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6章 輪臺之思(三)

第1216章 輪臺之思(三)

都說君心難測,此時的情況就是最好的體現。

劉鈺不可能去問問皇帝,哎,你是不是準備在死前把黃河問題解決了?

畢竟,對皇帝來說,黃河本身是不能威脅到皇權統治的。真正威脅的,是黃河決口之後的“人”。

而皇帝覺得,可能沒辦法解決人的問題,所以可能會琢磨着把人解決掉。

封建帝王,屠戮百姓,如屠豬狗,這種事很正常,變種的草薙而已。

理性判斷,一旦和皇帝這個在理性時代本不該存在的東西結合,那就很容易產生極爲可怕的後果。

明末混亂時代,農民、賤民、礦工等,用暴力給大順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因之,會讓大順的皇帝儘可能維繫小農的生存;但一旦感覺可能無法維繫的時候,便很有可能扼殺於搖籃之中。

這不是沒有可能,而是很有可能。

一開始,劉鈺聽着皇帝忽然談及輪臺詔,他心裡肯定是嘲諷加吐槽。

心裡嘲諷說,皇帝的腦子,頂天也就到那種不談生產力生產關係、期待幾個超人的良心,搞個什麼零之鎮魂曲之類的東西。死前發個輪臺詔,把國內的兼併問題緩解一下,讓太子去做“好皇帝”。

這當然要嘲諷。

但到了後面,劉鈺越聽,就感覺味兒越不對。

凡事就怕對比,這味兒越發不對的情況下,劉鈺覺得,這種類似“放水淹田改稻爲桑”的手段,還不如一開始自己嘲諷的那種想法呢。

做事,肯定要算成本。

而做事,怕也怕算成本。

投入成本,是爲了目的。

關鍵在於,皇帝的目的是啥?

皇帝的目的,是百姓更好的生活?還是皇權的穩固統治?

大部分時候,二者似乎外表來看沒啥區別,但一旦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候,就會立刻露出本質。

哪怕不考慮生產力這種理性的因素,只是考慮抽象的百姓更好的維繫小農生活這個目的,投入幾億兩白銀,也是值得的。

但如果只考慮皇權的穩固統治,實際上……是有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案的。

鐵路的出現,的確讓皇帝增強了統治的力量。並且給皇帝塑造了另一種可行的方案。

一旦從京城到漢口的鐵路大致完工;再配上海州到徐州再到皖北河南的鐵路。實際上,黃泛區——大順的黃泛區,多半是後世的黃河下游流域,而不是原本歷史上花園口後的黃泛區概念——已然是一片四面皆圍的死地。

按照劉鈺設想的花錢移民的構想,這需要大約至少三五億兩、甚至更多的錢,才能解決。畢竟還涉及到幾千萬畝的耕地,挖黃河的河道,必然是最好的耕地區,因爲黃河不能穿山越嶺加爬坡,水往低處流嘛。

並且其中必然夾雜着反抗、混亂、以及即便做了也未必能成。

而如果皇帝真要搞點反人類的辦法,那隻能說,成本確實大大降低。

水一衝,死一波、殺一波。北以黃河新河道爲壑、西以鐵路爲牆、南以富裕鄉紳防止災民南下爲忠、東以大海爲弱水。

到時候,不但遷徙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少了許多遷徙的怨氣,順帶還能重新分配土地。

甚至,完全有可能在大量遷民之後,於黃泛區搞中唐均田制,打造成爲皇權的新堡壘,極大地增強皇權的力量。

並且,在鐵路出現之後,以及大順的財政狀況,這種想法,是真的有可行性的……

而且,不論是難度,還是對天下結構穩定的破壞,都比劉鈺一開始以爲皇帝要搞的那種輪臺詔的手段,簡單多了、影響也小得多。

雖然不知道皇帝是不是真這麼想的,可聽着皇帝說的那些話,劉鈺總感覺味兒很是不對,着實很慌。

於是乎,在皇帝聽來,劉鈺的這番話,讓皇帝略微有些詫異。

就劉鈺在阜寧、蘇北等地的手段來看,怎麼看劉鈺都是個激進的變法派。

皇帝萬萬沒想到,劉鈺竟然說出來一個相對來說最爲保守、最爲溫和的辦法。

雖然這個內部的保守、溫和,是以激進的對外擴張爲基礎的。

說溫和,那自不必提,確實溫和。

說保守,因爲劉鈺的這個想法,完全避開了改變黃河可能氾濫去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是否要改變的方向。並且,顯然是以維繫現有一切制度爲基礎的遷民計劃。

皇帝相信以劉鈺爲首的樞密院那羣人,對於外部世界的判斷,那裡集中了大順對外部世界最瞭解的一羣人。

而且既然劉鈺說五年之內能夠解決很多問題,皇帝鑑於之前的信任,也相信五年之後,財政收入翻一番頗有可能。

只是劉鈺把問題直接引向了黃河問題,讓皇帝有些詫異。

不提皇帝到底是怎麼想的,現在的黃河問題,就是一灘屎,指不定哪天炸了,誰捱得近誰就得黏一身。

廟堂邊緣、江湖深處,喊着解決黃河問題的人,沒有威望也沒有足夠的朝堂高度來做這件事,只能空喊。

廟堂之高,誰敢抗這個事?誰又想抗這件事?

但皇帝沒有直接去接黃河這個話茬,而是問道:“以愛卿之見,此番印度、歐羅巴事,是必勝之戰?已經到了需要考慮敗、一切要按照打贏的方向去考慮將來了?”

劉鈺深吸一口氣,前所未有地鄭重道:“回陛下,臣昔日頑皮,得陛下垂青。彼時軍改時候,臣便說,要做到縱無能之將,而有有制之兵,成不可輕敗之事。”

“再者,臣自編練海軍起,便言南洋、印度諸事。爲此事,已然謀劃二十餘年。”

“期間下南洋、遷錫蘭、亂荷蘭、變羅剎、盟法國,皆爲此事。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臣就說,歐羅巴各國的矛盾沒有解決,只是誰都打不動了的休戰,早晚還要打。樞密院一直在等這個機會。”

“英人有多少艦隊、有多少船、殖民地的情況、民心……英人的財政、利息、關稅……法國在加勒比和印度問題上的選擇……等等這些,樞密院蒐羅的材料,汗牛充棟。”

“樞密院只是定戰略,打與不打在陛下。而前線廝殺,在將士。”

“本朝將士用命,訓練有素,以一敵一,六成可勝。但於印度,可能以十敵一,臣實不知怎麼失敗。”

“至於參與歐羅巴之戰,只要海軍出動,擾亂其貿易、聯法海戰,拖下去,英國必敗。”

“是以,臣在樞密院,整日不過看書消遣,無所事事。只要陛下聖裁不變,堅定打下去,誰坐在樞密院,結果都一樣。”

“黃河事,既無人肯碰……臣,請,卸樞密院之職,以國公之爵,便宜行事,出鎮禹貢之兗州。”

話止於此。

意卻不盡於此。

皇帝饒是滿身的法力詐術,這輩子也見多了朝中爭鬥,還是被劉鈺的這番話給弄的不知所措了。

劉鈺這是找找死?不想活了?瘋了?還是……還是說絕望到要自殺的地步?

一時間,各式各樣的想法,飛快地在皇帝的頭腦中旋轉,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接劉鈺的話茬。

哪怕他當了這麼多年的皇帝,哪怕他也經歷了改革和守舊的二十年爭鬥。

顯然他從未想過,會有臣子,真的會把這番話講出來。

這番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劉鈺請求出鎮兗州,要來擔起來黃河事。

而做這件事,是必死的。

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民心上的,亦或者是任何方向,都是必死的。

或者說,除了皇帝做這件事,其餘任何人做這件事,都是在求死。

包括太子。

以往的任何改革,總還是有人得利、有人受損。

哪怕是被罵了數百年的王安石變法,總還算是譭譽參半,還留了一段“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的”的話。

但這件事,只有罵名。

在朝中,幾乎必然是“烹弘羊、天始雨”的情況。

在民間……

如果發生了洪災,黃河已經決口了,上千萬百姓被淹、數百萬百姓衣食無着的時候。這時候,皇帝大力賑災、官員全力以赴,皆得千古美名。

而現在,事還未發。

不提河道變革後的各種零碎的、分階層的影響。

比如對商業的影響、鹽業的影響、農業的影響等等。

只說個最籠統的。

好好的過了四五百年,從來沒有黃河氾濫的風險,也不用承擔修黃河大堤的悲慘,更不用提心吊膽地擔心黃河決口……

卻有人要把黃河走山東。

任何一個山東的百姓,都恨不得寢其皮、食其肉。

黃河是啥好東西嗎?

至少在此時的民間看來,黃河就意味着災難,而並不意味着肥沃的黃河水。

意味着要出徭役去修黃河堤。

意味着要面臨着黃河氾濫決口的危險——基本上,一年一泛。

意味着要淹沒祖墳,淹沒僅有的家產,自己要背井離鄉。

誰讓黃河走山東,除了老天爺這種不可抗力,於此時……沒人會立生詞,只會立一個跪像,跪在黃河大堤上。

至於劉鈺在山東的名聲……刨除掉受益的萊州、登州沿海地區。這麼說吧,運河沿岸,不知道多少人罵。

劉鈺可不止是毀了一個淮安、揚州。

隨便舉個例子,臨清城。運河漕米改革之前,20萬人口的大城,短短十幾年間,剩下了八萬人。

曾經鼎鼎大名的臨清關,曾經的山東排在前列的大城,曾經整個山東算是糧價最便宜的地方,因爲改革,竟然出現了這樣的詩:

臨清官道柳,採掇有飢婦。

年年旱魃殺五穀,客米千錢僅一斗。

有飯柳作齏,無飯柳作糜。

丈夫失纖因病死,婦食老姑兼乳兒。

春風飄飄柳已深,枝葉老梗傷人心。

臨清最起碼還剩了八萬人,最起碼還有個州城、府縣的底子。

而另一個漕運重鎮,張秋……

《張秋志》的最後一段,是這樣寫的:

昔者漕運重鎮,夾河而城,襟帶濟汶,控接海岱,輸貢咽喉,南北要地。五方商賈輻湊,三邑物阜齒繁。自興國公行海運,始而蕭條,繼而凋零,不啻迅風之掃秋葉。廿年間,城廓是而風景非。

夫志也,一郡一邑之史也。張秋無郡之名、非縣之邑,而有其史,可謂興矣!

自行海運後,張秋再無其史,此張秋之絕筆。

愣生生把一個繁華大鎮,弄到絕望,弄到士紳寫下了“張秋之絕筆”這樣的詞,作爲張秋志的最後一句話。

臨清還剩下的八萬人,是因爲漕運被廢了之後,但運河湊合着還能用,多少還能有些貿易。

但也僅限於此了。

一旦黃河再從山東過境,僅存的幾個還能支撐的運河城市,全都得死。臨清的那八萬人,可能也就能剩下三萬。

當然,也不能說,這些事都怪到劉鈺行海運上,而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首先一點,就是之前的山東漕運區,一切配置、水利工程,都不是圍繞着灌溉、發展農業生產來的。

而是山東有漕州縣雖多臨近運河,但農業水利資源卻極其匱乏,僅有的汶、泗諸水,泰、沂、滕諸泉也被納入漕運體系之中。

在不能滿足運河充足水源的情況下,地方州縣是無權使用這些河道或泉源的。

這個問題,從明中期開始,就已經頻頻成爲問題。

保漕運爲第一優先級,爲此甚至是默許黃河向南決口的。沿途的河流,都要爲漕運補水。

而漕運的時間,又基本上和灌溉期重合——等到夏天雨季到來的時候,那時候不缺水,但他媽的運河水也大,又要往外排水——這就導致了旱天要用水的時候,用不了;雨季不要水的時候,往外排。

聽起來,劉鈺行海運,解決了漕運問題,應該是個好事。

但問題在於,數百年間,頻繁的水利工程,都是圍繞着漕運來的,已經基本把原本的灌溉體系給破壞了。

漕運本身帶來的工商業,養活了一定的人口。而且漕米可以穩定米價。

廢掉漕運,是個系統工程,因爲“非廢運河,無以治黃”是廢漕運的一個重要理由。

即便不解決黃河可能決口的問題。

只說之前漕運帶來的諸多水利工程的反農業性質,這些數百年積累的坑,不是說廢掉運河就一下子解決了的。

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個方面,廢掉運河,大量的人失業。

本身,運河區就是聞香教、白蓮教、青蓮教這些教派的重要傳播地。各式各樣的變種,層出不窮。

廢運河之後,魯西北、魯西南地區,至少發生了六七次成規模的起義。

戰亂,起義、廝殺,圍剿,這又是一波破壞。

最後,就是一些決定性的、根本性的因素。

山東除卻這幾年發展較好的沿海萊登地區——除了控制着對朝鮮的貿易、海軍基地、新學興起外,還有可以通過海路闖關東——刨除掉這兩個地區,山東一共也就大約7500萬畝的耕地。

在取消了人頭稅,或者叫把人頭稅夾在土地裡只能算是朝三暮四不算取消後,隱匿人口已無必要。

統計之後,山東人口已經破2200萬了。

2200萬人,7500萬畝耕地——以20世紀30年代的統計,魯西南、魯西北地區的複種、套種、兩年三熟率,也只有30%——實際上,山東已經出現了人多地少的大問題了。

此時的生產力水平,就這個樣了。

之前的大規模水利工程,都是圍着運河、漕運、鹽運打轉的。

平準畝產是多少?算上覆種率,其實頂天說,也就200斤,甚至可能也就170來斤。

人均三畝半地,要是真正達成了均田,刨除掉平均每年6個縣受災的現實,也就是人均600斤糧食。

聽起來,好像還行。

但現實不是均田的,不能真的去算“平均糧食佔有量”的,平均不了。

現實也不是沒有災荒的。

現實也不是沒有貪官污吏的。

現實也不是沒有佃戶要交租子的。

現實也不是商人不趁着交稅的時候壓糧食價格的。

後世的人,吃着大量的油脂、雞蛋、奶、肉、感覺一天一斤糧食,夠吃了。

這年月,幹活的老百姓,你給他一天兩斤糧食,他也就混個七八分飽。

況且,這些土地是不是全都種糧食呢?

有沒有種經濟作物的?種棉花的?種花生的?種棗子的?實際上,還是很多的。

沒有土地,就得衝向那些原本不適合作爲耕地的地方,而這,又進一步破壞了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態結構,旱澇頻發。

除此之外,經過在山東的一些統計數據,刨除掉青島、威海等這樣的奇葩城市,這些奇葩城市的男女比例達到了180比100,但很正常,證明去做工的多。刨除掉他們後,很多地方的男女比例,也達到了110比100,甚至130比100的情況。

種種以上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促成了很多的問題。

但所有這些問題,都比不上劉鈺現在提出的話外之音。

他要讓黃河走山東!

這等於是直接往火藥桶裡扔火炭。

黃河對於絕大多數百姓而言,就此時的生產力水平,都意味着災難。

沒有省份,願意讓黃河經過自己家門口。

從開封往下的河段,沒有人願意。

不幹,黃河就不決口了嗎?

當然不是。

不幹的話,黃河決口,是沒有河道的。南邊歷經600年,已經被擡的太高了,已經不可能走南邊了。

而沒有河道的黃河,要自己漫灌,自己找河道。這個過程,可能要五年、十年。

甚至可以說,能讓山東的人口,直接變成負增長。

但如同後世那個“氦閃”的故事。

當黃河決口之後再去賑災,那是行善。

而在黃河決口之前,就去盤黃河,搞無人區河道,那就是作惡。

這個事兒,皇帝可以辦,但皇帝不想辦。

因爲皇帝只要不傻,就不會幹這件事,成本高不說,而且收益低。

遠比黃河決口之後再解決,成本要高、收益也低。

大臣若要辦,但凡朝中有黨、有派系,就沒人會做這件事。

這等於是自己往身上抹屎。

官小了,做不了。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而是一個涉及三省、波及上千萬人口的大事。

還要系統地考慮鹽運、城市、遷民、鎮壓、工商、水利工程、灌溉、農業等等一系列的事。

官大了,不敢做。

這件事誰做,誰遺臭萬年。

太子很聰明,要做事,選了漢口。因爲太子要是敢幹這件事,這個太子多半也當到頭了。

劉鈺沒說要做,但他說他在樞密院已經閒的吊疼了,對印度和歐洲的戰爭,廟算已定了結局了,言外之意已經很明顯了。

所以皇帝才詫異。

不是詫異別的,是詫異劉鈺爲什麼要這麼做?

刨除掉爲了百姓這個答案之後,皇帝只能認爲,劉鈺是絕望了想要政治自殺,或者說是困在輪迴之悲中出不來了。

甚至,更像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的舉動:反正我也活不成,不如死前乾點啥。

至少,皇帝是這麼看的。

但實際上,除卻最基本的原因外,劉鈺只是感覺,當鐵路修好和此時大順的情況下,山東的農民起義、百姓反抗,都是白白送命,連爲王前驅擾亂朝廷、直接崩潰朝政的可能都沒有了。

因爲運河、糧稅、漕米等的改變,這裡已然不能產生重大的影響了。

既如此,何必叫人將來白白犧牲?

如果不要白白犧牲,何不除了不叫人白白犧牲之外,再趁機乾點啥,繼續趁機打一打日後的經濟基礎?

至於說什麼尋死、破罐破摔、負氣自殺之類的想法,倒真是和劉鈺一點不沾邊。

(本章完)

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10章 找茬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245章 垂釣第354章 鎖國之困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656章 光榮復辟(上)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857章 決心第80章 開個小洞第636章 雞肋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1028章 割裂(六)第130章 暴論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422章 突入第862章 好事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565章 制禮第484章 也就那麼回事第65章 報捷第123章 小團體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839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一)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26章 鍍金第596章 好人我來當 壞人你來做第600章 捧殺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840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二)第1286章 死與復仇(七)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4章 江湖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579章 廢物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1441章 分歧(七)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337章 見過第1163章 備戰(二)第76章 恍然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1438章 分歧(四)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8章 罵人揭短第92章 欽定?第422章 突入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138章 良家子第1326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上)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1286章 死與復仇(七)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1315章 逼着商人賺錢(下)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139章 考察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712章 反擊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96章 未雨綢繆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
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10章 找茬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245章 垂釣第354章 鎖國之困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656章 光榮復辟(上)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857章 決心第80章 開個小洞第636章 雞肋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1028章 割裂(六)第130章 暴論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422章 突入第862章 好事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565章 制禮第484章 也就那麼回事第65章 報捷第123章 小團體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649章 你只是枚棋子(二)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839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一)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26章 鍍金第596章 好人我來當 壞人你來做第600章 捧殺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840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二)第1286章 死與復仇(七)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4章 江湖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579章 廢物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1441章 分歧(七)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337章 見過第1163章 備戰(二)第76章 恍然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417章 最後的機動兵力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1438章 分歧(四)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8章 罵人揭短第92章 欽定?第422章 突入第1094章 工業革命(七)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138章 良家子第1326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上)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1286章 死與復仇(七)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1315章 逼着商人賺錢(下)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17章 縮頭王八生了個橫行螃蟹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139章 考察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712章 反擊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96章 未雨綢繆第67章 開眼看世界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