、本地一些讀書人,說不定就要當場念上兩句詩,就近上了大別山。

改革是一回事。

革命又是另一回事。

加速主義,那又是另另另一回事。

新時代這個胎兒,現在脆弱的很,若能改革多養一養,還是先養一養的好。

雖然劉鈺說,大順的改革,最終必然失敗;大順王朝必然要炸。

但是,現在炸,容易炸成王莽改制的類似效果,往回退。現在,是撐一年,新時代這個小胎兒就強壯一分,將來炸的時候,新的力量就越有力量搞革命的恐怖,快速結束痛苦。

最起碼,撐到黃河河道挖完。反正,就太子這樣的激進工商業政策,是肯定不行的,純瞎搞,刻舟求劍加邯鄲學步。而且太子意志也不堅定,更沒有矢志不移的工業的目標,這回可妥妥的是從激進派,一下子縮成了保守派了。

(本章完)

第587章 不平等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702章 備戰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991章 煙幕第1436章 分歧(二)第995章 嫺熟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642章 逃避第321章 一牛之力第448章 雞蛋的大頭和小頭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810章 聖君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1326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上)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1224章 開戰(三)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565章 制禮第1009章 親不親第986章 止步(上)第1063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七)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796章 工商局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174章 僭越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759章 憂慮不安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862章 好事第844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六)第931章 覺醒(三)第579章 廢物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18章 歸化第1029章 不公第4章 衝突第433章 宜緩不宜急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1069章 惡龍殘影(四)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第368章 我是誰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38章 扣個人質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312章 偶然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712章 反擊第681章 隱喻(下)第464章 立碑第1016章 做成死案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419章 絕望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782章 身份第1231章 開戰(十)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542章 惡毒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835章 誠意展示
第587章 不平等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702章 備戰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991章 煙幕第1436章 分歧(二)第995章 嫺熟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528章 傳統藝能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642章 逃避第321章 一牛之力第448章 雞蛋的大頭和小頭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810章 聖君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1326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上)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1224章 開戰(三)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565章 制禮第1009章 親不親第986章 止步(上)第1063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七)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796章 工商局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174章 僭越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759章 憂慮不安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862章 好事第844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六)第931章 覺醒(三)第579章 廢物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18章 歸化第1029章 不公第4章 衝突第433章 宜緩不宜急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1220章 大忠臣(中)第1069章 惡龍殘影(四)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第368章 我是誰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38章 扣個人質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312章 偶然第1290章 死與復仇(十一)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1383章 凡爾賽和約(十)第712章 反擊第681章 隱喻(下)第464章 立碑第1016章 做成死案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419章 絕望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782章 身份第1231章 開戰(十)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542章 惡毒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835章 誠意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