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

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

別看皇帝嘴上說什麼勿要諱疾忌醫,但實際上,在廢棄運河、漕運轉海之前,黃河問題確實就是個忌諱。

很多人都知道,洪澤湖衝沙的玩法遲早要炸、也知道黃河越來越高早晚要出大事。

但是,沒有人敢去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在大順被劉鈺主持軍改、燧發槍配刺刀加野戰炮兵之前,北方威脅始終存在。這種存在,迫使大順只能選在在北京定都。

北方是政治中心加軍事重心,南方做經濟中心。依靠漕運、運河來維繫帝國運轉;依靠兩淮鹽政,作朝廷重要的緊急財源。

在這個體系之下,很多問題是無解的。

治河必先廢漕,喊了多少年,在大順下南洋徹底擊潰西洋艦隊之前,有前朝的臺灣事件、有大順東伐日本的海上戰略調動爲鑑,喊再多也不敢動。

解決了海運問題後,黃河問題才真的敢拿出來討論,或者說有了所謂的“勿要諱疾忌醫”的資格。

在這之前,所有人都只能裝傻,一廂情願地相信黃河不會出大事。

劉鈺算是把這個膿瘡挑開了,但管殺不管埋,就明確表示,別考慮徹底根治黃河了,就大順這點能力和此時的生產力水平,準備救災就得了。

在皇帝看來,大順和大明在一些根本問題上已經不一樣了。

大明存在的某種純粹政權意義,是整合南北方的力量,防備北方農耕線以北的夷狄入侵。

大順存在的純粹政權意義,在北方問題解決之後,其實就是加強集權和財政收入,利用國家的調控能力,通過各種方式減緩內部矛盾,延續統治。

相對於賑災這種“保守治療且等死”;變革和擴張移民是“積極治療且等死”。

這種意義上的轉變,就使得皇帝在某種程度上,必須接受一些改革。

很多事情,劉鈺一直在忽悠皇帝,忽悠皇帝這麼做是爲了皇帝。

皇帝當然不是傻子,但他仍然支持,就因爲他真的看到了好處。

很多事情,就如康不怠說劉鈺不是大順人一樣,同樣的事,在劉鈺和皇帝眼裡,是截然不同的結論。

比如。

之前的銅錢鑄幣廠叫歇事件、蘇州織工罷業、松江府踹工歇業、廣州府石匠鞋匠組織“西家行會”對抗東家等等。

在劉鈺看來,就是這證明……萌芽……發展……侷限性……巴拉巴拉巴拉。

在皇帝看來,那就大不一樣。

皇帝仔細研究了這些類似事件,得出了三個結論。

其一:這些工匠們是軟弱的,這些憑藉一技之長吃飯的人搞罷業,非常容易擺平,他們非常傾向於獻祭領頭的,而且他們是支持朝廷穩定的因爲他們本身就是朝廷穩定的得益者。

其二:這些工匠們只有經濟訴求,他們沒有提出過任何一種能夠威脅大順的口號。反觀明末時候,真正有威脅的,是提出了明確政治上訴求和粗略綱領的那羣人。

包括且不限於均田免糧、均平天下、剷平不公、減租永佃等等。其主力,是失地小農、和各種礦工礦奴等等。

其三:這些工匠們更傾向於相信朝廷的清官,而更恐懼和害怕那些工場主和東家,並且視他們爲壞人。而工場主則因爲打不過他們,也更需要朝廷的保護。同時也因爲大順農村的極端貧困,不管是工匠還是工場主,都對自己現在的穩定生活基本滿意。

由此,皇帝得出了一個結論:即,他這個皇權,可以用一種超然的姿態,凌駕於工匠和工場主之上。在必要的時候,站工匠;在必要的時候,站工場主。

這種脆弱的、軟弱的、憑藉一技之長吃飯的人,是成不得事的。並且他們是非常支持朝廷穩定的,絕大多數時候只需要讓工場主多發兩個錢、過年割點肉送點酒就能解決的。

此輩,不足爲慮也。

所以,皇帝支持蘇南工商業的發展,因爲工商業的發展,處在工廠制之前的變革階段期,真正能迸發力量的東西皇帝還沒看到。

相反,皇帝看到了這些人可以提供足夠的賦稅、海關收入、貿易收入。

皇帝可以通過這些財政金銀,遏制真正的有危險的東西。

再比如。

廢漕運、改海運、修淮河、變鹽業等一系列事件鏈。

在劉鈺的視角下,是以蘇北蘇中爲原材料產地、蘇南爲工業基地、南洋西洋爲市場,催生新時代所必須的新階級。

但在皇帝的視角下,又大不一樣。

在整個事件鏈裡,皇帝看到的是如下問題。

便是,從明朝中期開始的白銀貨幣化已經不可逆轉,但是,錢和物資並不是一回事。

朝廷的統治,靠的是手裡掌握的物資,如糧食、鹽、武器等等。

錢在穩定的時候,可以等同於物資。

但白銀貨幣化,導致朝廷收稅收白銀,手裡能調控的資源並不多。朝廷手裡只有點糧食,但糧食也不多,而且一點鹽都沒有。

在白銀貨幣化已經不可逆轉的前提下,朝廷的首要任務,是確保白銀能夠在想花的時候,快速且大宗地花出去,立刻換取朝廷急需的各種實物。

即,大順現在的首要任務,是打通“錢——物資”的快速轉換。不能重蹈大明的覆轍,有錢有時候也買不到急需的東西。

也就是說,大順必須保證市面上,存在足夠的流通的現貨,且是大宗的。

在必要的時候,朝廷用錢能確保立刻買到這些大宗的現貨。

這些流通的現貨必須是流通的,但又不會對內部造成巨大沖擊的。

那麼,這就需要一個蓄水池。

這個蓄水池,就是日本、朝鮮、南洋,以及一些再加工產品。

必要的時候,朝廷可以把通往那些蓄水池的水管,換個地方即可。

比如,劉鈺在淮河事件上的操作。

本質就是動用了白銀,買走了遼東、蝦夷、南洋等地市場化的、非小農的大型種植園和農場的粗糧,很多粗糧是用來釀酒賣的,所以有充足的現貨。

並且,如果一旦本國缺糧,大順的海軍可以迅速動員,以日本和南洋市場爲主的蝦夷農場、南洋稻米種植園的糧食,快速運回國內。至於日本和南洋缺糧,反正影響不到皇帝的統治。

大順解決了“白銀和物資”快速轉換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皇權的力量,加強了統治。

如果不想退回前朝前期的“實物稅”,那麼怎麼保證錢能買到東西就是大順統治下去的精髓。

要麼,退回白銀貨幣化之前的收實物稅,加大百姓徭役、運輸、損耗。

確保朝廷手裡始終有糧食、有鹽、有布匹。

要麼,認定無法往回退,那就確保大宗物資能買到。

確保朝廷手裡有錢、有海軍,就等於朝廷手裡有糧食、有鹽、有布匹。

從劉鈺躍上大順的決策層開始,實際上大順皇帝李淦,花了二十年時間,搞明白了一件事。

而這件事,用一句話就能概括。

皇帝花了二十年時間,弄明白了:哦,原來錢不是財富啊,糧食大米食鹽鐵器耕牛布匹纔是財富啊。

看上去,好像挺搞笑的,皇帝花了二十年時間,就琢磨出來個這?

但實際上,這並不好笑。

中華帝國從大明成化二十三年,丘浚上疏認爲使用白銀等於國家放棄鑄幣權、等同於把鑄幣權讓給商人;再到隆慶元年正式白銀貨幣化和稅收白銀化;再到大順主動海外貿易白銀涌入……摸索了整整二百年時間,終於想明白了和之前徵收實物稅的時代截然不同了。

也終於回過味兒來了。

而等着皇帝回過來味兒之後,再回頭看看這些年改革的方向,皇帝終於融會貫通,用他自己的理解、或者說他自認爲是有效的一套邏輯,來理解這一切的改革。

比如鹽場改革。

皇帝支持的原因,就是因爲大鹽場方便管理,並且在需要的時候,只需要一小隊士兵、三五個獄吏,就能完全接管這些大鹽場,保證鹽的生產。

或者說,保證朝廷手裡有鹽。

而淮南鹽的小生產者模式……同樣是100萬石的產量,是控制一個大鹽場容易?還是控制七八萬小生產者的鹽戶容易?

再比如那些在蝦夷、東北、南洋辦農場種植園的。

如果朝廷急需100萬石糧食的時候,是從這些大農場大種植園搞比較容易?還是從100萬小農手裡徵收100萬石糧食容易?

皇帝盤算了一下,如今他手裡握着的、算作必要時候朝廷能夠掌控的力量,比起二十年前可多太多了。

他手裡,多出來一個可以一次性賴賬不還的銀行,裡面存着上千萬兩的白銀,必要的時候直接搶。雖然這麼玩只能用一次,但或許足夠救命、翻盤。

多出來兩個商品糧基地,必要的時候直接強制徵調,保證大順遇到大規模災荒,可以迅速徵集糧食——可以用錢,如果沒錢,那就直接用槍。

多出來一個扶植起來的財閥模式的運輸公司,必要的時候直接強制徵調,保證錢能買到物資、物資能運到地方。

現在,就差一個產鹽基地了。這個產鹽基地必須是密集的、集中的、人少的、方便接管的。必要的時候,必須能保證每年兩三億斤的產量。

在一切平穩、一切順利的時候,朝廷只要有錢就夠了。

然而一旦出事,錢不管用、或者沒有錢可用的時候,他可以讓艦炮、大炮、火槍去把這些東西控制起來。

皇帝這二十年,總結出來兩個道理。

第一個:大順的十億畝土地,是士紳的,皇帝無力動員這十億畝土地的力量。而大型鹽場、大農場,可以是皇帝的,皇帝只需要一支軍隊就能控制、並且轉化爲皇權的力量。

控制一個用蒸汽機的大型曬鹽場,和控制10萬鹽戶小農,對皇權而言意義一樣,但成本大不一樣。

第二個:真到亂世,比如明末給大順的教訓。錢,不如糧食、鹽、鐵、布管用。

朝廷在放棄了實物稅、又放棄了基層控制力、又放棄了均田制後。已經不能按照實物稅時代的經驗,去治理了。

至於皇帝和林敏講的這些理由,冠冕堂皇罷了。

皇帝只是單純的壓根不在乎,淮南產業結構改變導致的、揚州府等地數以十萬計的和鹽產業有關的人失業而已。

但又不好直接說,遂用“大義”、“大利”這樣的理由;用未雨綢繆這樣的道理,暗示林敏:揚州淮安的衰敗,是爲了“防患於未然”的必要代價。

要麼,你把黃河問題解決了;要麼,你把江蘇問題解決了。

(本章完)

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737章 機遇(下)第1193章 皇帝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855章 短暫當人(上)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888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上)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526章 也不想背鍋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第1162章 備戰(一)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787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四)第140章 錯路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703章 海戰(一)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210章 航海條例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1128章 志向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612章 搶人才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988章 拍馬屁(上)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950章 夢魘第972章 割袍(下)第204章 投名狀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812章 火中取栗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1439章 分歧(五)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164章 攤丁入畝第1463章 最後的鬧劇(十)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944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中)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685章 試試看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734章 咱們(上)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333章 禮部談利 軍方談禮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33章 邊軍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371章 裡病外治(七)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340章 宿命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285章 黃淮患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547章 惡龍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96章 未雨綢繆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1218章 輪臺之思(五)第617章 許願
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737章 機遇(下)第1193章 皇帝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855章 短暫當人(上)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888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上)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526章 也不想背鍋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662章 廢丞相 設內閣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第1162章 備戰(一)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400章 一切如前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787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四)第140章 錯路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703章 海戰(一)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210章 航海條例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1128章 志向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612章 搶人才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988章 拍馬屁(上)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950章 夢魘第972章 割袍(下)第204章 投名狀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812章 火中取栗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1439章 分歧(五)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650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164章 攤丁入畝第1463章 最後的鬧劇(十)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944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中)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685章 試試看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734章 咱們(上)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333章 禮部談利 軍方談禮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33章 邊軍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371章 裡病外治(七)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340章 宿命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285章 黃淮患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547章 惡龍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96章 未雨綢繆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1218章 輪臺之思(五)第617章 許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