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報捷

第65章 報捷

嫩江下游,皇帝行營。

李淦如同痔瘡犯了一般,揹着手在大帳內來回踱步,根本停不下來。

時不時叫太監拉開大帳,探頭出去看看,希望能夠看到手持藍旗報捷的騎士。

前線這幾天傳來的消息很不樂觀。

都知道劉鈺年紀小,又沒上過戰場,對於當初劉鈺的奏摺,不少老將看過之後雖覺有理,但恐怕不過是個趙括,又或許危言聳聽以彰其懂西學之名。

可現在前線的情況真的如劉鈺預料的一樣,前鋒部對木裡吉衛連續九天的攻擊,損兵折將,至今未下。

尤其是前線每日三封的奏報,更是驗證了劉鈺的話:強攻棱堡,死傷最慘重的地方就是最靠近棱堡的那段斜坡,攻取要有技巧。

當初這句話劉鈺出於不可告人的“變革需要幾千人命做代價”的目的,根本沒有着重闡述,隱藏在一堆廢話中,一筆帶過。

而現在,當初一筆帶過的話,被翻出來,就成了預言。

九天激戰,六百將士陣亡,受傷者不計其數。如果不是抽調的全國精銳、如果不是皇帝親臨前線不遠,仗打到這個份上,軍心已經崩潰,沒辦法再攻了。

守衛堡壘的羅剎人很狡猾。

攻城的第一天,守城的羅剎炮兵稀稀疏疏地開了兩炮。

裝了半份火藥,調整了炮口仰角,使得前線的攻城主將誤判了羅剎火炮的射程。

誤判的火炮射程,導致攻城出擊的集結點選的過於靠前,集結過程中遭受了羅剎火炮的突襲,損失慘重。

靖國公袁嵐的孫子當場被羅剎的炮彈砸斷了腿,流血過多,不治身亡。

隨後的炮戰中,大順的重炮還沒來得及完全摧毀羅剎的火炮,皇帝軍令如山必須十五日破城的壓迫下,就發動了強攻。

在兩道護城壕前的斜坡處,遭受了羅剎的交叉火力襲擊,屍體把一段壕溝都填平了。

李淦終究是第一次出征,皇帝御駕親征,在盛世之時,沒有必勝的把握最好不要去。

現在,距離約定好的與喀爾喀蒙古諸部首領會面的日子越發接近,前線仍舊沒有傳來好消息,李淦真真是心急如焚。

增兵無用,根本無法展開,只能催促吉林防禦使繼續轉運下游的火炮。

可又恰逢一場山雨,松花江水猛漲,沿途泥濘,加強前線的火炮也不順利。

大帳內,幾名軍中實權派的老勳貴坐在軍凳下,渾身着甲,一言不發。

靖國公袁嵐已然六十八歲,常年駐守熱河一線,壓制漠南蒙古,先祖袁宗第;鄂國公李九思,祖上是人稱小尉遲、萬人敵的李定國,張獻忠死後復舊姓,在劉體純的斡旋下歸順抗清,也封了個如尉遲敬德一樣的爵號,如今掌管京營操練;淄川侯謝無忌,祖上被滿清稱之爲山東第一巨寇,曾活剮過孫之獬,如今出鎮遼東,之前負責修建驛站。

剛剛經歷的白髮人送黑髮人痛苦的景國公袁嵐,手裡捧着一本《舊唐書》,故意裝作一副鎮定的樣子。

可那一篇《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列傳》已經半個多時辰還沒翻過去,手指摁住的位置正是慘烈的“石堡城之戰”。

他很清楚,皇帝是第一次出征,這個時候,自己這些老勳貴就是皇帝的主心骨。若是也和皇帝一樣焦躁不安,皇帝只怕會更加不安。

哪怕自己的嫡孫剛死,他也不能表現出任何的焦慮,只能用沉默來讓皇帝安定下來。

許久,袁嵐終於放下了那本《舊唐書》,起身道:“陛下請安坐。幸太宗之遠見,武德宮必考幾何測量之法,我軍炮術不弱羅剎太多。羅剎雖拒堡而守,亦不可持久。”

“爲人君者,當計天下,而非一城一堡之得失。況且這幾日天氣晴好,無有雨雲。前線兒郎既已決死,此堡必下。”

李淦看了看這位剛經歷過喪孫之痛的老臣,嘆了口氣。

見大帳內氣氛沉悶,終於道:“卿等不需如此。羅剎人不過數千,非是當年蕭太后之遼帶甲數十萬;朕也不是敢去封禪卻不敢去前線的真宗,你們不必學寇萊公,做鎮定之狀以安朕心。”

“朕所憂者,非在此堡,而在之後。此堡縱然攻下,羅剎尚有數堡,又將如何?重炮轉運不易,兵貴神速,務必要在冬日初雪之前攻入捕魚兒海,否則羅剎一旦增兵,聯絡準噶爾部,又將如何?”

同樣垂暮的鄂國公李九思起身道:“陛下所憂甚是。然如太宗所言,凡事當以辯證。陛下此番親征,所謀者,喀爾喀蒙古。”

“喀爾喀蒙古,所憂者,準噶爾。臣於天朝、羅剎,依舊可爲一方之主。可若被準噶爾擊破,則必被收其衆、奪草場。”

“以辯證之言,若羅剎聯絡準噶爾,則喀爾喀部非忠天朝不可,亦非全是壞事。”

“劉守常言:羅剎苦寒,又多徵蒙古諸部從軍,且信東正而非紅黃教。喀爾喀部若非不得已,當不會投羅剎。”

“他雖年幼,依臣之間,守常非幼常,非誇誇其談之輩,大有道理。”

這是老成之言,李淦心裡也明白,可還是嘆息道:“唐時,太宗時候,諸夷臣服,未有敢叛者;及至安史後,夷狄反叛、此起彼伏。前後迥異,何也?天朝甲兵自強,則夷狄服;甲兵孱弱,則夷狄叛。”

“如今朕欲定北疆之患,豈能全部指望羅剎與準噶爾給喀爾喀部的威脅?”

“此番必要展我天朝軍威,威懾其衆。《通鑑》言:畏威而不懷德,此言誠不我欺。”

“此番北上,一則定羅剎邊疆;二則示威於喀爾喀部,若只成其一,未竟全功,日後北疆何寧?”

“就算喀爾喀部因爲準噶爾的威脅歸順,西京乃我朝龍興之地,豈容他人酣睡?準噶爾部必要除掉,除掉之後,喀爾喀部沒了準噶爾部的威脅,難道就不會再轉而投羅剎?”

“是故此戰,一定要打的叫喀爾喀人震撼心服,數十年內不敢有異心。他們打不過準噶爾,準噶爾打不過羅剎,我軍若是能大敗羅剎,喀爾喀人自然清楚,該忠順於誰,也才能延續當年太宗遺訓,分封建制,衆分其力,一如漠南模樣,絕我天朝千五百年之北患!”

“現如今,木裡吉衛城之戰,精銳雲集,重炮齊備,結果打成這個樣子!喀爾喀部若來,會怎麼想?羅剎人不過數百,甚至都非是羅剎精銳京營……”

眼看李淦越發急躁,袁嵐起身道:“陛下,劉守常不是說了嗎?如今西洋人攻棱堡,也是如此。十倍圍之,重炮雲集,也經常數月才下。他既知西學,所言必不虛。天下諸國圍攻棱堡,都是這個樣子,陛下又急於強攻,怎麼會沒有損失?”

李淦撫掌嘆道:“問題就在這!你我聽劉守常說過,知道西洋人攻棱堡也是這般模樣。可那喀爾喀人知道嗎?他們能知道西洋人攻棱堡也是這樣難嗎?他們看到的,只是我們大軍雲集,在數百羅剎府兵邊軍駐守的棱堡前拋屍千餘。”

“你我知道底細,所看到的自然不同;可喀爾喀人不知底細,這就大不一樣。如當年鄭氏攻臺灣,我軍以爲不過如此,萬餘人攻數百人且只能圍困,以爲鄭氏孱弱不堪。如今真正經歷過棱堡攻防,方知當年渡海攻堡之難。”

“故而道德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喀爾喀部,不過下士見識,只會大笑之,心生不屑,日後必埋反叛禍根。我等昔年尚且以爲鄭氏攻堡足見孱弱,又怎麼能指望喀爾喀人明白這堡到底有多難攻?”

說到底,這一戰終究是一場兩個北亞列強在小勢力面前打的一場表演戰。既然是表演戰,就要儘可能打的漂亮、打的好看。

這不是個“你行你上”的問題,喀爾喀人很清楚自己不行,但他需要知道大順和俄國到底誰才真的行。

攻城略地,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表演軍威給喀爾喀蒙古看。這和以往的戰爭目的截然不同。

朝中早就定下了北疆解決的大略。

必須要讓喀爾喀蒙古徹底臣服,然後沿着漠北蒙古草原修一條驛站線,將來派精兵走這條草原北線直撲天山北麓。

南線沿着漢唐舊路,走河西走廊,形成兩面包夾之勢,才能徹底斷絕禍患。

在北線修驛站,名義上是爲了解決喀爾喀蒙古的大敵準噶爾,實際上則是爲將來修好驛站、兵站控制漠北做準備。

喀爾喀人也不傻,修驛站、兵站的事,一直拖延着,因爲他們很清楚,一旦驛站兵站修完,漠北諸部的命運和漠南那些人就一樣了。

反正他們明白,大順不可能允許準噶爾部把他們吞併,藉此推諉,大順一點辦法都沒有。

準噶爾一出兵,大順就會幫忙。喀爾喀部暫時沒有被徹底吞併的危機,也就根本不同意修驛站兵站的事,也不出力,更是陽奉陰違。

大順又不可能真就“武德充沛”,撕破臉一點策略不講,和準噶爾、羅剎、喀爾喀部同時開戰,只能被這麼噁心着。

除非這一場表演戰徹底把喀爾喀部嚇住了,讓喀爾喀部明白誰纔是漠北蒙古真正可以依靠的宗主。用一場對羅剎的表演戰讓喀爾喀明白自己幾斤幾兩,纔會心悅誠服忠心耿耿、出人出力去修驛站、兵站,徹底放棄搖擺獨立的幻想。

只是現在看來,這場表演戰並沒有李淦想象的那麼順利。

帳內的氣氛逐漸焦躁的時候,外面終於傳來了李淦一直盼望的喊叫聲。

“捷報!捷報!”

已經無法鎮定的李淦等不及太監去拉開大帳,自己伸手拉開了大帳,遠遠看到一名騎手舉着一面象徵着勝利的藍旗,不等馬停下就從馬背上跳下,高聲呼喊。

“翼國公三子、殿前勳衛劉鈺,破羅剎城堡,伏羅剎援兵,計斬首四百、俘三百餘,復木魯罕山衛城。羅剎王之螟蛉子被擒!”

(本章完)

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1168章 備戰(七)第793章 憧憬(上)第1030章 氛圍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264章 金刀計第954章 釣魚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939章 自覺(一)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1119章 最終困境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68章 決心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1225章 開戰(四)第325章 迎天使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1001章 缺陷第46章 哈士奇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1337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八)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410章 白馬是馬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33章 邊軍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783章 作死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351章 舊相識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1036章 大獲成功(一)第713章 活路第944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中)第727章 毀屍滅跡第1480章 臨別告誡(六)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036章 大獲成功(一)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1345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五)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142章 曙光第600章 捧殺第839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一)第969章 舊怨第117章 天誅!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1453章 “帝”(五)第725章 殺心第395章 樞密院第247章 海參崴第1055章 小麻煩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123章 小團體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407章 不得不仁義的仁義之師第27章 臨行第398章 主心骨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46章 哈士奇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969章 舊怨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176章 十三張第587章 不平等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
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1466章 最後的鬧劇(十三)第1168章 備戰(七)第793章 憧憬(上)第1030章 氛圍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88章 變革的第一抹漣漪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264章 金刀計第954章 釣魚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939章 自覺(一)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1119章 最終困境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803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中)第68章 決心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1225章 開戰(四)第325章 迎天使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1001章 缺陷第46章 哈士奇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1337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八)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410章 白馬是馬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33章 邊軍第288章 法國笑話第783章 作死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351章 舊相識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1036章 大獲成功(一)第713章 活路第944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中)第727章 毀屍滅跡第1480章 臨別告誡(六)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036章 大獲成功(一)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1345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五)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142章 曙光第600章 捧殺第839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一)第969章 舊怨第117章 天誅!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第1453章 “帝”(五)第725章 殺心第395章 樞密院第247章 海參崴第1055章 小麻煩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123章 小團體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407章 不得不仁義的仁義之師第27章 臨行第398章 主心骨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46章 哈士奇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969章 舊怨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176章 十三張第587章 不平等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