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

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

知道“科技的工業品”好,並且希望這些科技的工業品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並不是懂工業化。

就像是趙翼知道要修黃河、甚至激進到南北兩條河道輪流清淤是好的,這也不代表他懂黃河問題。

神說,光是好的,於是要有光。

這種邏輯,並不是現實的邏輯。

甚至於,其反現實的關鍵,就在於“是好的”和“得到這個好的”之間的過程,避而不談。或者,濃縮成一個神蹟,完全不考慮怎麼得到。

經書,大部分都是這樣的邏輯。

皇帝對劉鈺所謂的“世界是物質”的這句話的理解,還停留在“人地矛盾繼續激化畝產不提升糧食要不夠吃”這件事上。

或者說,最多理解到“就算三代復治、五帝重生、文武降臨,哪怕大道既行夫子不必乘桴浮於海,依舊無法解決人口加增和糧食不夠吃這件事”的程度。

但皇帝並不理解,世界是物質的這句話,背後引申出的一系列關於社會、社會關係等等問題的思索。

不過,終究,大順的社會狀態,大順的皇帝還是可以理解一部分的。

在談到小農問題後,皇帝並沒有繼續深入小農問題,而是轉而道:“但不管怎麼說,貨幣改革之事,已是勢在必行了。”

“小農之困,原因頗多。或貪官污吏、或胥吏狂歡、或勞役加派、或商人壓榨……種種,但小農之困的原因種種,貨幣事,也是其中之一。”

“多有地方官員訴言,錢銀兌換導致百姓困苦;更有收銅錢而換白銀必要多收;還有火耗運銀等等事。這些都對小農頗爲不利。”

“只是,貨幣若改……鬆蘇等地的白銀,外聯歐羅巴、印度、乃至扶桑南大洋金銀礦。若這些金銀,流入內地,飆升地價、吞併耕地、甚至放貸於天下效以商控蒙故事……”

皇帝搖了搖頭,顯然對這件事頗爲擔憂。

以商控蒙,是當初北征羅剎、定準噶爾事後,劉鈺給皇帝的獻策。這些年過去,這麼說吧,把蒙古全部的牛羊賣了,能不能還的起現在的債務,那都兩說。

而若行於民間,鬆蘇的資本大量涌入內地,哪怕不買地,只是放貸,那都是叫人絕望的事。

小農經濟是脆弱的。

大順這種一些地方混到了人均三畝地的地方,更加脆弱。

王荊公的青苗法,是不可能實行的。因爲哪怕到了後世,大銀行都不喜歡給小農放貸,因爲放出去基本意味着壞賬。而朝廷放貸,放給極爲脆弱、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徹底破產的小農……更是白扯。而有能力不破產的……就這年月、就這破封建社會,都有能力不破產的,怎麼可能需要經營借貸?

英、法、荷等各國,都有一大堆的“債務監獄”,一大堆的“債務奴隸”。

大順難道真的修一堆債務監獄,靠“債務奴”的勞動,來抵償?這種事辦了,那就是天下沸反。

所以,大明也好、大順也罷,法定的最高年利息是百分之三十六,可民間九出十三歸之類的把戲,根本禁不絕。

即便不談別的,只按照純粹的、原教旨的資本主義金融業思路來考慮:借貸給小農的風險那麼大,利息自然要高。風險越大,利息越高,這是標準的金融資本的市場邏輯。

在“貨幣把其餘神像擠下去,宣告自己纔是唯一的真神”的情形下,鬆蘇等先發地區的大商人,現對於內地的士紳,那就是離神更近的人、簡直是新時代的“有形聖人”。

而大順雖然說還有一定的“士農工商”的社會意識。

但實際上。

別說大順。

就是滿清時候,讀書人跑到揚州去玩,都驚歎,揚州的秀才,得去巴結商人。有功名的見了大商人,也得說“我昨天去您府上拜謁您,可是您不在,您的管家告訴您了嗎”這樣的卑微語氣。

士農工商……說說罷了,窮的叮噹響的佃農,難道真的能跟大商人說,我的社會地位比你高?說說罷了。

皇帝擔心的,一旦搞了貨幣改革,先發地區的優勢,尤其是貨幣優勢,會迅速造成內部小農經濟的極大問題。

但是,皇帝說的必須要改,也是有道理的。

在先行的體系下,銅銀兌換的問題,確確實實也是壓在小農身上的一座山。

甚至於,在滿清打完鴉片戰爭後,銅銀兌換問題,都可以直接影響對外貿易,以至於英國法國商人都發現了銅銀兌換比導致的“洋布”銷售額的巨大波動。

小農,是拿不出白銀的。

收的銅錢,兌換成白銀交稅,這裡面,商人吃一波兌換差、官員吃一波火耗、地方吃一波加派,使得小農在銅銀兌換問題上極度脆弱。

這件事,在北美,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英國要求北美交稅用白銀,而不能用紙幣;紙幣依舊可以在北美使用,只是紙幣和白銀的兌換走市場調節……這就直接導致了北美的手工業者加入抗英隊伍。

固然說,大順的銅錢,不至於和北美的紙幣一樣。但既然交稅、大額貿易等都要用白銀,那麼從貨幣屬性上講,銅錢和北美紙幣的情況也多類似。無非也就是銅錢本身就是一種半貴金屬,除卻賦值貨幣外,還有個“銅”這個自身屬性罷了。

當然,皇帝現在說的貨幣改革,從歷史上的改革來看,接近的是“火耗歸公”。

因爲,“火耗”,不只是碎銀子熔鑄成白銀,還有個收銅錢但要上交白銀的問題。

而“火耗”問題,解決思路有兩個。

一:加稅,不讓地方自行攤派,由中央增稅,把攤派合法化,但規定具體的數額。

二:解決“火耗”問題本身,如果沒有火耗,那麼不就解決了火耗問題了嗎——當然,只是技術上的解決,這擋不住地方攤派、增稅,但至少不會出現“火耗”這個名目了。地方上把火耗換個名目,從本質上講,區別不大;但從技術名目上講,確實沒有火耗了。

而大順,當然只能從技術上解決火耗問題。

因爲,從本質上解決火耗問題,不考慮人性、吏治這些問題,也必須要大動干戈,徹底改變大順王朝的稅收支出邏輯,要解決中央和地方的稅收分配。

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即便不考慮,只說大順改變稅收和支出體系,地方用錢走國庫,這件事,就是扯犢子,根本不可能全面完成。因爲,按照理想化的大明大順體系,地方實際上是基本沒錢的,是基本啥也幹不成的,而現實又要求他們必須得幹一些事。

故而,大順這邊,在“火耗”問題上,能、也只能從這兩個思路中選一個。

要麼,不合法的火耗,合法化。

要麼,解決火耗本身,也即銅銀兌換的問題。

也就是說,改變銅錢和白銀是兩種貨幣、甚至可以算是本幣和外幣的關係,而進行貨幣的統一。可以發行銅子,但銅子得是白銀的輔幣,是定額輔幣,而不是外幣兌換。

輔幣換大額貨幣,沒聽說有黑市。

而外幣兌換,必然有黑市價,朝廷規定千錢換一,朝廷規定的和市場價根本不可能一樣。

簡單的廢兩改元,那只是收鑄幣稅。

而廢兩改元的更進一步,就是銅幣輔幣化,銀本位或者金銀複本位,這是在鑄幣稅之外,解決一下小農身上重擔的一種改革。

這就好比,大順徵稅,收外幣;而百姓日常,用本幣。本幣要兌換成外幣才能交稅,最起碼,掌握着外幣的那些人,肯定是要狠狠大賺的。

就算不考慮收稅,就說去收茶葉、收鵝毛、收豬鬃、收花生、收黃豆、收棉花、收菜籽……一般來說,小農拿到手的,也是銅幣。這裡面的差額之大,以至於歷史上鴉片戰爭後的一段時間,理論上以白銀計價一些買辦都是平本生意,但偏偏做的非常起勁,就源於銅銀兌換問題。

皇帝認爲貨幣改革要改。

不管是不是真的,至少確實可以算是一種解決“火耗”的改革,理論上也算是減輕了小農的壓力。

但同樣的,皇帝的擔心也不無道理。先發地區的海量貨幣,會涌入內地,涌入缺乏白銀的內地。

爲什麼大順的貨幣改革,要一直拖到現在才能改?

爲什麼一定要打完一戰、要開始在扶桑挖金子才能改?

因爲,不拖到現在、不在扶桑挖金子就改,大順的金銀貴金屬,不足以支撐大順此時的經濟總量。

大順不是日本,沒有金山銀山。可哪怕有金山銀山的日本,新井白石改革前後,也出現了大規模的通貨緊縮。

當然,大順也不是朝鮮國,以至於憋到琢磨着取消貨幣,搞以物易物,因爲自己發行不出錢,貴金屬不足,又沒有大明那種能靠出口愣生生順差到白銀貨幣化。

而大順的金銀,又集中在哪?

某種意義上講,封建王朝,包括滿清,徵稅打仗,也算是一種“貨幣轉移”。這場貨幣轉移,陝商崛起控制了四川的經濟命脈、以至於開當鋪開到四川人怒砸陝西人的情況,和西北戰爭的關係極大。江南的白銀,通過徵稅,流入了西北,使得西北的貨幣增加,爲陝西商人崛起提供了基礎。

但,大順一年能收幾個稅?收的稅裡,又有多少能夠轉移到內地?尤其是伴隨着改土歸流基本完成、西域戰爭徹底結束、運河修繕基本被廢,大順就算徵稅再花,這徵稅的白銀也不是往內地流動,而是流向了產糧食的東北南洋、消費養軍的京畿周圍、布匹產地的鬆蘇、軍械產地的渤海。

也就是說,大順曾經沒有條件搞貨幣改革。因爲,貴金屬總量不足,和大順的經濟規模相差太遠。

而現在,大順有條件搞貨幣改革了,因爲大順的金銀總量,比之前增加了太多。但是,增加到可以有貨幣改革的條件的這麼多的金銀,實際上大部分都集中在先發地區。甚至更明確點,大部分集中在鬆蘇地區。

那麼,皇帝的擔心,也就並不是杞人憂天。

(本章完)

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694章 做給百姓看第1076章 爭功(一)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35章 府兵第477章 四凶第796章 工商局第428章 精銳對精銳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420章 奇襲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165章 備戰(四)第547章 惡龍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1171章 備戰(十)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572章 藍狗子第46章 哈士奇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1351章 你們準備好了嗎?第163章 投機性種糧第1453章 “帝”(五)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1449章 “帝”(一)第51章 小小批評第1128章 志向第734章 咱們(上)第1207章 守成第130章 暴論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15章 居高臨下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62章 越往事千年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216章 輪臺之思(三)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422章 突入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1315章 逼着商人賺錢(下)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1018章 全都裝傻(中)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922章 歸來第249章 暫借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77章 入吾彀中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362章 治標治本二選一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586章 中轉港第1163章 備戰(二)第343章 絕戶計第95章 任俠士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844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六)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1013章 唯一手段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
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694章 做給百姓看第1076章 爭功(一)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35章 府兵第477章 四凶第796章 工商局第428章 精銳對精銳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420章 奇襲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165章 備戰(四)第547章 惡龍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1171章 備戰(十)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572章 藍狗子第46章 哈士奇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1351章 你們準備好了嗎?第163章 投機性種糧第1453章 “帝”(五)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1449章 “帝”(一)第51章 小小批評第1128章 志向第734章 咱們(上)第1207章 守成第130章 暴論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643章 反對重商主義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15章 居高臨下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62章 越往事千年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1216章 輪臺之思(三)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422章 突入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1315章 逼着商人賺錢(下)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1018章 全都裝傻(中)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922章 歸來第249章 暫借第627章 推測的結果第529章 服從性測試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77章 入吾彀中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362章 治標治本二選一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586章 中轉港第1163章 備戰(二)第343章 絕戶計第95章 任俠士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844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六)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1013章 唯一手段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