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割袍(上)

第971章 割袍(上)

這麼討論下來,錢肯定是要給的。

但給完錢之後,還要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否則,這件事就沒完沒了。

今天拿這個來說事,“勒索”個百十萬兩。

明天沒錢了,又拿這個來說事,再“勒索”個百十萬兩。

這還了得?

兌錢,倒是小事。

便是再兌個三五百萬兩,這些人也兌的出,關鍵是凡事總得有個盡頭纔是。

鹽商們對這種事可謂是經驗豐富。

經常有人來投靠他們,就類似於門客。然後有些人吧,今天寫個對聯“賣”給鹽商換點銀子、明天寫個福字“賣給”鹽商換點銀子。

有點類似於馮諼,今天嫌沒魚吃了、明天嫌沒肉吃了,談劍高歌要回家。

要不怎麼說戰國四公子不是誰都能當的呢?

這些鹽商的態度就非常明確,遇到這種給臉不要臉的,就直接讓他滾蛋。

不然就是個無底洞,非要纏死你。

雖說要的少,也就個三十兩五十兩的,但卻知這種事不可長久,越長久越蹬鼻子上臉,日後慾壑難填。

此時鹽商看待皇帝,大概就是類似這種的感覺。給的太痛快了,說不得明天就得蹬鼻子上臉。

現在就覺得劉鈺是來要錢的,是來替皇帝討飯的,這錢就不能不給。但給又必須要有個說法。

鹽商們一時間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今日只能先散了,叫衆人回去後糾結那些心腹幕僚們,好好想想辦法。

鹽商們一個個在江南文人的眼中,那都是“樂善好施”、“宅心仁厚”、“風雅大量”的。

比如一些鹽商專門造的庭院、景觀、引以爲流觴曲水,時不時就邀請各路文人來此聚會,作詩。

有些人書法好,就資助他們銀錢,讓他們抄寫十三經。待抄寫好了,就送與達官貴人,將人引薦出去,之後自有回報。

有些人文采好,就專門創造作詩詞賦的機會,還專門出錢給這些人刊登詩集。

當真是做到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應該說,劉鈺的評價是沒錯的。在明末大亂、江南莊園主經濟被摧毀的背景下,這些鹽商的存在,客觀上延續了明末江南的文藝繁榮。

搞藝術創作的,得有人養着;某種程度上講,其實歐洲的博物學之類的大發展也有些類似,前提都得是有錢有閒。無非是方向是的區別罷了,這年月,沒錢沒閒,別說什麼文藝創作了,買幾張畫畫的宣紙買得起不?

不過,這樣的文人並不是幕僚。

文人是講風骨的,真正投靠做幕僚的很少,幕僚某種程度上講,是有主僕之分的。

幕僚、清客、文友,是三個不同的檔次。

真正依附這些鹽商生活的幕僚,可能不太精於詩詞歌賦,但一些實用性的諸如算賬、出主意之類的技能,還是不錯的。

但饒是這些幕僚有些實務上的本事,一時間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這裡面始終有個繞不過去的坎,便是雖然看上去,皇帝的行爲和要飯的沒啥區別,但實際上區別可大了去了。

皇帝能叫你掉腦袋,而要飯的最多晚上拉一坨屎甩你家窗戶上。

一衆幕僚也給不出什麼好辦法,只把大鹽商揚州這一支的、鄭玉績的長兄鄭玉緒弄得着急上火。

正上火間,下人來報,說是有人遞來了拜帖前來拜會。

來者姓吳,字敏軒,名敬梓,頗有才名,之前亦曾在鄭家小住過一段時間。

那時候鄭玉緒兄弟的父親還沒死,恰得了一塊太湖玲瓏石,遂以此石爲鎮,修了一座藏書閣,號“玲瓏館”。

收藏書籍不下十萬,每天在此抄書的人不下三五百,春夏秋冬都要舉行詩會,結交文人。

許多窮酸文人也來蹭飯,他也一併招待,並不驅趕,文人皆稱其爲“小孟嘗”。

那吳敬梓,鄭玉緒也認得。祖上也曾是跟着前朝永樂帝起兵清君側的武官,得了個世襲的驍騎衛的官。日後家道旁支轉爲科舉,亦出了不少人才,家中亦曾富有數萬金,後諸多原因家道中落。

昔年鄭玉緒的父親活着的時候,因慕吳敬梓之名,與之交往,知其缺錢,不等其開口,便贈銀二百兩。

鄭玉緒以爲這又是來打秋風的,心中不免煩躁。

若是平日,爲延續父親的小孟嘗之名,說不得還要去接待接待,可如今正遇到鹽政改革的風波,哪裡還有心思?

只是這人頗有名聲,其雖貧賤,但其平日交往之輩,亦有幾個江南儒林中的北派儒學南渡的領袖人物,非同小可。

與鹽商打交道的文人,也因着才華、名聲、關係,而分三六九等。

其時,有外省儒生遊歷揚州,見揚州儒生遇到鹽商,低頭恭謹道:昨日至府中叩謁安否,知之乎?鹽商連話都沒回,只是嗯了一聲點點頭,正眼都沒瞅一下就走了。

一時間外省儒生錯愕莫名,直呼乾坤顛倒、士商易位、大順要完。

但顯然,這吳敬梓的名聲,非是那等能被鹽商“微頷之、不答也”的人物。至少他的朋友圈裡有幾個能人。

鄭玉緒正要叫人捧個二三十兩銀子打發了了事,又看了看拜帖,讀了一下里面的典故,心下一動。

將已經要去準備銀錢打發的下人叫住,道:“且慢,我自去迎。”

出了門,遠遠便擠出了笑容,拱手道:“敏軒兄!這是從何處來啊?快請進!”

吳敬梓見鄭玉緒來迎,心想我言此事,於民多有不利。

只是,春秋戰國之義,士爲知己者死。

昔日我落魄時候,不發一言,其父便贈銀百兩於我。爲人者,當知恩圖報。

他今日若是叫人送些錢於我,只讓我走,我亦算是了卻了一樁糾結。

然他今日竟來親迎,此等知遇,不可不報。

有恩不報,豈爲人乎?

一想到自己寫的諷刺小說裡的那些醜惡嘴臉,再想着自己家裡因爲分家產的那些破事,吳敬梓終究還是決定不要做自己諷刺的那種人,要做個知恩圖報的人,亦算是圓滿一下儒士對春秋戰國俠義的精神滿足。

寒暄幾句後,引入堂中,鄭玉緒問道:“敏軒兄此番前來,有何見教?”

吳敬梓道:“此番不爲別的,正爲鄭兄心煩事來。昔者,淮陰不忘老嫗一飯之恩,侯贏思報信陵駕車之義。吾嘗思慕之,今日前來,正爲此事。”

鄭玉績心下大喜,知道這吳敬梓有幾個知己好友,都是些有本事的。如那金陵名士、顏李古儒之學南傳的領軍人物程廷祚,便與吳敬梓相交頗深。

真正有大本事的,自不會來做這幕僚門客。而顏李之學,又重實學,不似那等只會吟詩作對的學問。這程廷祚能以此人爲友,亦足見此人有些手段。

鄭玉績想着自己手底下的幕僚們無解的鹽政事,難不成竟要落在此人身上了?

想到此處,不禁故意開懷道:“敏軒兄來的正是時候。如今鹽政改革之說,天下傳的沸沸揚揚,兄弟我正手足無措呢!”

說到這裡,吳敬梓的臉色一時間有些難看,心裡難受的緊。

這鹽政改革的事,實際上早在一年前就已經鬧得沸沸揚揚了。也因爲這事,他和自己的朋友程廷祚鬧到了絕交的地步。

對鹽政改革一事,吳敬梓是支持改票法的。他的朋友程廷祚也是支持的。

兩人早在金陵就討論了許久,相談甚歡,只是隨後兩人就選了一條各不相同的路。

兩個人的年紀差不多大,年紀相仿,詞賦風格相近,都好用古,嘗以爲被人詬病的“用典太多”的辛稼軒的詞是真好詞。

對一些事,兩人的看法也頗相似。

今年都四十好幾了,但在吳敬梓此番來之前,兩個人卻選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這件事的起因,還要從二十年前說起了。

十多年前,北儒古學派的顏習齋的高足李剛主來金陵,程廷祚方始看到了顏習齋的大作,對裡面狂噴程朱理學、認爲要復古、均田、搞分齋教育、搞實學體系、搞農學工學商學分齋選拔的做法,大呼“相見恨晚”。

甚至在公開場合,說了一些“駭人聽聞”的話:古之害道,出於儒之外;今之害道,出於儒之中。顏氏起於燕、趙、當四海倡和翕然同氣之日,乃能折衷至當,而有以斥其非,蓋五百年間一人而已。故嘗謂:爲顏氏其勢難於孟子,其功倍於孟子。

這裡面的典故,說的是孟子的地位之所以這麼高,是因爲當時孟子面臨的情況很難啊。面臨着如墨翟、楊朱這樣的大手子的弟子圍攻,懟的天下之學,不出於墨、便歸於楊,儒學已非當世之顯學。

而過去的天下大害,是不用儒學;現在的天下大害,是有些人打着儒學的旗號搞私貨。

是以,顏習齋面臨的環境,比孟子還難啊,異教總比異端好對付。

是以,顏習齋的功勞,幾倍於孟子啊。

這話,就說的有點……有點駭人聽聞了。這在此時,簡直狂人狂語,再怎麼樣也不可能和亞聖比肩。

從見到顏李之學後,程廷祚去徹底放棄了之前的學問,開始研讀顏元、黃宗羲、顧炎武等人的書,並且開始實踐自己的實學之旅。

將顏李之學在江南立住了腳跟,並且還彌補了顏李之學的一個重要問題——顏李之學,是“明鬼”的,加上顏李之學的一些注重實學的思想,配上這個“明鬼”,直接被人抓住了最大的弱點:這是墨,不是儒。這不是異端,這是異教。

他補足了顏李之學的世界觀宇宙觀,時日一久,已然是江南顏李學派的扛鼎之人。但實際上,他自己崇尚一套“廣其愛,非獨愛其親”的理論,但他堅決不管這個叫兼愛,而是叫泛愛。

吳敬梓對宋明理學也是批判的,應該說,二十年前的那件事,並沒有讓兩人走到今天這種分歧的路上,應該還是同路人。

這件事之外,程廷祚在大順最有名望的一件事,源於他寫的一首詩。

一首在劉鈺還沒有抓到白令、建設海軍之前寫的一首詩。

其詩名爲《憂西夷篇》

殘忍如火器,討論窮無隙。

逢迎出緒餘,中國已無敵。

沉思非偶然,深藏似守默。

此豈爲人用,來意良叵測。

側聞託懋遷,絕遠到商舶。

包藏實禍心,累累見蠶食。

何年襲呂宋,剪滅爲屬國。

治以西洋法,夜作晝則息。

生女先收納,後許人間適。

……晾非慕聖賢,禮樂求矜式。皇矣臨上帝,鑑觀正有赫。

某種程度上來講,這裡面肯定是故意抹黑的成分,最起碼那句“夜作晝則息”就肯定是故意黑的。不過後面那句“生女先收納,後許人間適”,亦可以理解爲將“除夜權稅”概念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總之,詩裡面加上前面的序,就說從利瑪竇來華開始,這些傳教士一個個都身懷絕技,整天逢迎說中國無敵,仔細想想這裡面恐怕不是偶然,而是深藏禍心啊。

你看那呂宋,不知道啥時候被人攻破了。只怕這些傳教士,是蠶食中國的急先鋒,不可不防啊。他會不會先傳教,然後用教徒帶路來征服?像呂宋一樣。

這些士大夫還傻呵呵的以爲人家真是慕聖賢、求禮教來了。

只怕中國將來有呂宋那樣的命運啊。不要被人騙了。要警惕。

程廷祚寫這首詩的時候,大順的海軍還沒影呢。

當然,如果繼續正常發展下去,估計程廷祚會逐漸“極端排外”化。這既是時代的侷限性,也有另一層特殊的緣故,那就是在劉鈺出現之前,實學壟斷在天主教傳教士手裡。

要反天主教,士大夫就很容易將他們手裡掌握的數學什麼的一併反了。

但是。

大順沒有正常發展下去。

(本章完)

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1231章 開戰(十)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967章 轉正第1051章 坐莊(下)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278章 不要做夢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1440章 分歧(六)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847章 雙贏(下)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300章 又一個戰略欺騙的犧牲品第1222章 開戰(一)第642章 逃避第352章 二虎競食第1408章 土豆和向心力(上)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33章 邊軍第425章 掩耳盜鈴的新境界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430章 權謀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755章 表演戰(五)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988章 拍馬屁(上)第11章 生活和信仰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46章 哈士奇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1046章 破綻第148章 魚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633章 斡旋家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863章 妄想第1141章 最後的佈置(二)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77章 入吾彀中第3章 出事了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585章 要忍讓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203章 奇襲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63章 軍歌第29章 雪盲第474章 屎裡摻飯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
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1231章 開戰(十)第198章 善後考慮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967章 轉正第1051章 坐莊(下)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278章 不要做夢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1440章 分歧(六)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847章 雙贏(下)第1205章 太子難當(中)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300章 又一個戰略欺騙的犧牲品第1222章 開戰(一)第642章 逃避第352章 二虎競食第1408章 土豆和向心力(上)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33章 邊軍第425章 掩耳盜鈴的新境界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430章 權謀第408章 出租奴婢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755章 表演戰(五)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988章 拍馬屁(上)第11章 生活和信仰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46章 哈士奇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1046章 破綻第148章 魚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633章 斡旋家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863章 妄想第1141章 最後的佈置(二)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77章 入吾彀中第3章 出事了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585章 要忍讓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1498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六)第203章 奇襲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63章 軍歌第29章 雪盲第474章 屎裡摻飯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