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章 割袍(下)

第972章 割袍(下)

劉鈺的出現,使得皇帝下旨,分了“西學”和“實學”,將文化宗教和科學數學徹底分開,進行了切割。

這種切割的基礎,是有個人不是天主教徒,且能解方程組、算幾何學、介紹牛頓的理論,怒斥傳教士傳的哥白尼理論是過時的,至少也得談弟谷開普勒體系。

這種切割的基礎,是有個人不是天主教徒,卻能告訴皇帝羅剎國東正教神聖羅馬帝國教廷法蘭西英格蘭之大致情況。

這種切割,也就導致了後續程廷祚和吳敬梓兩人的分歧。

之前,兩個人都是一樣的:覺得完了,這個時代病入膏肓了,要批判過去的宋儒,要批判時代,不然天下就要完犢子了!

時代再不改,就沒救了,就要亡天下了。

可批判之後,怎麼辦呢?

在反對和批判的時候,兩人是有共同語言的,是同路人。

然而到“怎麼辦”的時候,卻出現了分歧。

有的人因爲時代的因素邁出了這一步,找到了覺得至少可以怎麼辦的方向。

有的人則蹉跎於批判之中,找不到方向,寄託於道德上的改變。

就像是資本主義出現的時候,誰都噴,教士、貴族、皇帝、國王、行會師傅、農民,都在噴,都在罵。選擇的道路,各有不同。有往回退的、有空想的,也有繼續往前走的。

在程廷祚認爲“西洋傳教士以學問爲餌、包藏禍心”的七八年後,皇帝下旨區分實學和西學。

在程廷祚擔心“傳教士恐爲西洋蠶食之先卒”的十年後,大順下令禁教,但實學依舊引進,只封殺了宗教書籍,毀滅了天主教堂。

在程廷祚擔憂“何年襲呂宋,剪滅爲屬國”的十幾年後,大順海軍下南洋,一舉奪取了從錫蘭到日本的廣闊大洋。

可以說,劉鈺解決了程廷祚心底的一個疑惑:即科學是否和西洋人是綁定的?

其實誰都知道不是綁定的。

但來一個會幾何的,就是耶穌會傳教士;來一個會代數的,還是耶穌會傳教士;來一個懂弟谷開普勒體系的,更是大中華教區的副會長……

這怎麼說?怎麼想?想反天主教,要不要反這些?

一旦不綁定,這個熱衷於顏李實學的人,接受了“東西方皆準的學問就不分東西方,而陡斯這東西不是東西方皆準的”說法之後,立刻覺得有了方向。

松江府日益繁華,程廷祚與吳敬梓在大順下南洋之後,相約遊歷了松江府。

而這次遊歷,也是兩人日後分歧的開始。

程廷祚看到的松江府,是萬物竟發、人皆談實、農工商百家之學各放異彩,各有用處。人之慾,人倫日用、飲食男女、趨利避害、樂生惡死,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只能順勢用之,加以節制即可。但如一人餓的久了,在其猛吃的時候,說節制是無意義的……所見之處,一片勃勃生機。

而吳敬梓看到的松江府,是人皆求利、狂躁不安、以錢爲尊、以利爲上、銅臭之氣盡掩道德。投機倒把、囤貨居奇,以不勞而獲食其股息爲榮,各色人等行色匆匆,皆爲錢而往來。爲爭家產、股權,衙門官司判斷終日不絕;衆人所論之事,或今日豆價期貨如何、或昨日貿易得息幾許……所聞之處,盡是羣魔亂舞。

兩個都已經四十多歲的人,自此產生了不同的想法。

程廷祚想要從頭開始,從新學學堂開始,學習那些新學學問,通曉地理天文算數幾何物理化學,知天下之大道,而融周公孔孟之學,興泛愛之世。

吳敬梓則想要寫一本《商賈外史》,盡刺諷新時代的諸多魔幻。

如果說,這只是兩人分歧的開端,那麼最多算是眼中所見之物的區別。真正讓兩人走向絕交的,則是“大義”、“小義”之爭,也就是所謂的“道相同?道不同?”

起因恰正是鹽政改革。

兩個人都支持改革,但在鹽商的問題上,兩人出現了分歧。

吳敬梓說,當年自己窮困的時候,鹽商二話沒說,就給了二百兩銀子,不等自己開口,免得自己難堪。

再想想自己年輕時候,親族爭奪家產、破敗之後受盡白眼、被親戚躲着。對比一下鹽商的態度,當真是感慨萬千。

春秋之義,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以士待我,我必以士報之!

當時趕的也巧,當年在日本的時候,劉鈺就勸史世用說,回來後找個槍手,將他在日本的一些見聞寫成故事書,也好叫天下人知東洋故事。

免得寫個《說岳全傳》,那些外國,整個兒一中原批了層古怪名字的皮,金兀朮簡直快成儒將了。或者寫個南洋小說,那南洋諸國,完全看不出和中原有任何區別。

因着史世用的書,再一個就是日本儒生和大順儒生的交流,程朱理學和古儒學派的爭端,種種。

這裡面,就因一件舊事,引發了諸多討論,

那件舊事,就是“赤穗事件”。

其實就一春秋戰國時代,士爲主家復仇的事兒。

有人說,此真春秋遺風,戰國士尚存於扶桑。古之道義,本朝失之久矣。

天子失禮,求諸於野。

而有人則用劉鈺的那一套理論,給予了全面的批判。

當然,不是道義上的批判,而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批判——春秋戰國養士之風,在於分封制,在於對土地的全面控制。離開主人,這些士是活不了的,只能依附主人生存。

如今,最像分封制的,就是鹽政那一套。

信陵君孟嘗君等,都有自己的封地、田產,那些士都要依附他們生存。

而鹽商手裡拿着鹽引,父子繼承,新人無法入行,鹽引永世不易,這和封地又有什麼區別?

只有分封制,才能養士,纔有所謂武士精神。

鹽商現在養了一堆幕僚、門客、清客、豢養儒生,爲其鼓吹,和蓄養門客有什麼區別?無非是那些儒生還有別的路可走,可以科舉可以幹別的,而不像那些武士家主一滅再無原本的好日子。

是以孟嘗君失勢的時候,一衆門客全都跑路了,這正體現了天朝在向前走——它把士人的義等這些情感的神聖發作,淹沒在利己打算的冰水之中。它用公開的、直接的、露骨的那一套,代替了由幻想和道義掩蓋的那一套。

欲求赤穗之士,必要廢郡縣而復分封,保證人不能隨意流動、保證士都在家主的分封下生活不能跳槽,則其所謂的士之精神自現。

此正興公所謂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試問天下,誰欲廢郡縣而回封建?

程廷祚當時看完,就覺得看到了一個新世界,當即就拿着這套東西懟了自己的好友吳敬梓。

然後就爭論起來了什麼是大義、什麼是小義。

如果大義和小義發生了衝突,該怎麼辦?

什麼是大仁、什麼是小仁?

如果大仁和小仁發生了衝突,該怎麼辦?

有句話講,叫不經人苦,莫勸人善。

兩個人所經歷的生活,也算是早早爲兩人的分歧埋下了伏筆。

程廷祚小時候家裡窮,父親靠賣字爲生,當然肯定不是窮措大那種寫字,而是中高端的那種,養活他讀書。他接觸了顏李之學後,又因此被後來的岳父賞識,因爲其岳父也認爲“聖賢者貴於致用!虛談性命,憊神章句有何用哉”?不但因此得了老婆,而且岳父一家人從不嫌他窮,鼎力支持。街坊裡鄰,也多喜愛,遂自小產生了“泛愛,不獨愛其親”的思想。

吳敬梓小時候家裡富,他爹爲了多繼承家產,自小把他過繼給了長房。從小生長的環境,那就是“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爲了家產恨不得一家人互相屠殺。他老婆被家裡的人逼死,他的那些同族的哥哥弟弟恨不能除之後後快。家道中落,受盡了別人白眼——就這家庭,應該說,很難產生“泛愛”、“兼愛”之類的想法的,連父兄都沒讓人感受到愛,還去愛別人?

程廷祚人如其名,作的厲害。從接觸了顏李之學開始,就狂噴各路學說。但其又因喜好實學,是以農、史、兵、河渠、天文、地理“莫不窮委探源”,以至於雖狂妄至極,但江南名士亦多與之結交。

吳敬梓則是家道中落,受盡人間冷暖,遂開始迷戀小說,有錢就看小說、看戲劇、沉迷虛幻世界不能自拔。越是自小缺愛,越要大大方方,廣交朋友,熱情好客,獲得缺失的愛的代償。雖靠着當年科舉的功底,以及自身的天賦,文章做得不錯,但終究興趣不在那,更多的在琢磨怎麼寫小說。

程廷祚本就很出名,結果那首二十年前寫的《憂西夷篇》,伴隨着大順下南洋、伐日本、禁天主,更是被當世讚歎爲“二十年之遠見、江南儒林膺服”——如果原本的歷史,這叫一百二十年之遠見。他說不想科舉,岳父說,行,科舉幹啥呀?愛幹啥幹啥,學點有用的實學學問,或者自己在家注書也行嘛。

吳敬梓呢,則是在經歷家產之變後,一度窮到了“白門三日雨,竈冷囊無錢”的地步。自己的親爹,自小把自己過繼給別人爲了多分家產;自己的兄弟姊妹,爲了家產大打出手,逼死了自己老婆。那些自己有錢時候廣爲結交的朋友,這時候都沒影了。

在這種情況下,鹽商的那二百兩銀子,那二百兩他沒開口、且鹽商給了圓他面子主動給的二百兩銀子,到底有多沉重呢?

這真是很難說清楚的。

程廷祚問他:你支持鹽改嗎?

吳敬梓說支持。

那你還要幫鹽商嗎?

吳敬梓說要幫。

因爲,那是我自小學的“義”。

那是我諷刺世間百態而所追尋的東西。我不想變成被我諷刺的那種人。

於是程廷祚割了袍子,邁步走進了松江府的新學學堂;吳敬梓則轉身離開,獨自一人來到揚州府。

(本章完)

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1320章 施加神聖性(下)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51章 小小批評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796章 工商局第637章 承諾與回饋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1394章 優勢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86章 外交訛詐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1154章 多歧路,今安在(九)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10章 找茬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705章 海戰(三)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618章 十月的聖彼得堡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042章 國運(下)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109章 我們不冤,國子監諸生冤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547章 惡龍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781章 談定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725章 殺心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520章 科班與草莽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1079章 爭功(四)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53章 選擇第184章 備戰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1341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一)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275章 攻防心理(十)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428章 精銳對精銳第642章 逃避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116章 脈絡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861章 哄一鬨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1224章 開戰(三)第885章 縣令第793章 憧憬(上)
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1254章 封爵加分項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1320章 施加神聖性(下)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51章 小小批評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796章 工商局第637章 承諾與回饋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219章 假裝君臣共治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1394章 優勢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1184章 區別很大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86章 外交訛詐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1154章 多歧路,今安在(九)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10章 找茬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705章 海戰(三)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442章 打人還要被感謝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1495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三)第618章 十月的聖彼得堡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042章 國運(下)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109章 我們不冤,國子監諸生冤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547章 惡龍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781章 談定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725章 殺心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520章 科班與草莽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1079章 爭功(四)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53章 選擇第184章 備戰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1341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一)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275章 攻防心理(十)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428章 精銳對精銳第642章 逃避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116章 脈絡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861章 哄一鬨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1224章 開戰(三)第885章 縣令第793章 憧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