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

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

“天朝自秦開始,廢封建而立郡縣。觀日本,仍行封建,有幾分春秋之政。”

“吾少時讀《宋微子世家》,記得一句‘鄭敗宋師,得囚華元。宋以兵車百乘文馬四百匹贖華元’。”

“既行封建,各有封地食祿。可效昔年宋贖華元之事嘛。長州藩石高多少?”

封建有封建的訛錢方法,一統有一統的索債方式。

李欗既認定朝中主持對日談判一事,必是劉鈺佔着先機,摸透了劉鈺想要怎麼處置日本,自是朝着這方面使勁兒。

毛利宗廣不出意料地聽到了“但是”後面跟着要錢,心想這也合情合理。

問石高,這事也沒什麼可隱瞞的,反正大順肯定知道,這是明知故問。

“三十六萬石。”

報出了一個正式場合的數目,並沒有說長州藩的實際石高。

李欗也不知道長州藩的實際石高,他有的情報都是些公開的,遂點頭道:“那就按照各自封地石高,以三年之石米贖回吧。我也不要那零頭,就湊個整,合計一百萬石。按照倭國一石三俵之數,或給稻米,或給白銀摺合三百萬兩。”

“你可先命人叫回城下町,以及統計一下萩城的金銀錢米。若先湊夠三十萬石,則可先行釋放。之後再慢慢還。”

三百萬兩的數目,一下子把毛利宗廣驚住了。

長州藩就算有錢,可也拿不出三百萬兩,或者一百萬石的存糧。

石高不是俸祿,而是封地總數量。三十六萬石的石高,那是說整個長州藩一年的糧食總產量,是三十六萬石。

就算這個石高水分過大,長州藩也不過不到百萬的石高,就算老百姓一年扎住脖子不吃不喝,那也得一兩年才能還的起。

然而人非草木,不可能靠曬太陽餐風飲露就能活。

真讓老百姓都把脖子扎住不吃不喝,長州藩就先亂套了。

芝麻可以使勁兒榨油,但也不能爲了榨油,把芝麻種子都榨了。

毛利宗廣剛想還價,一想大順的這個條件,心道直接開口這麼多錢,肯定也知道不可能一次性給齊。

那豈不是說……大順會保長州藩的存在,以便將來還錢?

他試探着問道:“效宋贖華元之事,理所當然。只是,數目太多,實在給不出。”

李欗笑道:“一次給不出,那天朝可以幫你們收嘛。天朝仁政,十而稅一,這三十六萬石的石高,十而稅一,年入三萬六千石。百年之後,還給你們,這利息就不要了,你看如何?”

毛利宗廣聞言,心裡不驚反喜,心道你若真有心佔長州藩的地,還用說這些話嗎?

既說這些話,那便是無心佔長州藩的地,只要自己能爭取到和大順簽訂和約,而不是讓幕府代簽,就可以讓大順保證長州藩的存在:長州藩沒了,誰給錢?

到時候只要自己簽字的時候,籤的是他毛利宗廣的名字,日後這借條便是自己繼續統治長州藩的基礎!

大順爲了這借條,也會保毛利氏統治長州藩。

毛利宗廣心裡計算了一下萩城現再能拿出的金銀稻米,再讓各個武士家裡拿出積蓄,湊個近百萬兩或者幾十萬石大米,還是能湊出來的。

如今這情況和當年明末大順軍攻入北京前後差不多——要是不把武士全抓起來,湊錢是湊不出的;但既是把武士都抓起來了,大家一起湊錢贖救,這還是很容易的。

只要土地還在,只要老百姓還在種地,金銀稻米總能壓榨出來。

他知道這時候已經不是討價還價的時候了,趕忙道:“不若這樣,我們先湊出一百萬兩、或三十三萬石米。先將武士贖回。之後所欠,長州藩在十年之內還清,也省的天朝大國在此耗費百年。”

剩餘的三分之二,分十年還清,就等於爲長州藩續了十年的命。

而且十年之內償還200萬兩白銀很難,可按照大順自己定的價,一倭石米,摺合白銀三兩,一年平均下來也就是十萬石左右的大米,和參覲交代的花費多一些,但擠一擠完全可以擠出來。

卻不想李欗搖頭道:“十年還清,這期間的利息那就不能不算了。若是天朝自己統治長州,不收利息,是爲仁政。你等自己還錢,十年還清,利息就不得不算啊。我也把利息給你少折算一些,先給33萬石米。日後十年,本息共計100萬石。”

“再一個,這是贖人,這欠條可不是你一家來寫。諸多武士,都是有名有姓的。就按照各家的俸祿封地石高,均攤這個贖價,所有人都得打個總欠條。”

琢磨着先收一百萬兩,也還不錯。就算半數金銀,剩下的都是大米,這軍糧不但夠了,而且還大有富裕。將來低價賣給貿易公司,叫他們折錢運走就是。

至於說讓所有被俘、或者在萩城被困的武士,聯名打欠條,實際上也是在保長州藩。

長州的債,長州還。幕府的債,幕府還。

真要是長州等西南諸藩將來有朝一日取代了幕府,要麼認了幕府的欠賬,要麼打贏大順就不還錢了;反過來其實也一樣。

這是所有武士欠的債,武士又不事生產,總得有地剝削才能還錢。所以幕府就不得承認長州藩的地位,至少長州藩的封地是不能減少的。

李欗又道:“古人云,君子焉用質?但你既戰敗,幕府豈不治你之罪?屆時你不再是長州藩主,這賬我去管誰要去?贖買武士的花費,也自該是武士家裡自己湊出來。本朝仁義爲本,也不忍放任你們去盤剝百姓還賬,對吧?”

毛利宗廣心想這是極好的。

這筆錢得是毛利氏欠的、得是武士們欠的。可不能是長州藩欠的。

毛利氏欠的,毛利氏還,毛利氏想還,大順就得保毛利氏爲長州藩之主;若是長州藩欠的,換個長州藩主一樣得還,這可未必就是毛利氏了。

債主總是會保護欠債的。

於是諂笑道:“以中華武力之盛,這萩城貴軍還不是想來便來、想走便走?便有欠賬之心,亦無不還之力。日本國自有國情在此,與中華郡縣殊途。毛利氏之債,自是毛利氏還;諸武士之債,也自是諸武士還。”

李欗心想你倒是打得好算盤,皺眉做出一副爲難的樣子,晾了毛利宗廣半天,這才道:“此事……卻有兩個難處。”

“一則朝廷給我等的命令,是佔據萩城。我羨春秋故事,私自放人,朝中未必肯。是故,就算如此,也得留下一部分人爲質。日後若是朝廷以爲,私放乃大錯,亦好有個交代。”

“二則天朝行仁義之事,乃仁義之師。日後你卻多收稅賦,以償還贖買之名,這倒有損天朝仁義之名。”

“這樣吧,就以十年爲限。你可派人傳告百姓,天朝仁義之師,乃命爾等十年之後減賦三成,此皆天朝之仁也。”

“只此二條,若不從,此事再也休談!”

大順有句俗話,叫既當又立,李欗現在所說的條件,就是既當又立的風格。

他又不是不食五穀之輩,焉能不知金銀稻米皆取自百姓?

毛利宗廣心道這第一個條件,聽起來也算合理。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扣押一部分人作爲人質,只要將來還能釋放,那就沒什麼問題。

但第二個條件,就有些難受。

十年之後,減賦三成。

作爲藩主,最怕的就是百姓有了盼頭。

一旦小百姓有了盼頭,就會生出希望。

若是將來希望破滅,還不如一開始就不給一丁點的希望。

關鍵這希望還是大順給的。

大順既想要錢,又想要名。要錢其實簡單,保持現有的賦稅水平不變,贖買的是所有武士,所有武士都要分擔,十年還清大順這邊的要求,武士們是可以忍受的。

但忍受之後,可不能把這種忍受作爲常態。若作爲常態,武士們定會心生不滿。

要是公佈之後,十年後卻不行此政,繼續保留原本的稅收,百姓定會揭竿而起。到時候大順可就有足夠的理由干涉了。

然而如今被逼到這個份上,當真是人如刀俎我爲魚肉,毛利宗廣心想戰敗的自己是沒資格談條件的,只好硬着頭皮道:“此事非我毛利氏一家之事,還請許我回去與衆人商議。”

李欗也不怕夜長夢多,更不怕他跑了,大度地一揮手,叫人帶着毛利宗廣離開。

回到山丘,親信家臣都圍了上來,毛利宗廣便將李欗的條件一說,衆武士只當是他竭力談成的,想着各自欠了十多年的債,雖有些肉疼。可總比戰死在這地方,最後一無所有要強。

毛利宗廣知道這時候正是個收衆人之心、叫衆人忠誠的時機,便道:“諸君皆吾之肱骨,萩城之中尚有一些糧米財物,可先償還一部分。諸君十年之內,恐要忍耐,俸祿減半以爲償還債務。”

“暫苦諸君十年。”

在衆人一片感恩戴德的表忠心中,按照武士層層分級的制度,將欠條寫好,又商定了留在大順軍中當人質的。

毛利宗廣知道自己是跑不脫的,自己肯定要留下來。這是屈辱,但日後若是大順軍守信,和談之後將其釋放,自己在大順這邊當人質的事,便可成爲武士心中的一段佳話。

(本章完)

第412章 自我意識(上)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152章 入倭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1060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四)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84章 請別死第9章 翻譯問題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204章 投名狀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135章 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13章 小人哉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360章 敵在本能寺第250章 欺瞞第862章 好事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931章 覺醒(三)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314章 綁定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1437章 分歧(三)第642章 逃避第1324章 冒犯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1248章 鑽石灣屠殺(四)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050章 坐莊(中)第414章 找出路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1341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一)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1310章 死與復仇(三一)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31章 收心第258章 陸軍換海軍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1435章 分歧(一)第1045章 平衡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847章 雙贏(下)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554章 征服者威廉和鄭成功的經驗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368章 我是誰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674章 歸國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55章 說服第338章 下心毒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1076章 爭功(一)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522章 證明自己的忠誠第248章 鎖鏈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130章 暴論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049章 坐莊(上)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第215章 海軍部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810章 聖君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1393章 泡沫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300章 又一個戰略欺騙的犧牲品第1302章 死與復仇(二三)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
第412章 自我意識(上)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152章 入倭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1060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四)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84章 請別死第9章 翻譯問題第244章 拱火之書第204章 投名狀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135章 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第218章 克虜伯傷害準部感情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113章 小人哉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360章 敵在本能寺第250章 欺瞞第862章 好事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931章 覺醒(三)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314章 綁定第399章 恰合時宜第1437章 分歧(三)第642章 逃避第1324章 冒犯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1248章 鑽石灣屠殺(四)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050章 坐莊(中)第414章 找出路第1090章 工業革命(三)第1341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一)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1310章 死與復仇(三一)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31章 收心第258章 陸軍換海軍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1435章 分歧(一)第1045章 平衡第429章 先活下來吧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847章 雙贏(下)第790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七)第554章 征服者威廉和鄭成功的經驗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368章 我是誰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674章 歸國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55章 說服第338章 下心毒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1076章 爭功(一)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522章 證明自己的忠誠第248章 鎖鏈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130章 暴論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049章 坐莊(上)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第215章 海軍部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810章 聖君第634章 “文景”之治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第1393章 泡沫第1289章 死與復仇(十)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300章 又一個戰略欺騙的犧牲品第1302章 死與復仇(二三)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261章 明帝國遺產繼承者